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目前钢铁的企业管理水平与用人要求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钢铁企业一般管理上面比较正规,在管理机制上相对比较成熟,通常提倡“精、细、实”的管理理念。为切实满足维护企业职工日益增长的切身利益与企业实现加速发展全局的“两个需求”。敬业是要求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对工作的负责,对岗位的热爱;诚信就是求真务实,诚实守信;创新就是要勇于创新,持续创新,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阶段,我国钢铁企业正面临减产和管理转型,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和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新增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这就亟需高校培养提供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以前不为重视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条件之列。钢铁企业就其特定的生产条件和内容,对他们企业需要的大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1)专业要求对口。这类冶金类专业学生要求应该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实际工作的能力,不要高分低能,要有实实在在的动手能力,踏实肯干,不怕吃苦,不讲条件。应该从熟悉整个的生产系统做起,从基层干起,不计较个人待遇的相关专业的高级技术工人,主要就是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

(2)大学生的个性不要太强,要有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要求对应聘的企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以很快的适应环境。学习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知识范围要宽广。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有长远的眼光,有踏实学习的能力,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有团队的合作精神,有较强的沟通技巧,协作和包容的能力,肯吃苦,不好高骛远。否则无法适应现在的企业环境,很难与人相处,无法得以发展。

(3)要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通常相对较高。因此,对来到企业的大学生,就要求其具有一定写总结、分析、报告等的文字处理能力,以及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研究情况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受大家的认可。(即:理论基础+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综合素质)

(4)学生在校时获得的各种奖励在应聘过程中很重要。对于企业招聘时,主要看重的还包括,应聘的学生在校时是否是学生干部、党员、以及受到过何种奖励。还要看学习成绩,在理工类的学生中,通常其高等数学的成绩,可以相对的评定其智力水平,即聪明与否。而外语的成绩,可以相对评定一个人的吃苦精神,最后专业课的成绩很重要,因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用到。

2企业应对新招聘就业的大学生进行相关管理

企业竞争日趋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却并非易事。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把人放到了合适的位置上,让其在职权范围内大胆的开展工作,做到职、责、权三位一体,互相统一,使人在其位、有其权、负其责、尽其能。企业是以生产、经营来获取一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如果企业员工三心二意,那么这个企业走的将是灭亡之路;而当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荣辱与共时,这个企业将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光明。

要真正做到育人与企,成才与业。育人与企,说明企业要立足岗位培育人才,使所有员工都成为企业发展的有用之才。同时,企业要为员工搭建成就事业的平台。成才与业,说明人才要以工作业绩体现出来,通过绩效考核形成人才合理竞争的良好机制。同时企业也会因此加快发展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3针对企业现状,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做好“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

生活在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时代,“90后”大学生既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酷的竞争。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企业看重的往往是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潜能是否能与其企业文化融合。对此,学生在思想上要有准备:

(1)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处事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要重视身心健康。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具备适应能力,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①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②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③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④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2)通过社会实践要使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

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②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③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4高校培养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如何接轨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注意锻炼学生的个体人格,陶冶个体品性,修养个体身心,开发个体潜能。“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磨练,才能提高文化修养、提高民族文化精神、崇尚道德情操、增强思维能力和进行开拓创新。做人、做事、做学问,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做人是强调对学生品质、基本思想、诚信态度、道德自律的教育和熏陶;做事是强调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合作态度的培养;做学问不仅具有学习知识的自觉性,而且具有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

只要在理论上进行开创性研究,在具体应用中,相应加强体制建设、开设专题讲座、激发学生情智、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建好“网上”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开设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舆论宣传和基金资助,促进学生在理论、实践、创造的切入和结合,就可以使高校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使学校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相接轨,以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2

在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中,要科学的选择职业,追求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清楚的认知,即要充分的了解个人特质、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人才与自己的工作职业相匹配。另一方面,就职业的选择来说,兴趣是一个人选择自我职业的依据。霍德兰在1959年提出了并研究发展了对全人类以及在学术界具有深度以及广大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在他看来,一个人不同的人格特质以及兴趣倾向对于职业的选择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于此同时职业兴趣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并具有一系列的相关性。此后也有大量的关于人格和兴趣的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种方式来划分人格特质,科特尔16种人格问卷(16PF)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问卷之一。所以通过研究人口变量、人口特质及职业兴趣的关系,可以有效的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是以广西地区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以大四的学生为主,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0份,其中剔除了无效问卷20份,保留有效问卷300份。

(二)研究工具

主要是通过收回对于广西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的收回来对于人口统计变量、职业兴趣以及人格特质来进行实证分析(以广西地区高校为例),并使用SPSS20.0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分析人口变量、人格特质以及职业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的变项主要分为三大类,说明如下:(1)背景变项:本研究以大学生性别、民族、年龄、学历、专业背景这五个方面为背景变项。(2)自变量:主要是通过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这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

以上的研究的变量都参考了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根据本研究特色,制定出相适应的调查问卷。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将收回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剔除不构成信度和效度的因素,然后讲各个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回归性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人口统计变量与职业兴趣相关性分析

根据上述表格1可以得出,实际型与性别和年级呈显著负相关性;调查型与性别和年级呈显著负相关性;艺术型与学校类别显著相关性;社会型与性别呈显著负相关性;事业型与民族呈显著负相关性;常规型与年纪和专业呈显著相关性,与民族呈显著负相关性。

(二)以职业兴趣中调查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2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紧张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调查型。

(三)以职业兴趣中艺术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3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实验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实验性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艺术型。

(四)以职业兴趣中社会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4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紧张性、乐群性、实验性、忧虑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乐群性、实验性和忧虑性可以显著预测社会型。

(五)以职业兴趣事业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5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乐群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乐群性的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社会型。

(六)以职业兴趣常规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6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紧张性、聪慧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和聪慧性的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常规型。

三、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兴趣总体特征讨论与结论

在本研究中,职业兴趣方面主要采用的是霍德兰职业兴趣量表,通过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从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实际。

根据本研究可以得出,在实际型和调查性的职业兴趣倾向上,男女之间存在较大的显著差异性(P

而从专业上来说,大学生在实际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

(二)大学生人格特质总体特质的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人格特质方面主要采用的是卡特尔16PF表,通过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从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实际。

根据本研究可以得出,男女大学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在学校类别上来说,大学生主要在有恒性、忧虑性以及聪慧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四、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通过发放问卷,通过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两个变量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希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一点指导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正。

注重毕业前的职业培训。总所周知,在当前的高等学校教育中,普遍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术知识的研究比较看重,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这作为大学生在之后的就业乃至于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区别于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书本身上的知识,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做学术,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就业。但是通过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在现如今的高等院校中,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方面相关课程是非常匮乏的,从而高校的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到自身专业的优势以及就业前景,从而对于职业规划无从下手,甚至找不到职业方向,而学校也没有给出较好的指导和职业教育。而且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位上也显得比较迷茫,并不能较快的投入在职业当中。因此高校加强专业与职业的教育至关重要,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希望能够引起高校的注意。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水平,可以考虑增设就业指导专业老师。在现在的高校中,许多的老师只是专心于书本上的学术研究,授课作风太过古板,并没有将自身所教授的专业与以后的职业相联系。因此对学生也没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水平至关重要。同时高校可以考虑增设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老师,就像心理老师一样。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样专业的指导可能达到更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利刚.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的简介及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1996(2).

[2] 陈书崇.浅谈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J].内江科技,2009(10).

[3] 刁艳红.江西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2(2).

篇3

很多人讲,“我们毕业就面临失业……”真的如此吗,目前会计人才总体供需状况如何,会计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是否乐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应作如何调整,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为了配合高校培养方案的调整,收集学生对专业认同及就业倾向的信息,向学生传达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我们课题组于2008年3月份分年级对中国矿业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发放问卷调查。本次共向会计专业在校三个年级发放问卷180份(大四同学外出实习,故未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71份(回收率95%)。

调查问卷围绕学生生源、上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在校学生对专业学习、专业就业的关注程度、就业选择考虑因素(包括就业地点、薪酬、工作岗位等)、是否会主动关注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努力方向、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等方面展开。我们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主要信息,

一、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分析

会计本科生就业会受多因素影响,一方面会受所在学校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也不一样。

1、 各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关心程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非常关心30份(57. 7%),一般22份(42.3%),从不关心0份。

大二(共回收59份):非常关心33份(55. 9%),一般23份(39%),从不关心3份( 5. 1%)。

大三(共回收60份):非常关心34份(56. 7%),一般25份(41.7%),从不关心1份(1. 6%肠)。

由上可见,在被调查学生中:大一到大三的各年级学生中,大约有56%左右的学生非常关心就业.但也应注意的是:有个别同学对专业就业从来都不关心,那么我们应该对这部分特殊对象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其原因进行专业兴趣的引导或劝其转专业。

2、各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态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乐观20份(38.5%,一般26份(50%),不乐观6份(11.5%)

大二(共回收59份):乐观14份(23.7%),一般38份(64.4%),不乐观7份(11.9%),

大三(共回收60份):乐观20份(33.3%),一般36份(60%),不乐观4份(6.7%)

由上述分析得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是一般的占五成以上,大家都觉得就业没有那么容易,但也不是很困难,这一点在大二学生中表现最为突出。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乐观度明显高于大二的学生,这样充分说明在大二期间本科生对待就业更多的是迷茫。需要教学或专业教师进行这方面的信息传递,加强引导,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3、就业区域、城市规模、薪酬等方面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对就业首选城市以及工资薪酬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会计专业本科生也都逐渐改变了想法,就业首选城市及薪酬期望统计结果分析如下,学生的第一选择都是一线城市或是东部沿海,其中大多数还是选择东部沿海,只有大二的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人数多于选择东部沿海城市,选择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增加,对于中部大中城市,大二的学生选择较少,而都集中东部沿海和一线城市。此外,大二的学生没有选择去西部大城市。

关于就业城市规模大小,学生大多都表示如生活所逼小城镇也可以接受,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乐于接受小城镇的人数逐渐增多。坚决不接受小城镇的学生中大一的人数要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多,这也体现了大一学生的心高气傲一点,还没有将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接受小城镇作为工作单位。

在薪酬要求方面,大一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3000元以上,大二的学生大多数要求2000~2500元,大三的学生要求在1500~2000元,薪酬要求越来越低,这也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更多的能以理性的目光看待薪酬,而不是仅仅靠自己的期望值。从大一至大三,要求高薪酬的学生数目逐渐下降,要去1500~2000元薪酬的人数逐渐增加。

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长以及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对自己的定位都在不断的明确中,不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再非大城市大单位不去,不再必须要求高薪水高福利,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更加注重以后经验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信息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200万人,不过高层次会计人才所占比例不到10%。会计人员到底是过剩还是紧缺,就现在企业的需求情况来看,一般会计人员供过于求,而高级财会人才的需求很大,缺口也很大。近期举行的一场外企招聘会上,一般会计岗位最容易招到人,而上升到财务总监级别,企业哪怕开出高薪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在本次调查表中,我们向被调查学生传达了以下信息,

1、国家形势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挑战

目前进入国内的外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日益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外,还要对国外财会领域的运作规则、法律法规等相当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资市场、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编制财务报表,这些无疑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财务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四大”眼中的高端会计人才标准

“四大”(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认为,会计学生仅仅是专业素质方面的高水平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用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才还要有综合职业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或数字有兴趣潜能,职业判断能力强,二是具有领导能力和主动性,三是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四是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地域的工作。会计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有对会计行业的兴趣,强调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个人的品格等。

三、高校应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