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机械发展方向

农业机械发展方向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14:47: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机械发展方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2

农业机械是指在农业生产处理过程中应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高效的生产效率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根据日益增多的市场需求,我国的农业机械将朝着一个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

1.1 原始时期

原始社会的简易农具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的起源,在《齐民要术》、《耒耜经》等古籍中有所记载。耒耜――一种早期的耕地工具,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出现。发展到公元前13世纪,拥有了铜犁头为主的牛耕。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铁、木制农具已经在农业的耕种、收获、生产与加工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一些原始社会农具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在部分农业机械中应用。

1.2 建国至今

1.2.1 建国1949―1980年,初始发展进程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与方针引导下,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保障服务体系,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应用农用机械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投身农业机械的初始建设当中,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有了基础性的进步。这其中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早期的农业机械制造骨干企业。

1.2.2 1981―1995年,体制转变进程

土地经营权的主体随着的实施变成了农民本人。由于国家在农业机械上的扶持力度和优惠慢慢降低,农业机械的发展步入暂时的“窘境”。1983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个体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来改变这种情况。此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又步入正轨。根据当时农民购买、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有限以及农业机械应用小型化的特点,农业机械的生产模式有所侧重,重点生产小型、应用广泛的农业机械,因此这一类农业机械在该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3 1996―2003年,跟随市场进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出现“进城热”的现象,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短缺。为改善此类情况,经过国家农业部等部委的决策,在1996年,开始对小麦进行规模化的跨区域机械收割。市场引导下,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道路形成了。

1.2.4 2004年以来,法治引导进程

这一进程从2004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在促进和保障农业机械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系列的法治保障,根本上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我国的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我国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在过去的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趋势的增强,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也会发生改变。结合市场需求,我国的农业机械向着高效智能、节约环保、舒适便捷和个性、专用性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1 向节能环保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一种高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依赖传统的设计方法,以高能源、资源消耗来得到较低的生产效益,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未来的农业机械通过增加环保节能设计,向低能耗、环保型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实现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2 向智能高效发展

农用机械的发展技术将呈现以下特点:马力系统将向无级变速转变,实现更平稳的驾驶;GPS定位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将使农业实现导航作业、精准定位;“互联网+现代农机”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技术引导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的创新。

2.3 向舒适便捷发展

在农用机械的操作中,劳动强度比较大,驾驶员相对比较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民在注重其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逐渐增加了对其舒适度的关注。在这方面,我国已有初步探索。中国一拖的大轮拖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先进的换挡系统和人性化设计,在2013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带给参观者舒适的驾驶体验,曾获得“优秀新产品奖”。

2.4 向个性、专用性发展

当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产品,但大都结构相似,功能单一。现在农业机械的“多拉快跑”已不再是农民选择的唯一标准,农业机械的个性、专用性也同样重要。比如蔬菜、禽类等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山地、高原等不同地理区域的农业作业,所需要的农业机械也不同。未来的农业机械必须综合用户的使用范围、使用习惯及地域等方面进行设计研发。

篇2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62

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农牧业,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畜商品率等,来实现农牧业的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为了使农牧业生产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牧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着重强调其多样化、优质化、高效等等,使其符合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农牧业的机械化生产和发展,应该也要根据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调整,以便加快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

1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建设起步晚,其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所以大型、高端、精准作业的农牧业的机械和工具都无法适应本地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和应用[1]。

1.2 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投入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补贴资金投入。还有部分是农牧民对农业机械工具的自我投入。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十分不足。大型、高端、精准作业机械保有量很少,并且土地也都比较分散,无法实现大规模化的作业。这都严重的影响其现代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制约了其整体经济的进步。对于农牧业机械使用的推广,以及整体的发展状况,还远远达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2]。

1.3 政策不够重视,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目前,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但是,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地方的惠农政策,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不断的激发农村农牧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1.4 农机技术员技术水平不足,影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很多都是基层的农机技术员技术能力不足。在农业机械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工作整体水平不足,这就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制约了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机化的发展。

2 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2.1 提高机械化对农牧业综合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为提高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牧业机械化生产力。需要重视机械化在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的开展机械化作业,加快机械化建设的步伐。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的推广。积极扶持和推广大型、高端、精准的机械化作业,以及其配套技术。对于机具的更新换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生产。通过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扶持的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机械化技术。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实现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2 坚持机械化农业发展道路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发展中,由于其受气候的作用影响,其重要的作物都是旱地作物。针对这点,就要注重去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化。要使用符合干旱缺水地区的蓄水办法,使用免耕种植等机械化技术。对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与机具进行推广应用。发挥农业机械在旱地作物生产上的作用,提高旱作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装备质量,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等一体化的机械化滴灌技术。

2.3 不断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

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好关键的机械化作业技术。把握好现代化技术的农业发展方向,选择科学合理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研究和解决大棚温室智能化技术也是整体技术关键和重点,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2.4 提高农区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

在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区畜牧业发展中,需要不断的积极推广规模化的机械养殖和经营模式。政府采用优惠政策扶持农牧业的机械化大生产。实现从饲草种植,到后期加工和运输的机械化模式。重点是大力发展一些优质饲料的生产,缓解牧区饲草不足的问题。

3 结 语

本文主要是探讨了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对于农牧区的合理化机械作业,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农牧区域的划分上,不同的地区可以使用与其相符合的机械化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实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机械化作业系统。

篇3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日渐发生变化,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更美味、更具营养价值、更高品质的产品。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经济的全球化,我国面临农产品开放进口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现代农业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才能生存。从这些新的需求出发,农业生产向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加速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突破了主要依靠国家、集体投资兴办农业机械化的模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调动了广大农民购置、经营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1999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4.89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 293.5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2.7万台。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65%、25.6%、16.3%,其中小麦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已分别达到68.7%和61.8%。全农机行业能生产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畜牧机械、农业运输机械、渔业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小农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16大类103类4 000个品种(规格)的农机产品,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小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小型碾米和制粉加工机组等农机产品出口北美、南美、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跨入中级阶段。这一阶段,农业机械已在大多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应用,从总体上看,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常被称为农业基本机械化阶段。[2]目前,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3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3.1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讲,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发展节能型拖拉机,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机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一要求将直接主导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将重点发展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3.2加强生物性技术进步模式的利用

我国很多地区尽管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可是并没有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但是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提高土地生产率、稳定生产水平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要适当地采取生物技术进步。因而应采取先机械技术措施、后生物化学措施,并以前者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

3.3生产技术高科技化

采用高新技术跟踪世界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动向,采用高新技术、逐步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精确化、高效化与自动化;重点研究机电液一体化、微电脑技术、航空航天技术(GPS、GIS、RS)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发展精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监控水平以及舒适性与安全性。加强农业机械共性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如降低动力排放、噪音与振动;农业机械关键零部件、配套件可靠性研究;人机工程及安全性、舒适性;农业机械工作部件与物料相互作用机理如地面机械脱附减粘理论与技术;农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技术、仪器、设备研究等。适度规模经营所需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如水稻工厂化育秧、栽植、收获机械;玉米育苗移栽,收获机械,大田作物间作套种成套机械,棉花、油料、甘蔗、甜菜、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收获与运输机械。[3]

3.4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更好

2004 年6 月25 日颁布新的机械化促进法。该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 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 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 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3.5关键机械化技术要求提高

主要是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在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

3.6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和尢为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收小麦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