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02 15:49: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语境因素

(一)中西方文化的语境因素

政治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都会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一个词汇在一种文化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然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比如,由于英国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西风盛行,所以,在西方人的文化里,西风就代表了丰沛的雨水。在著名的诗篇《西风颂》中,英国诗人雪莱就把西风和对自由的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西风就是寒冷、凄凉的象征。又比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但是在中国文化里,龙却是吉祥的象征。

(二)中西方社交的语境因素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语言,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相关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交语境,我们可以理解为谈话双方所处的客观环境。在交际场所,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特征、地位或者两者之间的关系等原因,不同的语言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中西方文化对“狗”就有着不同的认知。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他们忠实的朋友。正因为如此,在英语中就有着许多与狗相关的短语,而且这些短语大都有积极正面的含义。但是在汉语文化中,与狗相关的短语或者成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等。除此之外,在中国文化交际中,“你辛苦了”一般表达对对方的理解、鼓励等。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直接翻译成英文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含义:你的能力有限,所以这份工作做起来一定很累吧。这就传递了一种侮辱对方的意思。

三、中西方语境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由于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上存在着这些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也就产生了许多交际方式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隐私认知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集体意识比较浓。讲究团结和互助,因此,人们的隐私意识比较薄弱。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就习惯于询问对方的家庭及工作情况,并且把这当做一种礼貌地关心。但是西方文化讲究独立性,也非常注重隐私,家庭及工作情况都属于个人的隐私,如果见面问别人这些问题,就会被误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在中国,街坊领居之间见面常会问“您吃了没?”“去哪儿啊?”这样的问题,表示一种关心。但是在西方国家,见面时就问对方吃了吗,会被对方误认为是你要请他吃饭,而问您去哪儿,则会被对方误认为你在打探他的隐私。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

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的时间观念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中国人的时间的概念相对较模糊。比如在交际中,我们常说“慢走”“请慢用”等等;在赴宴或者参加聚会时,中国人也很少会准时到达。但是在西方文化观念中,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一般都会提前预约,而且一旦约定就不会轻易改变,否则,就会被视为粗鲁的表现。

(三)称谓语的差异

中国人会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地位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比如称德高望重的人为前辈;还有的会以对方的职业来称呼,比如赵老师、王医生等;晚辈对长辈则称叔叔、阿姨;对于平辈则称呼大哥、大姐等。但是在英语社交中,人们很少会用到亲属称谓,他们主张以人名相称。不论是男士女士,还是长辈晚辈,称呼对方的姓名都不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篇2

康熙皇帝天资聪明,同时音乐天赋极佳,其只要认真练习几次,弹奏的西洋乐器就如同中国传统乐器一般。康熙皇帝经过西洋音乐教师的言传身教后,已经牢固掌握了西洋乐理和鸣、乌、拉、塑、乏以及勒等音,同时也非常熟悉五线谱。这时的康熙皇帝已经能够单独弹奏古钢琴。康熙皇帝虽然对西洋科技文化艺术颇为欣赏,但是绝非到迷恋的地步,同时康熙皇帝也非常自信地说“:吾国也能制之。”于是康熙皇帝便命令宫中的巧匠仿制古钢琴,当然除了仿制古钢琴之外,皇宫中的钢琴也需要调音师,其中最为出名的调音师有严嘉乐和德力格等。康熙皇帝除了学习弹奏钢琴之外,其还曾命令传教士组建一个西乐队进行演出。其中在《中西交通史》中就有关于西乐队的记载[4]899: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南巡,于三月十日到达镇江金山,十二日有九教士奉命等御船,并与皇帝共坐一舱,皇帝询问个人特长,并聆听各位演奏西乐……皇帝回京,于六月二十一日,京中传教士能够奏乐者,均由徐日昇带领进行演奏。

二、对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影响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逐渐加快,在文化交往和融合方面,我们清楚的体察到,我们同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和频繁,中西方的各项文化合作可谓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点,从所谓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交融,到文化观念的资源共享,成果领域的超拔凸显,这一切的盛况均体现了世界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然位列文化传播与共享的“仙班”。文章考察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这一现代重要的媒体表征之一,集中反映了这一事实,也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到了何谓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构型

(一)哲学观与逻辑思维方式之异构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逻辑前提。不同的世界观也可以说是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逻辑起点就是中西方人持有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称思维模式,它主导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总的看法。具体到文化认知上面,就表现为中西方人所不同的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前提,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本质逻辑,那么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显而易见,除了地域的因素之外,具体来讲还在于中西方人所特有的思维认知模式。

(二)哲学观差异决定价值观异构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我们在理解文化作为一种认知结果的时候,就必然会受认知者本身价值判断的影响。不同的认知结果来源于不同的价值文化母体。这是一种自足的体系,也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持有的特有的价值体系,它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充当着原则、圭臬的作用。我们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剧本、电影就必须要透过这种现象去考察背后的中西方不同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这种文化的评判标准却又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在自身的适应范围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执此而把一种标准强加另一种标准,或者说孰优孰劣的问题。关于价值观的差异在中西方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比如中国注重集体利益,特别讲究爱国主义和维护家庭利益,主张天下为公,反对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与此相反,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却主张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绝对个人主义。西方人主张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调自由发展,主张自我意识,追求自我实现。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汇通

文化交流时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大家庭的时候,有着不同文化的国家、民主要和平、和谐共同进步发展,就势必需要这些国家进行文化的交流和融通,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讲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我们上面讲到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语言习惯,必然会使正常的文化交流产生障碍,那么就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谐进步呢?当然,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然而,本文试图从《功夫熊猫》这不影片作为文化传媒、交际的一个切入点,研究通过国家的文化是如何在差异中获得融合,又如何体现了某种各自的特色,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各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文化差异形成的多种因素,才能规避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因素,发挥多元文化的丰富性,保证世界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三、影片《功夫熊猫》的文化融合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交融

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却主张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绝对个人主义。西方人主张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调自由发展,主张自我意识,追求自我实现。在这里,美国文化中重点培育的是主人公阿宝的个人英雄主义,一种自我奋斗的精神。而中国文化主张为了集体利益因放弃个人利益,保大家舍小家,一直是中国人提倡和恪守的道德准则,并以此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社会标准。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具体的为集体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是一种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侧重共性的纯洁性和个性的自我抑制。

2.崇尚个性独立与中国传统孝道的融合

《功夫熊猫》,顾名思义是讲关于功夫与熊猫的故事。电影主人公阿宝就是出生在面条世家的一只熊猫,出于对功夫的天生爱好,最终需要在继承父业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之间选择。最终在一系列的矛盾经历和复杂的的思想斗争中,主人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保护和平谷的神龙大侠,同时也回到了自己父亲的身边,实现了中国传统孝道在人物塑造上的超越,电影通过融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在的张力,实现一种共处的和谐,最终使阿宝这个人物形象更加获得大家的认可,使阿宝的人生有了多元的色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