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20-04
1 引言
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性产业”,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100a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亚型趋于多元化发展。矿山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矿山旅游是以矿山资源为基础,以各种矿业活动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它对于依靠当地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如何解决资源枯竭问题,实现产业转移,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途径。所以,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开始把研究视野聚焦在这个领域。国外学者对矿业旅游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定性研究【1-3】。国内学者虽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例如南岭山地评价[4],民族文化――以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定量评价[5],滨海旅游资源评价[6],南京宗教开发潜力评价[7],翼城古绵山名胜旅游区资源评价[8],但对于矿山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还鲜有报道。因此,本文采用AHP法对铜陵市矿山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做初步探讨,通过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铜陵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环境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东接繁昌县,距芜湖市80km左右,西与池州市毗邻,与无为县、枞阳县隔江相望,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距省会合肥市130km。南北长约42.5km,东西宽约40.6km,总面积1 113km2(其中市区面积280km2),总人口74.21万人(截止2012年末)。
2.2 旅游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铜陵市旅游业发展劲头出现强劲的增长态势。作为铜陵市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促进该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全年旅游总收入45.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41.8万美元;接待海外游客2.7万人次,增长28.1%;接待国内游客790.56万人次,增长35.8%。共有旅行社3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单位20个,旅游线路6条,旅游景区(点)14个。
3 方法介绍
AHP(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迪正式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分析各个层次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请专家对其各因素的权重进行客观的判断后,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决策目标的重要性,给予总排序。其特点是将复杂的问题,进行阶梯分层,使其简单化,并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将客观的评价分析结果给决策者,对于解决那些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使它的应用几乎涉及任何科学领域[9-10]。其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阶梯层次结构。应用AHP法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明确决策问题,将其条理化、层次化,理清阶梯层次。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因子很多,在其准则层将主要的、重要的方面提炼出来,而后对其再进行分解,按其隶属关系排列为若干子因素,因此组件类推下去,构建合理的阶梯层次结构。
(2)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根据阶梯层次结构很容易就构造出判断矩阵。信息基础是对阶梯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因子重要性的判断,对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就构成判断矩阵。重要性判断可采用向专家反复询问,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对同一层次同一结构中的两两元素进行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对重要性程度按1~9赋值,重要性标度值见表2。
铜陵市古采矿遗址是一个历史“巷道”,可以重建模拟古代不同时期的矿山内部实景,使旅游者能“再见”当时矿产发展的繁盛期,所以开发古采矿遗址是铜陵市矿山旅游资源开发中重中之重,这项旅游资源还可以面对国外游客,打开国外客源市场。现代采矿活动可以集中展示采矿的流程和工序,使游客能清楚、深入地了解矿产采掘活动,更好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还可以建立采矿体验园,使游客学习使用现代的工具,动手采掘矿石。铜陵市特色植物有很多种,譬如鸭跖草、海州香薷、东南景天、铜草花这些植物,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注重这些植物的作用,将为铜陵市的旅游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铜陵市的特色植物还可以与尾矿库有效结合起来,在尾矿库上种植特色植物,一方面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一方面带来旅游效益。铜陵市矿山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年都会举行青铜文化节,使八方来宾都能详细地了解青铜文化,铜陵市区亦有城市铜雕、铜文化广场、铜都景观大道等,展示青铜雕塑的景点,还有铜陵天井小镇文化和铜文化艺术村,这样集展示、销售、观光于一体的旅游区,宣传了铜陵的传统工艺和文化,也方便游客购买称心如意的旅游产品。
5 结果与讨论
通过以上对铜陵矿山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铜陵矿山旅游资源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抓住主要核心资源―矿产,但开发力度较浅,与同类型景点差异性不强。但在皖、浙、赣、苏等周边地区,还是有较好的客源市场和景点独特性,所以要紧紧抓住这个客源市场,主打以凤凰山风景区和金牛洞采矿遗址为主的旅游线路。当然,本研究和分析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选取评价指标方面,可能还有一些因素未考虑进去,以及在数据权重方面,只考虑专家组的意见,可能不够全面。今后的研究将会在这些方面有所完善,继续探讨AHP法在不同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从而使其在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中更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Owen.R.Elwvn,A case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lsh Heritage[M]. Cardiff: Wales Tourist Board,1984.
[2]Michael Pretes. Touring mines and Mining touris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39-456.
[3]Cezar Morar.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European and National Funding programs:in the Bihor county’s disadvantaged mining areas[ J]. Revista Rom?nde Geografie Politic,2012:99-108.
[4]黄静波.基于AHP法的南岭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经济地理,2009(5):865-869.
[5]姚莉,屠飞鹏.基于AHP法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2):36-41.
[6]吴小伟,陈彦,仲崇庆.基于AHP法滨海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以连云港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6):53-60.
[7]方法林,魏文静.基于AHP法的南京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潜力研究――以栖霞寺、灵谷寺、鸡鸣寺为例[J].南京小庄学院学报,2013(3):97-101.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判断矩阵;AHP;Delphi;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面积8049.45km2,总人口557.2万人。新乡地质旅游资源丰富,有着25亿年的地质演变史的太行山在新乡市域范围内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现已开发出关山国家地质公园、跑马岭省级地质公园和凤凰山省级矿山公园等地质旅游景区,是新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打品牌。
高品位、内涵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地质旅游经济规模不大,地文景观资源开发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市。本文在对新乡市现有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旅游学、旅游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系统论、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的相关理论,探讨减少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中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方法,选取14个对旅游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为新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新乡地质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具体到各景区和景点,地质旅游资源赋存如下表1-1所示: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到旅游资源本身,还涉及到资源环境和开发条件等因素[4]。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功能,关系到该旅游资源的地位、意义、开发规模等级和市场走向,进而影响到开发和保护的前景;资源环境关系到旅游地的接待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条件直接对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
目前各国采用的评价模型来看大体有两类[5]:一类为主观评价,是基于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个人综合体验而进行的;另一类为综合型定量评价模型,是在考虑众多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或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并用数理方法确定各个方面的权重值,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模式。如我国北京大学陈传康、中山大学黄进等对丹霞地貌的旅游评价;中山大学保继刚提出的总目标评价模型;南京大学楚义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观赏型旅游地建设的不同旅游资源评价系统。
本文应用系统的理论,采用AHP和Delphi法建立模型来对新乡九个主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评价。其主要步骤是:
(1)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因子,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多目标决策树
首先确定评价目标,采用系统的观念分析影响评价目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确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组织水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总目标层之下,划分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
不同层次间的各因素构成多目标决策树。
采用特尔菲法对所构造的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并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直至所有评价者对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都满意为止,确定层次模型的最终因子。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某一评价目标建立的层次模型,采用Delphi法向被调查人发出征询问卷,应用1~9标度[6](见表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A= =
式中 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显然判断矩阵有如下性质:
对于 ,有aij>0,aij=1/aji,因此此判断矩阵为正负反矩阵。
对于 ,有,aij=ajk=aik,则称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前者(fi)与后者(fj)重要性之比为aij,后者(fj)与前者(fi)重要性之比aji为aij的倒数
(3)判断矩阵的计算及层次模型各因子相对权重值的确定
对于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λmax。
由于评价者是凭借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难免存在主观性和误差,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对判断矩阵修正的依据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利用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一致性指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对于不具有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修正,直至满足一致性指标[6]。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比率
R.I.为同阶平均一致性指标(见表3),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至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其特征向量即可作为该层评价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相对权重值。
(4)选取一定的指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赋分评价,并乘上该因子的权重值,从而得到最终定量评价结果。
3、新乡市主要地质旅游区资源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新乡市旅游市场实际,应用系统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采用特尔菲法(Delphi)向被评价者(地理学教授、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政府机关领导、旅行社负责人和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发出征询问卷,并不断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最终确定了影响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14个因素,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模型[7](见图1)。该层次模型共有三层:总目标层(O)体现该评价体系的目标;综合评价层(A)为评价目标层的具体化,以资源价值、社会影响、景点规模和旅游开发条件四个要素具体描述评价目标;评价项目层(B)是综合评价层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综合评价层各因子的量化指标。
针对上述模型,建立如下5个矩阵,并计算如下表4-8: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该评价模型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某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如下表9所示。
从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值来看,资源价值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最大,而这当中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起着主要作用,历史文化价值次之;社会影响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仅次于地质旅游资源本身,其中知名度起着主要的作用;旅游开发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次于以上二者,区位条件、餐饮服务条件和交通通讯起着主导作用;景点规模对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4、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模型设计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调查表,各评价因子取自前文建立的模型,各因子总分均以100分计。为减少主观性,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价标准》,制定了综合评价的赋分标准(表10),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对全市9个主要的旅游区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利用前文建立的评价模型各因子权重值和各因子相对得分,得出各景区定量评价结果如下表11所示:
5、结论
通过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结合定量评价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旅游资源价值来看,新乡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科普教育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较多,部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从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社会影响与周边地市景区相比普遍不高,这说明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宣传程度不够。
(3)从景点规模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的形态结构保持较完整,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疏密度一般。
(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旅游客源地集中在省内,区内旅游资源与邻近地市有很大的连续性;餐饮住宿条件一般;交通通讯条件一般;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限制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及其人才短缺。
(5)从旅游开发的方向来看,区内以万仙山、关山为龙头的地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这正好与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合拍。
(6)从旅游开发的前景来看,一方面区内高价值、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有待于转化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转化成高效益的旅游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重新认定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普查认定的旅游资源一起,构筑了新乡市旅游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冯祖杰、朱世刚、符光宏等,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人民政府,2007,67
[2]杨涛、赵东力、宋红伟等,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卫辉市人民政府,2007,44
[3]张建斌、张修田、兰自亭等,新乡市凤凰山矿山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凤泉区人民政府,2007,49
[4]陶梨主编,《旅游地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1994.12,p47―68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不过是仅二十年的事,但却已经引起非常广泛的影响,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对发展泰山生态旅游的必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便在实际运用中更好的操作,因此有必要对泰山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进行客观、定量的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是其合理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是旅游资源科学评价的第一步。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准确、客观的反映出泰山山岳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质,因此,采用以旅游资源构成要素来作为泰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因子,考虑本研究的目的,参考瓦尔(T・Var)模型、台湾模型和万绪才提出的山岳型旅游资源评价方法,选用气势、地质地貌、植物、动物、水体、气候、文化古迹、风俗民情、景点集中度、景区承载力等十个评价指标因子,每一个评价因子根据其特质选用不同的评价参考内容进行综合评分。
二、评分标准的建立
为了使评分标准科学准确,评分标准尽量采取量化方法,对不能量化的指标采用模糊评判法,如很小、较小、较大、大、很大,通过游客调查和专家征询进行评分。评分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分为100~80、80~60、60~40、40~20、20~0五个等级。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合理确定是定量评价的又一关键环节。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要思路如下:
1.将选定的上述10个评价指标按对生态旅游影响或贡献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进行排序,贡献大的排在前,小的排后;经比较重要性先后顺序为:气势(T1)、地质地貌(T2)、景点集中度(T3)、文化古迹(T4)、植物(T5)、气候(T6)、风俗民情(T7)、水体(T8)、动物(T9)、景区承载力(T10)。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令aij代表两两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其数值取1~10,1表示i与j两因素同等重要;aij取2~10表示i因素比j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强;aij取2~10的倒数表示i因素比j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弱。
3.求解此矩阵可得到10个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Pj)。A=(0.290,0.210,0.152,109,0.079,0.056,0.039,0.029,0.020,0.015)T。
四、泰山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分析及评价
根据评分标准对泰山生态旅游资源各评价指标进行评分(Xi),将各评价指标所得分数(Xi)与其权重(Pj)相乘,求其和,得泰山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的总评价值T。
泰山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表
计算结果表明,泰山生态旅游资源质量总评价值是87.69分,说明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泰山,具有雄伟壮丽的自然风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风景资源品位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年代久远,地质构造复杂,适合开展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