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市绿地管理

城市绿地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绿地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城市绿地管理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关于城市改造和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绿地建设。城市绿地,是我们城市规划和城市体系建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有利于维护城市局部的生态平衡,改善和保护城市的空气质量,从而为人民生活提供一个宜居环境;其次就是城市绿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城市。

1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的问题分析

1.1城市绿化分布不平衡

在我们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一直以市中心为主要发展和建设点,在绿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仅围绕城市中心进行绿化改革,使得城市中心绿化过度,而城市郊区和边缘地带缺乏绿化。这样就使得整个城市的绿化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匀,绿地只是分布在城市的某一个角;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城市居民外出游玩,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1.2城市绿地设计缺新意

在我们城市绿地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城市中各种绿化的景观比较单一,而且各处都是雷同和相似的,没有给人一种新奇和独特的感觉;关于植被的选择和使用也都是一样的,造成我们城市景观枯燥,不会形成四季景观不同的变化;其中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城市绿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国际和时尚潮流,选择和应用一些其它城市的绿化景观,导致城市之间相似和雷同。

1.3城市绿化施工管理不到位

在关于城市绿地的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关于绿地的施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的城市绿化水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在城市绿化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可以分为,看护和管理人员主要是农民,对绿化养护的内容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失误;另外就是由于在城市绿地完工后,人们放松和忽视对其的重视,使得一些珍贵苗木死亡,影响了我们城市的绿化效果。

2采取的应对措施

2.1均衡规划城市绿地

在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遵循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城市周边的绿化建设,使得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有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首先,城市的绿地规划应该从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用地出发,并且再根据这些条件进行城市空间布局,用地布局,和各种功能要求方面的设计,使得规划和设计的内容必须符合我们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情况;再者,我们的规划要考虑一个防灾避险场所的建设,例如防灾公园的建设,为保障日后城市人们的安全;一般,规划设计的内容还应该关注城市的动物园的完善和建设,主要在于保护城市野生动物,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最后,我们也要加强对于城市文物古迹密集区的规划和设计,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2.2创新绿地规划设计

关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我们要不断创新理念,实现突破。在对于植物的选取方面,采用各种植物类型,丰富城市绿化的内容,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展现我们城市不同的景观风貌,带给人新鲜感;还可以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创新构建垂直型绿化,比较常见的有牵牛花,紫藤,蔷薇等,改变传统单调的绿化效果。关于我们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设计,其中还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关于游赏用地,游赏公园,主要是为强化我们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主要是在于发生地震等一些严重灾害时,具有一个避难和疏散的功能,能够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还有就是滨水带状公园,主要就是对我们城市的水系起到一个保护作用,并且和水系形成狭长形绿地,构建成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再一种就是道路带状公园,这也是我们城市绿化的隔离带,将我们城市的功能区进行组团和分割,防止了城市的无序蔓延,同时也能够保留我们城市未来的发展用地;最后就是关于我们城市的郊野公园,主要是以自然风光为主,在满足我们城市动物生长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休闲和娱乐活动,也对我们的生态系统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这些公园的绿化设计和建造,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积极采用,不断创新城市绿化形式。

2.3加强绿化施工管理

首先,施工前期,我们要对绿地的规划设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认真读取其中的规划和设计内容,掌握其中的设计精髓,该使用怎样的一种技艺和方式,并且将绿化的设计方案进行贯彻,让相关的施工人员都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和有一种全局的观念;再者,就是对我们施工内容的分配,合理的按照设计规划,分配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分配和传达,并且准备好各种施工的机械设备,为一切施工做好准备工作。其次,在我们开展绿化施工的期间,一方面要认真完成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例如关于调苗,要挑选生长较好的幼苗,保障我们植物生长的质量,妥善包装和运输植物,在这过程中尽量将对植物的损害降到最低等,在每个施工环节中都要做好层层严格的把关工作,才能确保我们绿化施工的质量。最后,在我们城市绿地的规划施工进行到后期,其主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工作方面就是,对绿地进行一个养护管理。一方面,花草树木繁多,每种树木和花草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花草树木自身的生存习性来进行管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灌水,施肥,和定期给花草树木修剪造型,以确保其外形和美观和符合设计的效果;最后,我们还需要及时的对那些枯死的苗木进行更换,有利于营造整体的感觉和效应,实现整体环境效果的美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培训和教育,学习相关的绿化养护知识,更好的保护城市的绿地。

3结语

通过对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一系列研究,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我们城市的绿地建设,美化我们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保护我们城市的环境进而有利于改善我们城市的生态,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生活氛围,实现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52-05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使得我国城市遭受地质、气象、环境卫生等多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还是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已逐渐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灾害频发,随着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国内城市逐渐开始重视以城市绿地为主体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北京市为首,已在29个公园、绿地和3所学校、驾校中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到了497.94万m2。天津、重庆、西安等一些易发灾害城市也建设了一批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公园或大型城市绿地。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震灾发生后,成都市二环以内为数不多的公园内每天涌入避灾人员20万人,高峰时达30万人,公园中人员拥挤、踩踏伤亡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饮水及厕所等必要的设施严重不足;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翠湖公园等公园因地震造成地质滑坡、建筑受损、围墙垮塌、市民践踏等,损毁十分严重;绵阳市城区公园、广场、小游园、绿化隔离带等接纳避灾群众30余万人,九州体育馆、南河体育中心附属绿地成为重灾区难民主要安置场地。园林部门紧急拆除有安全隐患构筑物,抢修供水管网和供电设施,新建临时厕所,添置排污泵、吸粪车,才保证了绿地临时避灾的使用需求。

综合四川受灾城市绿地使用情况和北京部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建设和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与管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认识不足

一方面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对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缺少灾害防御知识,我国许多城市居民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较弱,对灾害发生后如何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

1.2 适合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往往是“见缝插绿”,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边角地、废弃用地划作城市绿地,有的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品仓库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特殊类型的绿地如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动物园等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得真正可在灾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但目前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

1.3 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仅仅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就能成为临时帐篷,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造景的水池和喷泉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1)。

(2)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北京宣武区的万寿公园为例,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但是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2)。而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灾时可自动与市政管网断开,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见图3)。

(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1]”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见图4,5)。

2 城市绿地防灾理论和实践的先进经验

2.1 日本:不断健全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分类分级建设防灾公园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多数市民逃向了城市绿地这样的开敞空间。基于这次惨痛的经验,日本有意识地加强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建设。

1956年日本颁布《城市公园法》,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服务半径、面积等指标均作了规定,使得人均公园面积达到较高水平,也使得城市公园的设置和分布趋于均匀合理。1973年在《城市绿地保全法》中,把城市公园列入防灾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1993年日本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并在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2]。在日本以防灾公园为主体的防灾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广场和绿道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

2.2 美国:结合公园系统和社区建设的防灾规划

早在1871年美国芝家哥火灾之后的重建规划中,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3]。

2.3 我国台湾地区:建立防灾绿地系统,将公园纳入防灾空间规划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冲绿地等。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4]。“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随着灾后重建展开了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都市防灾规划的内容包括避震疏散方案、避难疏散组织、疏通通道和防灾救灾空间。在防灾规划六大防灾空间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3 关于加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

(1)充分重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前期调研、评估工作。针对城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性质和规模、形态和布局、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等,充分研究和掌握本地区易发灾害的类型、地点、灾害源及其影响范围等关键因素,分析确定防灾的侧重点。同时要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测算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的面积和承载容量。

(2)明确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城市绿地防灾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步完善和落实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参考日本防灾公园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可以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分为4类6个层级(见表1)。

(3)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协调衔接。城市绿地防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广场、体育场等应急避难场所,医院等公共防灾设施协调配套建设,并结合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强绿地之间、绿地与其他应急避难场所或城市公共设施之间的连接,形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

3.2 明确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工作重点

(1)加强人口稠密地区紧急避灾绿地的建设。通过适当调整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的用地性质,调整绿地布局,补充绿地数量,加强紧急避灾绿地建设,是加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

(2)合理利用城市现有公园改造和建设防灾、避灾公园。选择现有公园必须要满足对相关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安全性的要求,如要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之外等等。

(3)分类分级完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绿色疏散通道和隔离缓冲绿带基本不设防灾设施;紧急避灾公园和绿地设消防、应急供水、供电、厕所等居民急需的基本生活设施;固定防灾公园则需配置消防设施、广播通信设施、储备仓库和抗震贮水槽等灾后救援设施与物资,为较长时间避难和短期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而救灾基地公园要配置应急指挥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直升机停机坪等弹性空间。

(4)科学配置城市绿地植物种类满足防灾需求。在风、雪灾害多发地区要注意选择抗风、耐寒、不易倒伏和折断的植物种类;行道树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大型乔木,生长良好、枝干坚固的行道树可阻挡散向街道的残墙碎瓦,使道路保持畅通;隔离缓冲绿带应选择防火和吸收有毒气体能力强的植物。

4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4.1 建立城市防灾管理协调机制

城市人民政府在防灾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汇同地震、规划、民政、园林等部门,科学制定应对城市易发灾害的紧急预案。

4.2 健全城市绿地防灾法规和标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于城市绿地防灾更是没有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和规范。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修订《城市绿地条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等有关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和管理的专项法规,及时出台《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等指导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技术规范。

4.3 保障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和管护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财政支持,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多方投入和参与。特别要保障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避难设施的维护费用,确保灾时能正常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4.4 促进城市绿地防灾科技研发和应用

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环保型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解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中供水、环卫和能源等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研究,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绿地防灾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4.5 加大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宣传教育力度

要向市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建立完善、规范的标识系统,广泛告知本地区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设施的具置、到达路线和使用方法。要对新建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公园管理部门要为由单位或群众组织的防灾演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4.6 完善城市绿地防灾监管机制

城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对于不符合防灾减灾基本要求和城市绿地防灾规划的绿地不予验收,进行整改;要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切实加强防灾避险绿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避免因缺乏管理维护降低灾时使用功效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绿地防灾减灾设施定期检查,对于已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要尽快更换和完善。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只有未雨绸缪、从容防范才能避免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基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不确定性,我们容不得半点侥幸的想法,必须树立“主动防灾”的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防灾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城市绿地防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全面加快城市绿地防灾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容量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避难、疏散和安置场所,配合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才能“有备无患”,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撑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绿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GB21734-2008.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site and Its Facilities[S].]

[2]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和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27~29. [Su Youpo. Types,Functions and Disposition Rules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Gardens in Japan[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4,(2):27~29. ]

[3]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生存空间,2005,(2):16~18. [Jin lei. The Synthetical Disasters Reduction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Chinese Secure Communitity[J].Living Space, 2005,(2):16~18.]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8. [Li Jingqi,XiaJi.Stud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7,(7):18.]

Discussion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Based on Refle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ZHENG Xi1 SUN Xiaochun2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in Ministry

篇3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近年来,随着乌海市城市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和乌海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城市活动的不断深入,政府和广大市民对城市绿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化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问题自然也就摆到了每一位管理人员的面前。

1、城市精细化管理释义 什么是精细化?通俗点说,精就是精致、精益求精;细就是仔细完善、注重细节;化就是转变变化的过程。城市管理精细化就是将传统的城市管理工作逐步细想、持续深挖、实现精做、并长期保持。从长远来看,城市绿化管理精细化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趋势,城市也只有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对工作、生活及居住环境的需求,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1、城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实施举措 “工作精心、过程精致、质量精品”是城市养护管理的新思路,也是我们养护过程标准的新要求,新目标。精细化养护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认识到计划合理有效的养护计划是顺利开展各项养护工作的前提,根据各类园林植物的生长态势,季节特点,乌海的气候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养护计划,从大局方面对一年的养护工作做了准确的定位;月度实施计划及周计划,则是注重养护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具体要求,对于工作的调整安排做出指导和参照。通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总结、实践、分析、审核,使养护作业计划更全面、更实际、更合理。其中包括植物的调整计划;病虫害防治计划;施肥计划,草坪养护计划;植物修剪计划;四季草花调整计划;养护员工培训计划等。

2.2、科学流程 结合可操作性的计划,有效实施,落实到人,精心策划,科学管理,合理编排,优化科学流程。朝夕之功,四季之美。做到花灌木及时修剪,有序调整,植物病虫害有效发现并防治,观赏绿篱保持整齐美观,草坪修剪及时。加强目标控制、协调配合,既能有效实施养护作业计划,又能使各项养护工作有序衔接。努力实现四个一“管好一片绿地、总结一点经验、提升一种精神、展示一种形象”。

2.3、监督考核 日常养护管理的成效离不开有效的监督考核,加强日常的巡视管理检查和定期养护质量意见征询,结合月度、季度、年度考核,对反馈的各类信息、存在问题及时加以分析解决。针对性进行考核,采取综合评价体系,结合职工守则,基本的道德规范,养护计划,技术要求,养护区域的各类规章制度,通过考核奖励与惩罚,有效保证了养护工作的实施与养护质量,做到管理有层次,计划有目标,工作有落实,过程有控制、考核有依据、质量有保障。

2.4、资料收集 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种类较多,覆盖面较广,相关不确定因素也较多,例如天气、药剂、人为干预等。每一个细节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相关工作的调整。所以日常养护管理中数据的收集、资料的累积、记录的整理,对于今后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对于养护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是重要的依据。所以结合质量体系论证和日常考核,对养护中各类资料及时归档整理,加强信息的收集与贮备,加强行业的沟通与互动,真正提升养护质量。

2. 5、应急管理 绿化养护工作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建立应急预警机制,思想重视,落实到人,明确职责,合理统筹安排,准备充分,从容应对。例如:防台防汛应急预案,防火应急预案,病虫害暴发应急预案,工伤事故应急预案等。从源头上抓起,思想上重视,做到准备工作周密到位,应急反应迅速有效。

2.6、合理调整 伴随着植物的生长,绿地系统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景观效果良好的双赢。在尊重原有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追求景观的自然、和谐、美丽,结合实地情况,通过施肥、修剪、移栽、补种,重新调整抽稀等技术手段,调整绿化结构,优化绿化配置,保持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