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4 11:53: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生态科技,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构建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创新科普惠农服务模式
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在技术结构上,以专家、教授为核心,辅以科协技术服务人员、市植保站技术人员、和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为主的技术服务主体,形成覆盖全市的所有乡镇的梯级科普惠农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从组织服务、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查询、服务应答、上门服务,再到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全流程、互动式的农业科普信息服务网络。除做好常规的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成果示范、信息查询、农产品信息外,还加强农资新产品代销、病虫情报诊断等服务。
三、构建完善的科普惠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与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构建以网站、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一体机、“农信通”短信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惠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云计算技术纳入技术规划,预留相应的服务接口以便将来系统与外部云建立对接。通过网络技术,保障惠农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将提供系统管理员、技术支持人员、普通用户以及惠农工作监督员等四个主要系统使用角色。其中,技术支持人员主要由农业技术员来担当;系统管理员由网站提供方的技术支持人员担当;普通用户指惠农工作中的直接受益人(农业生产者);惠农工作监督员指各中心站、分站的负责人以及惠农项目负责人。
四、建立节目库,逐步实现科教节目点播服务
通过财政购买方式引入省信息中心,国家信息中心,或农业发达国家的最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五、延伸内涵,提升科普惠农服务“三农”的张力
牡丹江市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东北亚大通道上的一座多口岸的区域性经贸旅游城市,近年来,农业的振兴更让这座生态城市的生态农业充满了勃勃生机。该市举全市之力,求实创新、跨越争先,全面推进“五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总产达到63亿斤。绿色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发展到430万亩,新增菌棚室5792栋、食用菌达到37.1亿袋(块),新增蔬菜棚室8500栋、果菜达到64.2万亩,白瓜籽达到50.2万亩,新建养殖小区(大场)49个,林下经济产值增长26%。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步伐加快,12个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96个;绿色食品电子商务中心投入运营,国家级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交易量占全国2/3,11户企业产品被评为“首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新增宁安、穆棱两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和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的水稻生化技术、土壤肥料、浆果、核果、仁果、水稻育种、水稻新技术、蜜蜂育种及饲养、玉米育种、经济作物育种、大豆育种、食用菌育种及栽培技术等十余个专业的86名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分不开。因为,他们耕耘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用智慧和成果为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该院成立于1958年,是黑龙江省东南部集研究、开发、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省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分院院长柴永山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多亿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他们还成立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牡丹江工作分站,承担了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水稻、蜜蜂、食用菌和苹果四个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果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寒地果树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果树研究开发及生产中试基地、国家优质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中国农民大学牡丹江学院以及牡丹江温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试验培训基地、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该院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专业设施齐全、人才济济、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1991年(八五)以来,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22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成果转化资金及自然基金等项目14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大专院校保持科技合作与交流,承担国际合作专项13项。1978年以来,获各级成果奖励197项,“水稻育苗壮秧剂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了“省长特别奖”,《中国蜜粉源植物》获第33届国际蜜蜂大会金奖,“抗寒优质耐贮李新品种牡丰李选育与推广”等三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六五)以来,共审定各类作物品种64个,其中水稻: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玉米:牡单9、牡单10;果树:龙冠苹果、龙丰苹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红杏、寒丰黑穗醋栗;晒烟:龙烟三号、龙烟六号等品种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5亿多亩。
2生态循环流程
(1)猪粪———养蝇蛆———抗菌肽胶囊、抗菌肽渣为保健鸡羊抗菌饲料,取代抗生素、激素;———蝇蛆粪料、羊粪少量秸秆粉———养殖蚯蚓———产蚯蚓肽;———蚯蚓粪料、大量秸秆粉———产沼气———沼气发电———余热供暖;———沼渣———保健生物高能肥;———用于种植保健系列粮菜菇瓜果。(2)保健稻稻田内养殖河蟹、泥鳅、青蛙,(泥鳅松土、透气、增氧。河蟹、泥鳅可施肥、促长。河蟹为稻田吃净草芽。青蛙为稻秧吃净虫和虫卵。稻秧为鱼蟹遮荫,供氧,净化空气。河蟹、泥鳅所排有害气体为汽肥增强稻秧光合作用。保健稻糠营养保健成分是大米的85倍,可产出高保健排毒免役胶囊和糠肽渣为保健饲料;保健稻草可转化为高能保健羊粗饲料。(3)保健玉米或甜玉米高秆作物(间种换茬)隔两垄种两垄低矮南瓜等瓜菜作物,玉米一垄双行、一埯双株密植(需用高能肥),玉米产量不减,间种的作物偏得。保健甜玉米产保健甜玉米羹,其渣、核转化为保健羊青饲料,保健玉米秸秆转化为保健羊粗饲料。(4)保健玉米生产保健酒,同时产出糖化酒糟(比玉米粗蛋白高4倍多),取代1/3玉米精料。(5)保健粪———用高能营养液转化成猪羊精饲料(可节约玉米精饲料30%)。(6)种养殖加工进入生态循环,可降低种养殖成本25%~50%。
3间种“高风、光效”
(1)边垄效应:隔一垄种一垄,每垄都成了边垄;(2)高风、光效应:间种紫薯,通风光照率提高了5倍以上;(3)互利效应:进入高温期,紫薯秧爬满地,给玉米地保湿,雨水大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微生物繁殖,提高活化改良土壤。同时高温期玉米长高可给紫薯遮荫减轻暴晒;(4)换茬效应:间种换茬可以不用转基因就可降低病虫毒害,还可以改善土壤营养供应能力;(5)总产量效应:间种玉米一垄产量3年分别提高30%,第四年一垄玉米只施5%化肥,等于施100%化肥的产量,5年以后不再用化肥还可保持原产量。不仅一亩地产二亩粮菜,且无残留无毒害,品质高、口感好,含保健成分总体高于原来10~100倍;(6)食品安全效应:本项目主要通过功能营养液制成功能基肥、功能灌根和喷施液,可化解残留和解毒,农户完全施化肥和农药的田地,使用后可越过无公害达到绿色功能性标准,连续种植4年后达到保健标准。
4生态循环产业化创造“五超一高”农业
超高产、超优质、超高效、超低投入、超低成本,高生态。
4.1超低投入
(1)由于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化,大部分原料和半成品就地循环利用,不用运进运出,不用大量库存,占用资金少,所以投资很低;(2)便于整合兼并项目区内的有关生产加工厂家;(3)由于是整合一个村的农户,先以订单农业后以土地入股方式,并整合农户宅基地,依法土地置换成非征用建筑用地。
4.2超低成本
(1)由于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化,大部分原料都是循环多次利用,上游下脚料、废弃料成为下游主要原料。特别是将粪便作为原料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减少了大量原料费、运输费、人工费、库存积压费、残损费等;(2)由于不是租地,用工费用减低1.5倍;(3)由于立体多层操作,所以省工,节约工时费。
4.3超高产
(1)不论什么品种,在同等条件最高产量的基础上,采用发明专利技术动植物高能营养液,生产高能饲、肥料,农作物产量二年内提高超5%左右;(2)采用间种换茬、立体多层种植和立体种养殖,不同品种分别获得50~700倍的高产。
4.4超优质
(1)化解了残留,改善了品质,原营养元素均有所提高,将非蛋白物质转化成蛋白,将蛋白转化成氨基酸,将普通氨基酸转化成必须氨基酸小肽;(2)在达到绿色或有机标准,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含有最佳组合硒、锗、铬、锌、钙及黄酮等六种矿物质生命营养元素和天然能量营养素高保健成分,品质高、口感好,使农产品成为功能性高保健食疗食品。
4.5超高效
(1)将普通农产品变成功能性保健食疗农产品,有的变成药用原料。而形成循环产业链后不仅不增加成本还可降低成本20%~50%,使不同品种分别获得4%~160%的效益;(2)采用名优特奇珍品种,再用高科技升级为高保健系列,精深加工出高端药用食品,可提高效益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