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15:39: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

篇1

养生阶段―有自己感觉不到的症状(未病之病);

亚疾病阶段―有不舒服、难受的症状(欲病之病);

疾病阶段―有能确诊的指标和症状(已病之病)。

按照中医的理论,我们得的大病、重病、难治的病,都是从轻到重、由表及里、从亚疾病发展成疾病的逐步演变过程。

中医的“亚疾病理论”认为,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自我感觉到不舒服、难受,出现种种还不能确诊为疾病的

症状,这个阶段就称之为“亚疾病”。

亚疾病与亚健康的区别

亚疾病与亚健康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亚健康以是否达到疾病指标来划分命名,没有达到疾病指标但有不舒服症状的都可以称为亚健康;而亚疾病是以症状(中医叫证候群)来得出中医的证候名,从而确定造成症状的原因来自于哪一个脏腑。可以说,人的难受状态就是亚疾病的状态。

二、亚健康虽然有了名称,但目前还没有诊断的仪器及有章可循的具体治疗方案,体检指标达到了疾病的数值,亚健康直接变成疾病;亚疾病现在有了亚疾病测评仪,能够详细诊断出亚疾病阶段的各种证候分类,并且让人的饮食、调理有章可循,通过中医的辨证调理方法消除症状,远离疾病。

三、亚健康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虽然亚但还是健康,也可以说是没病:亚疾病提醒人们要重视自己的不舒服、难受的症状,虽然是亚但也是疾病,是中医说的欲病之病。

亚疾病的社会意义

一、提醒人们重视亚疾病 “亚疾病理论”能够从观念上引起大家对健康的重视,让大家意识到,虽然是亚,但自

己处于小病、欲病之病的亚疾病阶段,从而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使大家远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篇2

郭小平(临汾市中医院院长):生存还是死亡?姓“中”还是姓“西”?这是当前很多中医院面临的困惑。在西医成为主流医学的大背景下,中医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全国大多数中医院处境艰难,“西化”现象严重。中医院何去何从,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重大课题。这次会议明确提出的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为我省医学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道路。比如我们医院目前的中医药产业化道路的探索,开发一些中医药边缘产品,比如我院内部中药制剂的研发和饮料厂合作的保健饮料项目等。中医的发展不要在外伤和急症里钻牛角,要发挥自身优势来发展。

目前,中医院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主要做两方面工作。第一是中医康复。对于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后期康复上,相比西医,中医的诊疗费用可以说少得很多。第二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治未病”思想。现在许多人都意识到,健康医学已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人的身体会经常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解决。如果能在病变出现之前,重视预防保健并及时导入医疗手段,对患者来说十分有益。“治未病”的“治”其意思是治理、调节,顺应自然。这也说明“治未病”首先就是要达到养生保健,未病先防。随着人们对减少疾病的重视超过治疗疾病本身,“治未病”也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指导思想。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张秋万(阳泉市中医院院长):目前我院150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已经开始分两批投入建设,力争使医院达到地市重点中医院的基本要求。我院已成立有三十多年,由于资金的缺口,前期发展受到了很多制约,2006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和我院职工自筹资金的努力下,医院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有了很大改观。我院的专病专科目前已经颇具规模,肝病、中风、针灸、皮肤科、小儿推拿等已成为我院中医特色科室。面对中医药振兴工程,我们已经做好全面发展的准备。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我院已经着手准备开展“治未病”理论体现的冬病夏治工作;老中医看病时,以弘扬传统中医医术为特色,坚持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以中药饮片治疗为主。由于价格低廉,疗效又好,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尤其是不孕不育专科,利用中药灌肠和内服中药,不仅治愈率高,而且费用上相比西医治疗节省很多;目前在探索阶段的蜂疗,治疗风湿、糖尿病等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并得到了阳泉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

通过“治未病”,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李祥林(运城市中医院):运城市中医院成立于1984年,现共有135张床位,由于硬件条件不够完善,使医院专科发展受到制约。可喜的是,在振兴中医药发展这个大背景下,近7年来,从2002年至今,我院在建设重点中医院方面发展的不错,住院人数也将近增长了150%,但还是存在住院难的问题。目前总体来说,财政投入没有到位,使中医院经营上出现瓶颈。希望我省卫生厅能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我院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简、便、验、廉”的特点,继续推进“三名三进”工程(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具体措施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建设新型医院。引进一些先进设备;第二,建立中医治疗结肠炎、肾炎、不孕症等中医特色治疗科室;第三,举行运城市名老中医评选,在政策上给予老专家鼓励和肯定;第四,拜师带徒。我院5个老中医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如何传承下去是重中之重;第五,组建一个脊椎病患者专科门诊,运用中医综合疗法通过按摩、药物治疗,和一种特殊的牵引床等方法使患者康复。

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考虑建立“治未病”的预防体系。比如预防小儿感冒,我院已经建立了固定处方;在所有疗法中,针灸、按摩治疗的费用低廉,尤其是针灸治疗脑病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再比如,我院治疗一例不孕症的病人,全部费用控制在5,000元以内,这是西医治疗不孕症不可比拟的。

辩证论治发挥强项

柴瑞霭(运城市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体上看来,中医药事业底子薄,基础差,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我省制定的中医药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为我院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振兴中医药的发展。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并给予我院大力支持,为我院投入资金建设7000多平米的的住院大楼。

篇3

【关键词】中医药;医改;潜力;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23-01

中医是中华的瑰宝,其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使其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由于内外多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医发展困境重重。新一轮医疗改革,无疑是中医药腾飞的好契机,医改方案中针对中医药的论述虽然内容不是很多,但它们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镶嵌在整个医疗管理体系的华丽大衣上面,显得十分夺目。乘着医改的东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中医药必然会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

1医改中中医药的优势

1.1简单方便,便于推广“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现实,充分暴露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医疗基础力量薄弱,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来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而中医因其临床效验显著、不需要贵重仪器设备的特点,可以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正因为如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在2009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把农村中医药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可以说为农村中医药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1.2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在人类征服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发展由天然药逐渐走向化学合成药,在疗效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反应。至使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药源性疾病的肆虐的问题。因此,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渴望于医药的反朴归真,而以天然药物为主的中医药学正与之合拍,并日益引起世界医药界的瞩目。

1.3费用低廉,决定商机如何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是新医改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在这方面中医药居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一个手腕骨折,用中医治疗,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几百块钱就可以治好,假如用西医,要花一两万,甚至两三万块钱。“一根针、一株草”不仅可有效防治疾病,而且能很好地减轻患者负担,使中医不仅在中国受欢迎,而且也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低收入群体称为“救命药”。

2中医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短缺成中医发展桎梏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2008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全国著名老中医更是所剩无几,以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大夫也为数不多,纯正中医后继乏人已成严重问题。

2.2价格偏低使中医处境尴尬中医药可靠的疗效和低廉的费用,是其发挥特色优势的前提。但费用的低廉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在经济杠杆的趋使下,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

2.3“良药苦口”使中医难已普及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是吃中医汤药长大的,至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大多数人不愿意去接受中医药,主要原因就是一句话:“煎药麻烦,吃药太难”。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中成药问世,但是传统中医大部分还是以汤剂为主。

3确保中医药良性发展的主要做法

3.1诊断方法应中西结合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一凭知识,二凭经验。可经验这东西,可变性太大,很难把握。特别对于年轻的中医医生而言,为了提高诊断效果,不妨来个中西医结合:先做“四诊”,然后做必要的功能化验、检测,再开方抓药,这样治病的效率和效果会大大提高,而且自己的经验也会在两种诊断方式的比对中不断提高。

3.2治疗手段应多措并举从古至今,中医治病的手段都很多。如:吃药、针炙、拔火罐、按摩、推拿、刮痧、药浴、外敷、药酒等。可经过长期的演变,现在在许多地方只剩下开方吃药了。我们许多中医院的大夫,即使会针灸、按摩、推拿等手法,在治病时也因此没有太多的经济效益而不使用这些治疗手段,甚至大部分中医根本不会,而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人们看不起病,这些治疗手段使用得很充分,而且见效快、效果好,群众对中医的认同性也相应比较高。这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3.3成药加工应有所突破中药饮片和制剂价格低廉、疗效显著在降低群众医疗费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比于西药,目前的中成药少之又少,而传统的汤剂很大程度上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至使现在看病选择西医的多而选择中医的少,中医成了许多人在西医治疗失败后的无奈之选。所以,应在中成药的开发再下功夫,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经费,保证药品质量,加快开发速度。让中药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总之,在我国传承了5000多年的中医药虽然博大精深,却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医改政策的暖风,无疑会为中医药的腾飞保驾护航。但正如王国强在2009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中医药工作既要务实,也要务虚。只有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发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才能使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效霞.西化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30 (2): 98-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