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7 16:38: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养生学的感悟,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中医养生学》的教学方法应更贴近临床实践:《中医养生学》不仅讲授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更有各种具体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学的教学应以讲授中医养生方法的临床应用为核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临床、预防、康复等工作。而中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重讲授、重记忆,学生学习后不能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融会贯通。这使得学生们在临床实践中、甚至工作后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成了不会看病的大夫。所以我们要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书本上的病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经过培训能很快上手临床工作。“情境体验法”强调亲历、强调体验,正符合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2“情境体验法”的特征决定其适合作为《中医养生学》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
2.1“情境体验法”的3大特征:(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决定的。(2)个人性:各个主体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其主体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但正是这种个人性,又恰恰能促使学生认识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即身临其境,在体验中主体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对其它的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而有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2.2“情境体验法”的特征与《中医养生学》实践教学的特征相吻合:(1)很多经典古籍中的养生知识只有经过亲历才能完全理解。我国古代文人讲究行文要“语意明白如画”,“豁人耳目”,另一方面又要“言外有无穷之意”,“沁人心脾”6。正因如此,古人的很多思想都不说透,医籍上的很多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到实践当中去体会,才能明白病案发生时的“意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法方药”的运用。所以,在《中医养生学》实践教学中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如以社区常见病高血压为例,讲解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使学生即便于理解、记忆,又便于临床应用。(2)“情境体验法”的个人性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症状的多样性、养生方法的多样性。“情境体验法”的个人性特征告诉我们: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反应、表现。所以,不同的医生对同一种疾病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殊途同归,最终只要治愈疾病,就是好医生;同样,不同的患者生同一种病,症状表现可能会不尽相同,医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情境体验法”要求学生们充分交流对同一种疾病的感受,互相启发思路、开阔视野,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3)“情境体验法”的缄默性符合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中医有很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感悟。“情境体验法”能让更多的学生领会到更多的知识。
3以高血压为例,说明“情境体验法”在《中医养生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最广泛流行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等。其中行为生活方式在高血压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并给予健康指导。
3.1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养生:(1)高血压患者每日盐的摄入量以3~5g为宜,同时注意少吃或不吃含钠高的食物,如酱菜、腊鱼、腊肉、咸蛋等。(2)高血压患者要控制热能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标准面粉、玉米、小米、燕麦等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胆固醇的排泄。(3)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多食用植物油。可多吃一些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预防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预防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作用。(4)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中要有适量的大豆蛋白和鱼肉蛋白的摄入。(5)多吃含钾、钙、镁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含钾丰富的食品有土豆、芋头、茄子、海带、莴笋、冬瓜、西瓜等;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酸牛奶、芝麻酱、虾皮、绿色蔬菜等;含镁丰富的食品,如绿叶蔬菜、小米、荞麦面、豆类及豆制品。(6)忌食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等,吸烟者应戒烟。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我们熟悉的常用的能称得上经书的很少:大学系统读过的就四本:《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开始读这些经典时,发现读完一遍,或几遍后收获往往很少,很苦恼:读了中医经典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有时有这样的想法:中医是一门纯正的经验医学吗?是我们的古人在欺骗我们吗?前不久看报纸:发现中医药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不保护起来,就要面临进一步萎缩,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院都不是在发展扩大,而是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时代,有这样傻傻的坚持下去的必要吗?中医到底是科学吗?为此,我曾扪心自问,科学是什么?衡量中医科学的标准是什么?现代科学是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尺吗?我想不是,最简单直接的证据便是:目前很多临床疾病现代医学无法治疗,可一放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里面,疗效确实肯定,所以我不想去争论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经典是否科学,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对中医的定位和评价: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怀着这样的信念,反复研读《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采用传统医学取类比像方法学习经典,反复揣摩,并把自己感悟到的理运用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有时对于现代医学的疑难杂症,却能收到覆杯之效,对一些急诊病人,也效如桴鼓。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在临床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疗效不肯定,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我想是我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不够,并不是中医不能治愈该病。
下面请允许我把自己学习《黄帝内经》过程中对一些经文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 《阴阳印象大论》篇云:….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2《五运行大论》篇云: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盛则地干,暑盛则地热,风盛则地动,湿盛则地泥,寒盛则地裂,火盛则地固也。
3 《金匮真言论》篇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谿;…….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4 《五常政大论》篇云…..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5 《阴阳别论》篇云: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情境式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教师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尽可能取得最大的效果。体质养生是中医美容专业一门必修课程,由于该课程有极其丰富的养生知识和技术方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门课程较全面地传授给学生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情境式”教学模式,经反复应用后,发现情境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体质养生课程教学。
一、情境式教学的含义
情境式教学是针对某一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把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实际结合起来,运用角色分工、协作探讨的方式和直观的现场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其对知识的领悟。教师使学生按照情境讨论和思考相关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则通过情境体验对知识进行回顾、自我评价,最后将新旧知识整合运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情境式教学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引发自主情感进行体验,激发其主动思维活动,使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感悟、内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二、情境式教学的特征
情境式教学有3大特征:(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许多经典的中医养生知识只有亲历才能完全理解,在传授体质养生知识中,采取情境式教学法,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又方便岗位需求。(2)个体性: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其体质有所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个体性,又恰恰是学生认识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所以同样是学生,但由于体质的不同,就决定了性格、健康状况等的多样性。(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即身临其境,在体验中主体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对其他的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而有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正是该特点符合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中医的很多知识要靠自己的感悟,情境式教学法能让学生领会到更多的知识。情境式教学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环环相扣,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体质养生情境式教学过程
(一)课程设计
1. 授课班型:参与人数20人。
2. 授课时间:3学时。
3. 课前预习内容:八种体质的特点及起居、饮食、情绪调养等注意事项。
4. 教学目的:通过自己观察和他人叙述判断体质类型,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并嘱咐注意事项,达到认识体质分类的目的。
5. 教学目标:①正确判断体质类型;②掌握不同体质的养生要点。
6. 讲授内容:八种体质的特点(多媒体课件)。
7. 情境式教学:不同类型体质的养生过程。
(二)情景设计
1. 虚拟场景:中医美容实训室。
2. 人物:由8名学生分别扮演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湿、湿热、气郁、血虚的顾客。
美容师:其余学生扮演美容师。
3. 事件:“顾客”由于亚健康状态问题来到美容院寻求帮助,“美容师”详细询问并进行专业养生指导,最后告知其体质类型,提出养生方案。
4. 经过:“顾客”要详细说明身体状况的问题,并以提问的方式寻求“美容师”的帮助。“美容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取顾客信息。在专业护理阶段,“美容师”要为“顾客”详细讲解养生要点,告知每个顾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养生。
(三)课堂互动
1. 介绍课程流程。
2. 复习阶段: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对“体质的类型及特征”进行回顾。
3. 讲授阶段:不同体质的养生要点进行讲解。
4. 情境式教学过程:详细讲解情境设计和表演要求,选定“顾客”与“美容师”,在实训室中进行情境式教学。由于“顾客”确实有身体状况问题,因此能够深入角色;“美容师”已经掌握体质类型特征的知识,因此能判断“顾客”体质类型,并按照养生要点将不同体质养生过程套入其中,对顾客进行专业讲解。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帮助“顾客”和“美容师”顺利完成表演任务。
5. 小结:归纳总结知识点,将不同类型体质养生过程分别叙述,提炼重点内容,总结学习技巧。同时,对情境表演进行总结与归纳,鼓励学生拓展思路,锻炼个体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
6. 课后作业:复习本课内容,每位学生课后为3人提供咨询服务,并制订详细的养生计划,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生活实践。
(四)情境式教学的优势
1. 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景式教学,改变了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途径:一方面使学生通过主动表演、发言,提高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改变授课模式,使教学反馈、矫正、补救措施得到落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2. 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工作热情。在情境式教学中,情境设计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教材是理论教学依据,不适合直接应用于情境。因此,教师应收集大量生活实例以应用于不同教学中。对于情境的设计要有创新意识,情境展开后既能够再现课程知识点,又贴近生活;既让教学保持其应有的逻辑性,又使技能应用前后衔接。
3.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式教学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刺激学生眼、耳、口、肢体等多重感官,使学生在最少时间内获得最大体验。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尽全力“表演”,不得不主动整合知识,同时“表演”更能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印象,记忆长久。另外。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缓解学习压力,克服学习倦怠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五)为教师达到教学目的提供捷径
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情境的设计来突出重点和难点,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启发并协助学生进行“表演”。情境展开流畅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好;情境展开不十分流畅,则需要教师引导,辅助学生突破难点。这样不但节约了课时,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课程设计要考虑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给予不同知识起点的角色来演绎知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既有的知识水平。
(七)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教学模式
了解学生个体情感差异也是情景设计中需要准备的内容之一,不同的成长环境、经历,其情感体验也不同。在情境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体验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心和诚信等优良品质。
在《体质养生》教学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可以把理论问题实践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情境设计应富有创新意识 ,不断更新情境素材,恰当使用教学道具烘托场景气氛,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黄晓林. 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探究研[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