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普通高等教育

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2 15:25: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普通高等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学普通高等教育

篇1

一、引言

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效率反映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投入是指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总成本,包括各种资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产出则是指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社会总福利增量,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等,所以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效率包含了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方面。

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效率量的指标是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有三类指标: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效率质的指标是多方面的,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目的性、内适性、外适性、人文性、先进性,质量的五个特性是相辅相承的,共同发展能够使普通高等教育达到理想状态。在大众化教育之后,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外适性成为主要的质量指标。国外文献(Sebastien Dessus,1999)将普通高等教育体制的质量定义为:边际投入的GDP产出弹性,可见也是强调了教育投资的外适性。

我们一般认为普通高等教育产品包括两种,科学研究提供的知识产品和教学活动提供的人力资本。这两种产品从属性上来看,既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既具有事业性也具有产业性。其中事业性决定了政府应该拨款,而产业性则要求教育机构通过产业运作从市场获得资金,自我生存与发展。两者兼具的普通高等教育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但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所以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仍需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体现普通高等教育的事业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则决定了教育机构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解决教育机构的经费问题,同时借助市场机制使高等教育在投入产出上主动适应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投资体制充分反映教育的内在特征,变革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使之既体现事业性,也体现产业性。重新确立市场与政府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使市场成为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中资源配置的基础力量;政府则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和投资导向职能,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采取积极措施,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普通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通高等教育体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政府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可以获得多种利益: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所以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普通高等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市场失灵”,导致投资不足,而纠正市场失灵是政府的职责,因此政府需要参与普通高等教育投资。另外,普通高等教育对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存在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的一种基本职能,这也决定政府需要参与教育投资。

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科研成果的开发及应用,直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动机。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推动经济增长通过两种机制:一种是人力资本投资机制,一种是物质消费拉动机制。Jim Saxton(2000)总结了教育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新知识的创造而推动经济增长,即熊彼特式经济增长;第二种方式是人力资本通过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影响经济的增长。教育能够提高理解消化新知识的能力,并且教育是传授新知识的一条途径。普通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第二种作用是需求拉动作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循环过程本身也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普通高等教育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通过与其他部门或产业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增加社会总投资和消费,因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即实现普通高等教育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所以,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不仅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引导社会消费,刺激高层次的教育消费,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方面。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理论角度出发,实证研究我国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

二、实证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教育附加拨款、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和基建拨款四大项内容)表征我国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资,对于我国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则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

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统计出,我国1991―2004年的GDP与我国财政性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单位统一为亿元),分别记为RGDPt与REDUt,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RGDPt和REDUt作如下变换:GDPt=RGDPt/Pt,EDUt=REDUt/Pt,其中Pt为同期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90年为基数100),得到1991―2004年表示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GDP与国家财政性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两者不变价的数据序列。因为序列取自然对数后可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且这种变换不会影响变量间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调整效应,同时还可以检验多数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服从或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非正态分布。所以,为了消除原始数据序列的异方差,使数据更为平稳,本文采用对变量取自然对数形式。应用单位根检验(ADF)方法对lnGDPt和lnEDUt这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lnGDPt和lnEDUt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即lnGDPt和lnEDUt是二阶单整序列I(2)。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相同,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但还需进一步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二者进行检验,滞后阶数取序列的单整阶数2,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就本文所研究问题而言,我国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因之一;反过来,国家经济的增长必定会带来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从而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

在上述检验结果下,笔者尝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效率具体如何。遵循动态计量经济模型从“一般到简单”的建模过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一般模型。

由表3可知,引入lnGDPt和lnEDUt二期滞后的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调整后的R2达0.9959,F检验通过。故该模型可以作为“一般模型”,再根据“一般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T检验结果,剔除不显著变量,便得到“简单模型”的估计结果。经过简化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比“一般模型”更好,调整后的R2达到了0.9962。最后,由分布滞后模型的“一般模型”推导出误差修正模型,整理得ECM模型表达式为:

ΔlnGDPt=0.746838ΔlnGDPt-1+0.179845 ΔlnEDUt-0.459597 ΔlnEDUt-1-0.013529 ecmt-2+ut

其中误差修正项ecmt-2=lnGDPt-2-0.1329lnEDUt-2-12.289083,0.746838、 0.179845和-0.459597为两变量的短期关系参数,-0.1329为两变量的长期关系参数。误差修正系数为-0.013529,符合反向修正原理,且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不但描述了lnGDPt和lnEDUt的长期均衡关系,还描述了两变量之间短期波动的相互影响。其中长期均衡关系失衡程度的调节机制为:当lnGDPt-2>0.1329lnEDUt-2+12.289083时,ecmt-2对ΔlnGDPt的净影响为负;当lnGDPt-2

三、结论

由以上的实证分析和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大约为0.1329,即政府财政性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每增加一个单位投资,我国GDP相应增加0.1329个单位。这表明,从长期看来,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有着促进作用的,这点也正符合我们文章前面的理论预期,即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科研成果的开发及应用将直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大约为0.1329,从另一个角度又说明了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是比较低水平的。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体制的不健全和管理的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总量不足,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偏小,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不完善的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管理体制、高级人才的外流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效率水平。我们应当对症下药,尤其要从制度性因素入手,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例如: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国家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资资金;完善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体制,实现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及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等,从而不断地提高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金芳.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J].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覃思乾.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06.

篇2

2018年山东专升本考试时间为2018年3月24日至25日。

2018年山东专升本考试科目及部分公共课考试要求见附件1至附件5。

具体工作时间安排见附件6。

附件:

1.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专业类别设置及考试科目

2.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英语(公共课)考试要求

3.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计算机(公共课)考试要求

4.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

5.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高等数学(公共课)考试要求

6.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工作进程表

7.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美术学、音乐学、体育教育专业对应的专科专业

8.上传照片要求

9.各市招生考试机构地址及联系方式

篇3

目前我国正在加紧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研究和分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如共同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共同追求培养社会主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共同遵循着政策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办学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共同接受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宏观标准。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一)生源渠道上的区别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二是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高中对口招生的学生,三是初中毕业的学生;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通常是在校的高中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和探索型人才以及设计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主要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能够进行技术指导并将设计图纸转化为所需实物,能够运用设计理念或管理思想进行现场指挥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换句话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能够直接上岗,一般没有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即使有也是非常短的。

(三)与经济发展关系上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的增长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处于正相关状态,高职教育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相关行业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它的规模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定位必然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挖掘自身内在的价值,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是其根本性要求。

(四)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普通高等教育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逻辑来严格设定的,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计的。就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个职业就有多少个专业;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而言,也是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每种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或素质体系,再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有人形象地说,以系列产品和职业证书来构建课程体系,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

(五)培养方式上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虽说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传授。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所需的动手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时刻与训练相结合,因此将技能训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讲究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倡导知识够用为原则,缺什么就补什么,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大。这样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同其所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是对口的,他们有较好的岗位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因而能迅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业或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评价质量上的区别[1]

从本质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一样,都是在收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做出判断的一个过程。但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这种类型教育的评价“是根据对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加以明确界定而发展起来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中,对一般的或特殊的学习结果都予以了明确界定,使得评价人员、学生自身,或任何感兴趣的第三者,对学生是否达成这些结果均有一个相当客观的判断。“对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判断,是完全基于学生个人对这些结果的达成情况,而不是基于学生在正规教育情景中所花费时间的多少”。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是一种典型的标准参照评价,进行质量评价时,只将收集到的证据与能力标准相对照,而不与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最终只对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做出判断,而不是给定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评价指向于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是完成相关职业的能力标准,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所要求的认知方面的学习成就。而且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这是些能力标准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方(即产业界)参与制定的,主要反(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83页)映特定职业角色的能力要求,而不是根据所学习的课程来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参照评价方式,特别依赖于各个职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专家,依靠他们雄厚的专业理论水平和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来判断和决定某一职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力、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依靠他们确定职业标准及其等级。

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从评价重点来看,普通高等教育着重点在于学校环境中的学术能力与学业成就;高等职业教育着重点在于工作情景中的职业能力与操作技能。从评价依据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依据课程专家与教师开发的学科课程;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依据企业与教师开发的职业能力标准。从评价目的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选择优秀,培养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从评价模式来看,普通高等教育是一常模参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则是标准参照评价。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的区别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上述两个方面具有的明显区别,对二者在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上区别就容易得出答案了。从评价内容来看,普通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教师对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授之上;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放在教师对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传授方面。从评价过程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步骤展开;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环节来进行。从评价者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以学科教师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以岗位工作人员为主。从评价方式来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同行和专家评价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以学生评教为主。 参考文献

[1]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唐玉凤,邹立君.职业教育教学论[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