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5:03: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象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恰当的.具有艺术性的新棵导入,会有效的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的。
地理课的新课导入,可结合授课内容和心理素质等情况,采用如下一些形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下面略举几例:
其一:在讲授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一节时,先给学生朗诵北朝民歌《敕勒歌》后问学生,这首诗描绘的是什麽地方?这为学生创设了我国北方草原的情景,有利于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其二:在讲授“欧洲西部”一节时,新课导入这样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吗?2.你知道这次战争的发起国吗?3.我国香港.澳门原来是那国的殖民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作简要的小结和提示。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自然的引入课题,为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三:在讲授“美国”一节时,又这样提问:1.同学们,现在是谁在世界上称霸?它为什麽能称霸?美国是哪个打洲的国家?比中国大,还是小?3.北美地形分哪几部分?这样提问,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这节课的学习起上挂下联及作知识准备的作用。
地理课的导入,时间约3---5分钟。
二.读要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
进行地理创新教育,其要点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读,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插图,读资料。可采用如下一些方式:1.根据导读提纲读;2根据练习读;3根据插图读等。导读提纲和练习主要由识记层次的问题或题目组成,有重点的读书自学,能使学生能自己勾划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读图,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指导他们分析理解的思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读图技能。这一教学环节可控制在5---10分钟。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美国”一节的第一课时,读采用了两个步骤:其一,以导读提纲读读。(1)美国的“星条旗”有什麽象征意义?(2)美国的自然条件有什麽特点?它的平原面积.耕地面积.森林覆盖面积的比例是多少?(3)美国总人口数是多少?白种和黑种各占多少比例?(4)在美国有多少华人和华侨?主要居住在哪里?他们的祖籍主要是我国哪些省份?学生根据这个提纲去读课文,其主要知识点就能够通过自学掌握,能抓住学习的重点。其二是指导学生读图16.3,熟悉美国地形特点。
三.讲要具有精练性和扩展性
讲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主要是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精讲,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复杂的地理知识归成系统化;(2)着重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3)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多采用图表法,特别注意直观简明;(4)配以教具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环节时间可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例如“美国”一节,在指导学生预习和读图以后,抓住本节知识目标的重点,教师分析讲解以下几点:(1)美国的纬度位置与我国大致相似,都处于中纬度地区,都属于亚热带和温带,适合人居住;(2)美国三面临海,这一点比我国条件更优越;(3)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构成庞大的水运网,水陆交通便利,加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有优良的海港,为该国发展经济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4)美国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点与我国国情也基本相同;(5)不同的是美国森林覆盖面积比例比我国大,但现在我国正在实施宏大的绿化工程,正在改变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现象。以上的讲解分析,既突出了重点,同时也扩大了课本的知识范围,有机地渗透了国情国策教育。
四.练要具有准确性和创造性
“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地再现和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评价具体的实际问题。针对农衬学生的具体实际,练本着两个原则 :(1)再现和强化记忆课文介绍的重点知识;(2)从运用知识的角度去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一教学环节时间可控制在10分钟之内。
例如“美国”一节第一课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1)复述美国平原.耕地.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2)回答美国东.西.南三面的临海洋;(3)背出美国自然条件的五个特点;(4)美国哪里人口密集?原因是什麽?以上四个问题的提出,就是针对农衬中学生的实际,提出检测的设想和要求。前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强化记忆知识要点,后一个问题是运用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有效互动的舞台。这样的课堂,相比教师按照教参或教案展示自己行为的传统课堂而言,充满了变数。它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展现自身高超的教育智慧,时刻关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让课堂呈现出真正的活力。如:以青藏铁路的铺设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交通运输中线的选取;以2007年强热带风暴"锡德"袭击孟加拉国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些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挖屈教材中新颖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地理学科要抓住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挖掘展示教材中穿插的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彩图、幽默漫画、谜语故事等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高中地理上册第12-13页的各种热量带图、第86面"苦难的母亲"图、第88面"城市环境问题"图等及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寒来暑易、昼夜交替、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进行设问质疑。再比如画中国地图时,必须画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师上课不拿地图,也不画版图,画图了也太简单过分了,那样会让学生有错觉,记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比如讲中国的主要铁路,不画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广州的位置。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变革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生成。
新课程的预设有目的性、引导性、弹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学生的现有水平是生成的起点,生成的动力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生成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新课程强调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教学情景的设置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它既直观而又给人深刻的感悟,同学们通过情景探究很容易就能得出基本的理论观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习结果 。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合理地确定探究目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建构知识。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是当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东南亚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读图,让后分组创建旅行团,每个小组选出不同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写出导游词(有关该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由代表的性),然后选出代表当小导游,介绍该地区的自然或人文情况。
五、优化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首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另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深入学习,让他们有一种吃得"饱"的感觉。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选用恰当的地理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选用恰当的地理模式引导学生仿效,不仅可使学生迅速地掌握自学地理的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和学科特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痕迹的生长,使知识较快地转化为技能。例如:学习河流的内容时,列出水系特征的知识模式:①源地、流向、注入湖海;②水系组成及形状;③流域范围;④流程及落差等;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又如:学习气候的内容时,列出反映气候情况的资料:①气温的高低及其分布,从气温分析定出所属的"带"(寒、温、热);②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从降水分析定出所属的"性"(干、湿与海、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气温和降水情况定出气候类型。利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纲目清楚,一目了然。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效率。
参与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工业区位”是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的内容,工业区位因素既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学习“工业地域”以及“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基础。但是传统教学下的学生总是掌握不理想,上课效果欠佳。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该内容,我们尝试用参与式模式开展教学,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我设置适当的问题并将全班分成五组:原料导向型组、市场导向型组、劳动力导向型组、动力导向型组和交通导向型组。学习小组并不是自然分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来划分,让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能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带动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我国制糖业等区位资料和案例外,每组学生分别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案例。教师根据数量与质量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打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将资料进行分门别类。
2.小组汇报――组代表讲解
在小组汇报环节,组代表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案例组织讲解和班内讨论。第一小组:通过我国的制糖工业以及我国钢铁工业的分布解释了原料型工业的分布。在解释过程中讨论了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第二小组:利用我国西南地区的有色金属工业和加拿大炼铝厂的分布的资料和案例讨论了这些工业的生产过程,从而解释了动力型工业的分布。第三、第四和第五组使用同样的办法解释了其他主导区位因素工业的分布。
在小组汇报期间,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入了解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区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并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和点拨引导,把讨论引向深入,直到完成学习任务。
3.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认真听取小组汇报的内容,一定会从中发现一些不足和问题,或者是学生解释过程中遗漏的一些知识点,对此进行总结。同时学生在解释过程中可能会使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点混乱,所以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