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骨伤科研究方向

中医骨伤科研究方向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31 10:56: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骨伤科研究方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医骨伤科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综述

KOA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影像学表现为关节软骨间距狭窄、软骨损伤,骨刺形成,半月板退化以及软骨下硬化骨髓水肿[1]。KOA的发病与年龄、性别、体重及关节损伤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发病率约为3%[2],多见于60岁以上中老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KOA患者持续增加,治疗KOA所产生的费用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目前中医药治疗KOA具有很多优势,本文主要对KOA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KOA建立良好基础。

1病因病机

中医学称KOA为“痹症”,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认为KOA发病与风、寒、湿三邪密切相关,并根据其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类证治裁•痹论》言:“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提出KOA发病不仅与邪气侵袭有关,而且与正气亏虚有密切联系。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在体合筋。人体随着年龄增加,肝肾亏虚,气血运行无力,加之外邪侵袭,常导致筋骨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拘挛、屈伸不利,重者肌肉萎缩,关节疼痛、僵硬、变形。因此,KOA病机为肝肾亏虚,邪瘀阻络,筋骨失于濡养而发为“痹”。

2辨证分型

中医对KOA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KOA分为: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3大证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KOA分为肾虚髓亏、阳虚寒凝、瘀血阻滞等型。以上两种分类方法较为简单,不能概括临床中所有证型,因此,在临床与科研中诸多医家提出了更多KOA分型,并根据不同分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余庆阳[3]从痹证角度论证,将KOA分为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瘀血闭阻型、肝肾亏虚型,提出以滋补肝肾为主,针对不同分型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活血等方法。丁锷教授[4]认为痹证当先治标后治本,标本兼治,对于寒痹、热痹、湿痹,应分别采用活血通络、温经散寒,清热通络、祛风除湿,除湿祛风、活血通络、健脾消肿治疗。“石氏伤科”石印玉教授则倡导“薛己十三科一理以贯之”,认为KOA本痿标痹,治疗应“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赵万良[5]将血瘀型KOA细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瘀血阻滞型、气虚血瘀、肾虚血瘀型、痰血瘀滞型6种证型,对血瘀型KOA论治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总之,不同医家因对KOA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因而产生诸多不同的辩证分型方法;随着中医学对KOA的深入研究,中医学对KOA分型标准将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治疗KOA将有更多研究方向。

3中医药治疗KOA

3.1中药口服

在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中药治疗不同证型KOA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主要从肝肾亏虚、瘀血闭阻、寒湿痹阻三种常见证型论证中药口服治疗KOA效果。

3.1.1肝肾亏虚型

颜彪[6]用膝痹通治疗望京医院肝肾亏虚型KOA30例,治疗3周后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评分(WesternOntario McMasterUniversities,WOMAC)明显高于抗骨增生胶囊组。张树勇[7]等用抗骨增生汤加祛风药治疗肝肾亏虚型KOA35例,与抗骨增生合剂比较,膝关节“拘挛”及“麻木”症状缓解更为明显。

3.1.2瘀血闭阻型

张玉可[8]等将84 例KOA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口服活血利节汤,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结果活血利节汤组较塞来昔布胶囊组症状明显改善。黄齐[9]等用骨痹消痛汤(羊藿,巴戟天,红花,补骨脂,熟地黄,姜黄,牛膝,丹参,三棱,莪术,延胡索,甘草)治疗KOA30例,与单纯行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30例治疗前后相比,发现两组疼痛分级均有所下降,但骨痹消痛汤组更明显,可见中药治疗瘀血闭阻型KOA临床疗效明显。

3.1.3寒湿痹阻型

刘福存[10]等发现附子汤可明显缓解轻、中度寒湿痹阻型KOA患者的疼痛,且疗效优于氨基葡萄糖。郑闪闪[11]将72例寒湿痹阻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实验组各36例,观察组口服蠲痹颗粒,对照组口服附桂骨痛颗粒,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但蠲痹颗粒组的症状改善及疼痛积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并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3.2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不同中药离子通过直流电经皮肤或黏膜引入病变部位以发挥中药治疗作用的方法。中药离子导入既能发挥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的优势,又能提高患处的药物浓度,促进药物经皮吸收,使药物更易发挥作用,疗效更为显著。卢心宇[12]将105例KO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离子导入组、单纯醋离子导入组、扶他林乳剂外用组,每组35例。中药离子导入组与单纯醋离子导入组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10天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周;扶他林乳剂外用组每日3次,3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膝评分与功能评分。结果3组膝评分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中药离子导入组优于其他2组(P<0.05)。中药离子导合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更为显著,陈瑞莲[13]发现用中药离子导入加TDP灯局部照射与中药内服联用,与单纯使用止痛药相比疗效更为显著。可见中药离子导入在治疗KOA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3.3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疗法通过温热刺激可以引起关节附近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及淋巴循环,有助于药物吸收的同时能够加快新陈代谢,提高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全身机能,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功效。朱立国[14]等研究发现宣痹洗剂治疗KOA疗效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并且宣痹洗剂短期疗效稳定,安全性更高。陈洪波[15]认为中药熏洗联合手法、练功能够促使软骨细胞增殖,同时可以维持膝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研究发现中药熏蒸疗法抗炎消肿机制与中药熏蒸能够降低血液中炎症介质水平有关,同时中药蒸气的温热作用可以加快关节血液循环,起到抗炎消肿的作用[16]。

3.4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宣通散结,松解粘连;缓急解痉,滑利关节;理筋正骨,调和气血等作用[17]。通过局部穴位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淋巴液循环,缓解软组织慢性劳损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废用性软组织挛缩,改变软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肌肉和骨骼的正常代谢,从而增强肌力,改善韧带、关节囊的弹性[18]。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推拿法主要通过影响人体骨骼肌细胞中钙离子的信号通路,达到修复损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19]。樊远志[20]等研究发现推拿手法在治疗KOA中与口服塞来昔布临床疗效相同,并且在股四头肌肌力和做功方面推拿手法疗效远优于口服塞来昔布。余顺年[21]等认为推拿治疗的疗效与按摩师的水平经验密切相关,不同按摩师操作时施力的大小、方向、位置、穴位、频率不同,所产生的治疗效果也会不同。

3.5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通过将毫针等刺入人体特定穴位或疼痛部位,利用不同的行针手法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与疏通经络的作用,使机体恢复协调平衡状态。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降低膝关节软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延缓膝关节软骨的破坏,改善膝关节功能[22]。李常度[23]等试验发现温针灸和针刺疗法均能缓解KOA引起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但在痊愈率、总有效率方面温针灸优于单纯针刺。王建国[24]等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KOA与针刺加TDP照射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显著。目前临床中多采用温针灸疗法替代单纯针刺治疗KOA,温针灸与单纯针刺相比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功效更为显著。莫永豪[25]对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到香港骨伤及脊椎专科诊所就诊的KOA患者研究发现,温针灸能显著减少KOA患者的Lequesne-Mery评分、WOMAC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温针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KOA优势更明显,张衡才[26]用温针灸结合电针治疗KOA发现其疗效比单纯的温针灸或电针更显著,且安全性高。王伟[27]发现温针灸配合外用贴膜剂治疗KOA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且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目前,针灸以成本低,疗效显著,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等优点,在KOA治疗中不断得到推广。

4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KOA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如何提高KOA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口服或者外用西药,仅能达到暂时缓解疼痛目的,并不能阻止KOA进一步进展,且西药长期服用可有较多副作用;严重的KOA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目前常用治疗KOA的手术包括全膝或半膝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基本能够满足患者日常生活,但膝关节手术创伤大,费用高,且KOA患者年龄偏高无法承受手术产生的创伤,因而绝大多数患者选择保守治疗。中医药疗法在KOA治疗中以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全身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优势被广大KOA患者接受;目前中医药治疗KOA主要有中药口服、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推拿、针灸及多种中医疗法联合等,在治疗KOA中均取得了明显疗效,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及中医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不断运用,将有更多的KOA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2 ] 陆艳红,石晓兵.膝骨关节炎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06:81-84.

[ 3 ] 余庆阳,黄巍.膝骨关节炎从痹论治的病因与证候探讨[ J ] .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03:40-43.

[ 4 ] 唐昆,谌曦,刘健,等.丁锷教授论治膝骨关节炎的学术特点[ J ] .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05:628-629.

[ 5 ] 赵万良,高文香.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J ]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01:147-149.

[ 6 ] 颜彪.膝痹通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D ]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 7 ] 张树勇,石瑛.抗骨增生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4,41 (  2  ):273-275.

[ 8 ] 张玉可,郭艳幸.活血利节汤治疗瘀血闭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J ]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12:18-19+22.

[ 9 ] 黄齐,王勇. 骨痹消痛汤治疗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疼痛30例[ J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05:57-58.

[ 10 ] 刘福存,单乐天,童培建,等.附子汤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 J ] .中医正骨,2016,01:10-13.

[ 11 ] 郑闪闪.蠲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 D ] .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5.

[ 12 ] 卢心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3例临床观察[ J ] .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6:51-53.

[ 13 ] 陈瑞莲.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J ]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05:427-428.

[ 14 ] 朱立国,银河,魏戌,等.宣痹洗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03:9-13.

[ 15 ] 陈洪波.“三联法”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与增殖影响的研究[ D ] .湖北中医学院,2006.

[ 16 ] 沈鹰,汪元.中药熏蒸疗法对关节肿胀、关节组织学变化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J ] .中国临床康复,2005,34:130-132.

[ 17 ] 王强.简述推拿手法的机理与治疗原则[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1:83-84.

[ 18 ] 龚利,房敏,严隽陶,等.手法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肌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02:6-9.

[ 19 ] 林清,张宏,赵谦,等.推拿法引发人骨骼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机制探讨[ 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2:81-84.

[ 20 ] 樊远志,房敏,严隽陶,等.推拿手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J ] .中医学报,2010,05:1007-1010.

[ 21 ] 余顺年,马履中,郭宗和.中医推拿手法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分析[ J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82-85.

[ 22 ] 周景辉,吴耀持,谢艳艳,等.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应用效果及机制[ J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28:5255-5260.

[ 23 ] 李常度,黄信勇,杨旭光,等.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J ] .中国针灸,2006,03:189-191.

 [ 24 ] 王建国,何丽娟.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J ] .中国针灸,2007,03:191-192. 

[ 25 ] 莫永豪(Mok Wing Ho).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D ]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篇2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109-02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推拿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广西省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在之后2年多的学科建设工作中,该学科学术研究人员对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不断地探讨和分析,现将其整理如下,以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学科建设及弄清与界定某一学科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意义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学科建设是以加速学术发展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根本,集结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统筹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并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共享,使之发挥更大效益[1]。可见,学科建设是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学术发展的切入点,又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附属医疗机构来说,学科建设对临床医疗能起到龙头作用,是中医药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医药行业所提倡的“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一步也离不开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对学科进行定位,即对该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明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产生清晰的学科建设思路,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和优势[2]。

2 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事物的内容[3]。学科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学科研究的总体目标、预期研究结果以及学科的任务和发展规划等等。据此,可将中医推拿学科的科学内涵试概括为:中医推拿学科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之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凭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推拿疗法在伤、内、外、妇、儿等科病症的治疗及其在预防、养生、保健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中医学是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等;其治病手段主要包括中药、针灸和推拿三种治疗方法,其中推拿方法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最原始治疗方法,最早的推拿按摩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本能活动,多用于缓解疼痛,例如对身体某一具体疼痛部位的按揉,因此,它属于最原始的、最朴素的带有治疗性质的治疗方法。但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期的推拿按摩多用于养生保健,且其方法多为自我按摩,并常常结合导引,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中医推拿学逐渐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学术特点的学科。因此,尽管中医推拿学科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它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理论体系。中医推拿学既有别于以中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中医内科与中医外科学,又有别于以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针灸学,因此它既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和腧穴理论密切相关,又离不开现代医学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与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作用。推拿治疗疾病的范围主要是以伤科疾病(主要指运动系统之软组织疾病)为主,同时对部分内、外、妇、儿科疾病具有卓著的治疗效果。此外,推拿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也具有肯定的作用,古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与《内经》同时问世的《黄帝歧伯按摩》就是一本记载养生保健按摩的推拿学巨著;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将膏摩疗法列为一项重要的预防保健方法;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方》中都记载了许多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如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

3 中医推拿学科的外延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3]。学科外延是在界定内涵建设内容基础上,依据学科建设需要与学术发展特点,并认真考察其它相关学科对其带来的可能受益,开阔研究思路、革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将研究成果与其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相互交融,在充实和完善学术内涵基础上,试图形成新的学术理论体系[4]。由此看来,一门学科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借鉴和运用其它研究方法来发展自己,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营养,以充实其科学内涵。对于中医推拿学科外延的界定,我们理解为:凡是涉及到与中医推拿学科内容相关的其它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均是推拿学科的外延。根据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其外延概括为:①涉及到的基础学科包括: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以及现代医学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循证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等等;②涉及到的临床学科包括:内科学(含中医与现代西医两种医疗体系,下同)、骨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养生学等等。在中医推拿学科的外延建设中,必须在围绕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借助于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来进行思考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学科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才能产生治疗技术与方法上的改进甚至革命,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不断充实学科的内涵。

4 结语

从根本上讲,中医药学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使中医药学术研究活动获得最大的绩效值。通过对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简要探析,可以回答中医推拿学科建设中所遇到的“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等核心问题,实现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效益最大化。一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人类认识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生变化和不断向前发展,中医推拿学科亦是如此。让我们科学地把握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把该学科的学科建设推上新的平台,为中医推拿学科的学术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振国,柳越冬.中医肛肠学科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药学刊,2005,23(3):430-442.

篇3

【关键词】

循证药学;临床中药学;合理用药

作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在药学领域的延伸,循证药学(Evidence-BasedPharmacy,EBP)沿袭了循证医学的精髓,其核心思想是药师在药学实践过程中,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与临床技能和经验相结合,结合患者意愿,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药学服务过程[1]。循证药学作为一种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水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很强的方法,已在药学领域以及中药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出重大的指导作用。2007年于北京召开的第67届世界药学大会主题为“循证药学与药品优化使用”[2],可见循证药学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普遍的认可。文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循证药学目前已在药物有效性、用药安全性、药物信息收集、理论探讨、药物经济学、药物再评价、新药准入、药房管理等研究方向得到了运用[3]。循证药学遵循证据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化学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对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研究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安全有效地临床用药是循证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共同的研究目标。循证药学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学基础。现结合我院实际,探讨循证药学在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研究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临床中药学发展概况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是在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生产、文化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平乐郭氏正骨”品牌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并获得“中华老字号”的荣誉称号。药物疗法是中医正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转化医学、将传统中医与现代骨科学相结合、突出骨科临床特色的重要载体。自1956年建院以来,历经几代人的长期实践和提高,大量临床疗效确切的组方用药被发掘和总结,形成了一大批以祖传方、经验方、协定方为主体的医院制剂品种,其中三个品种获得国家新药临床批件,拳头产品“筋骨痛消丸”研发成国家注册药品,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是国家临床药品研究基地,为开展药物评价和合理用药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围绕骨伤科临床用药,医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药材及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等。另外,医院于2011年、2014年两次顺利通过JCI认证,在“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我院药学部门不断提升药学服务意识,积极开展用药咨询、用药教育、技术示范等药学信息服务,并通过引入PASS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实现了合理用药的信息化管理[4]。在课题研究和药学服务的双重推动下,我院于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临床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2运用循证药学的必要性

从我院长期的临床中医药研究实践中不难发现以下问题:(1)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而医生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发挥不尽相同,导致临床辨证、理法、方药各有偏倚,治疗的效果差异较大。这样既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也使不少中药的确切疗效得不到科学的证实。(2)在国家药品政策下,中医药临床试验虽得以大量开展,但真正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结论可靠的临床研究却不多,多数临床试验从前期的试验设计到后期的统计分析都缺乏专业的指导,出现试验样本量不足、疗程不规范、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不准确、诊疗指标不合理、统计分析不恰当等问题,使试验结果的可信度不足,可比性欠缺[5]。(3)中药制剂在上市前的临床试验过程中病例数较少、给药周期不长、受试者年龄范围窄、观察指标有限等,导致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不充分。药物批准上市后随着用药人群增多,药物疗效面对重大考验,可能出现疗效下降甚至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4)医院药师大部分是药学、中药学专业出身,虽具备一定的药物知识,但对药物的临床经验欠缺,在为医师、护士、患者、家属解答疑惑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完全胜任临床药学工作。鉴于此,有必要采用更先进的科学标准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用药的合理性给予更科学的评价。循证药学遵循证据的原则能够使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实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其指导现代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立足点,符合现代临床中药学发展的需要。

3循证药学的指导作用

循证药学的理念是以科学、有根据的用药逐步代替传统的主观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药品使用的盲目性,确保患者用药物治疗的适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循证药学的应用能够帮助药师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促进医院药学的发展,对指导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和实践意义重大。

3.1指导中药临床试验循证医学的创始人Cochrane对循证医学的贡献体现在其提出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原则,以及将所有相关的RCT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SR)原则,二者共同构成了循证医学最坚实的基石。前者用来指导和规范临床试验,后者对试验结论进行分析总结。中药临床试验要想获得科学的研究结论,不仅需要贯彻执行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而且需要循证药学原则的制约,确保药物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循证药学原则,中药的临床试验设计应随机、对照、盲法、重复,在此条件下开展的临床试验研究对于结论的真实性、科学性无疑是巨大的支撑,将使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建立在深厚牢固的基础之上,使结论更有说服力。以我院的“膝悦颗粒”为例,其处方是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先生的经验方,由11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利关节、化湿消肿之功效,用于膝关节滑膜炎所致的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等症。在前期充分的制备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药效学研究、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该组方于2009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物临床研究批件(批件号:2009L01191)。在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设计时,即引入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原则,确保试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目前该项目已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3.2指导中药制剂研究中成药成分复杂、物质基础不明确,给其质量检测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现行中成药质量标准多数还处在经验检查和常规检查水平,检测手段和指标落后。在如今经济效益至上的中药材市场背景下,药材重金属超标、有机溶剂残留、发霉变质等不良因素加剧了药物隐患[6]。为了保障患者用药,急需对中成药质量标准进行提升性再评价,增加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进行检测的内容,逐渐完善药品标准,提升药品质量的可控性。另外,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药物剂型(汤、丸、散、丹、膏)也渐渐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剂型改革也是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按照循证药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的文献资料分析,对药品中各药味产地、加工、有效成分、添加剂成分等诸多因素进行广泛、多中心研究,对药物剂型改革进行论证、试验,最终提高药物质量和服用便利性。我院在中医骨伤内治、外治用药领域都有自己的产品,内治用药领域的拳头产品是筋骨痛消丸,外治用药领域的拳头产品是活血接骨止痛膏。筋骨痛消丸由于丸剂含水量大、易引起霉变,卫生学难以达到要求,且制备过程复杂、工序多、耗时长[7]。考虑到生产和应用实际,我院对其进行了剂型改革论证,将其制备成颗粒剂,其产业化研究也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资金项目的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活血接骨止痛膏是平乐正骨的祖传膏药,属黑膏药系列。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黑膏药仅做了外观性状、重量差异、软化点方面的规定,没有涉及成分检测的项目。为强化药品质量检测,制剂研究人员尝试增加含膏量、含药量、黏贴性、铅离子含量、微生物限度等定量客观指标的测定,确保每批药物都安全、可放心适用。

3.3指导中西药联合用药骨伤外科以手术为主,传统药物与化学药的配伍应用非常突出,是骨伤科的用药特色。中西药配伍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都会产生相互作用[8],若配伍不当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疗效降低、增加毒副作用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9],典型的当属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的配伍应用。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有的药物制剂,以其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10],但用药风险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屡有发生[11-12],原因除了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复杂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外,还与其他药物配伍,特别是一些抗菌药物进行配伍后稳定性发生变化有关。按循证药学的观点,中西药在进行配伍应用前,应从理化性质、药动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各个层面对其进行充分调研,在严格的循证基础上判断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我院目前在中药注射剂使用方面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防范,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也在循证原则的引导下出台了不少政策[13]。但真正将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配伍应用工作做好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硬件措施。我院于2013年引入静脉用药配置中心系统(PharmacyIntravenousAdmixtureServices,PIVAS),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用药方式,实现了对静脉输液的集中配制和供应,减少了配药差错。二是软措施。在静脉药物配制过程中,药师对用药合理性的判断至关重要[14],显然仅仅靠医院出台的配伍禁忌文件制约是不够的,药师在配药之中的用心观察、配药之余的认真学习,才是确保配制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药师在具体工作中做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循证药学完整的收集、筛选、分析资料和系统评价的方法,开展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研究,指导临床合理配伍用药。

3.4指导药学信息收集与评价文献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是临床中药学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中草药在名称、产地、药性、功效、归经和组方应用方面的论述不尽相同,系统、全面的分析、考证和整理研究并不多见。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规定系统的方法以获取原始数据,资料搜集后也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对不同的研究结论大多凭著者的主观判断来加以选择或摒弃。因此在开展临床中药学文献研究工作中,非常有必要按照循证药学的原理,对传统中医药本草文献中的散在性记述进行系统、全面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以期全面准确地掌握该药物研究的最新动态,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做好临床药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是临床药师突破自身临床经验不足瓶颈、提升服务价值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对我院来说,平乐郭氏正骨传统用药方法和规律是突出医院特色的巨大知识宝库,挖掘和整理平乐正骨用药规律是正骨人的光荣使命。正骨人不仅对其进行了学术提炼[15],编写了诸如《洛阳正骨传统用药精粹》《中医骨伤药物配对集萃》《中医骨伤常用药物手册》等专著,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用药规律进行验证分析[16],不断完善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的理论体系,提升理论水平,更深层次地寻求平乐郭氏传统药物的临床价值。除了对本院中医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外,正骨人还对古今中外骨伤、骨病、伤科杂症的临床用药文献进行搜集,探讨中医骨伤用药的发展演变规律,力争从中发现新的研究思路[17],真正做到有所继承和创新。

4结语

随着人们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临床医师和药师要从病人的实际需要和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有效地搜索、归纳自己需要的最新、最佳证据,科学、合理地解决患者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患者满意度,这就是循证药学的精髓所在。从我院中药临床试验、中药制剂研究、中西药联合用药、药学信息搜集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可以看出,循证药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是可行和必要的,能够为我院“创建临床研究型医院”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医院开展循证药学能够增加药师的证据意识、效价意识、合理用药意识、法规意识等[18],进而提高药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院药学的发展。循证药学在指导临床中药学的具体研究工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中药临床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严格的循证药学方法学前提下证明其确实安全、有效,展示疗效第一,研究机理第二[19]。(2)循证药学对证据的要求是真实、可靠、适用、全面、动态的,要求药师除具备扎实的临床药学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流行病学基础和对现代化信息的收集能力,培养缜密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9]。(3)循证药学的运用落实不仅仅依靠医师和药师的个人努力,更加需要营造一个循证决策的大环境,树立起循证的观念和态度,真正引起医药工作者对循证科学方法的重视,推进中医药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EisertA,GüntherJ.Evidence-basedpharmacologyincommunityandhospitalpharmacies,avisionofthefuture[J].ArztlFortbildQualitatssich,2003,97(5):263-270.

[2]林振礼,陈严洁.循证药学与药品优化使用2007年第67届世界药学会主题简介[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Z2):76.

[3]赵建彬,陈菲菲.从文献分析看循证药学的发展现状[J].中国执业药师,2013(7):35-37.

[4]张虹,杜天信.《JCI标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7,18(25):1946-1947.

[5]李廷谦,毛兵,常静,等.中西医、中医核心杂志临床研究文献评价[J].华西医学,2000,15(3):266-268.

[6]范又.中药材质量堪忧[N].光明日报,2001-08-01(4A01).[7]李倩,刘俊,张婷,等.中药丸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02-104.

[8]王剑虹,吕金胜.中西药配伍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互作用[J].医药导报,2005,24(1):78-79.

[9]林桂凤,刘银燕.中西药配伍禁忌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6(6):1264-1266.

[10]何广宏,董然.骨科医院中药注射剂用药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9):26-28.

[11]袁强,王莉,成岚,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4年版)33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2):132-139.

[12]吴嘉瑞,张冰,高鹏.2007-2008年国内期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J].中国执业药师,2009(10):12-15.

[13]张虹,孟璐.浅谈循证医学在构建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7):71-72.

[14]秦娜,魏立伟.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批次决策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2015,19(3):67-68.

[15]郭珈宜,崔宏勋,郭马珑,等.平乐郭氏正骨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中医正骨,2015,31(1):71-74.

[16]马珑.郭维淮经验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

[17]郝军.筋病理论探析[J].中医正骨,2013,29(1):70-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