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0:24: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企业诚信价值观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企业管理中的急功近利思想暴露出来,中国企业作为现代商业社会后发力量,既在反思也力图从东方传统智慧中寻找突破。管理是镶嵌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背景之下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员会有不同的行动目的、行为方式和欲望,任何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都会因文化而异(Kluck
hohn,1962;Hofstede,1980)。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样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性。Hofstede和Bond在研究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时发现了第五个“组织文化构念”即儒家思想特质。党的十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包含企业、学校、非政府组织、医院等在内的各类组织是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价值观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揭示行业本质,以人本思想凝聚员工精、气、神形成合力推动组织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儒家文化为主干,以佛、道、法为辅助,曾为保持民族凝聚力作出深远贡献,并内化成为百姓日用之道[1]。2014年世界财富500强55位的中国移动一直以“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作为企业价值观。“正德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它是一种以“责任”为核心要义的道德情操,是对组织个体品性、修养、行为的要求和标准;“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一种古已有之,奉行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境界追求。位居财富榜排行25位中国工商银行的价值观是“工于至诚,行以致远”,源自《汉书・赵广汉传》“行之发于至诚”,此八字朗朗上口,又蕴藏丰富内涵,既接续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可谓隽远悠长,宏阔精深。不过笔者仔细查阅过2014年世界财富500强中国上榜10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的价值观是用传统文化凝练表达出来的,显然与企业、社会不重视传统文化有关。然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企业要征服世界必须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在21世纪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借鉴传统文化以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步骤,是要将传统文化作为整体,让组织核心价值观在这个视野的辐照之下,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1]。本文借鉴传统文化深入分析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维度,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一、组织价值观研究述评
全球“组织文化”研究始于二战后的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热潮。组织文化学科系统理论的诞生可以概括为“花开日本,结果美国”。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既有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辐射。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文明”一词出自《周易》,指的是文采光明。同时,“文明”与“人文”、“文化”有着密切关联。《周易.贲卦》里有“文明以止,人文也”就是通过心智与德性的灵明,让万事万物、人类社会得到恰当的安顿之意。还有“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意思是推行教化庶民促使天下昌明,是中国传统关于“文化”的最早记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企业文化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系统结构,它包含最外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最深层的精神文化四个子系统结构,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的同心圆,而企业文化价值观是这个同心圆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为获取成功而对其行为所做出的价值取向。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需是企业核心团队或者是企业家本人经营过程中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因此它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Schein认为“组织价值观”对外具有适应 (external adap
tation) 作用,对内具有内部整合 (internal integration) 作用,即组织协调内部人际关系完成组织目标。Ouchi(1980)认为价值观具有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人的价值观混乱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无论如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要想使顾客、供应商、员工认同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必须尊重现实,溯本逐源,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沉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自企业文化80年代传入中国后,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特征的论文很多,实证对中国企业文化探索源自郑伯叮1990)对台湾企业的组织文化进行的研究,他确认了台湾企业文化的九个维度,并指出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是中国企业独有的组织文化维度。王长斌(2012)综述了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认为或者按照所有制对中国国有企业(忻榕和徐淑英,2002;刘理晖,2007)、民营企业的维度(孙海法,2004)分别进行探索,或者从传统文化出发选择企业进行归纳(魏钧和张德,2004;周毅,2007)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组织文化维度。赵剑民(2010)总结西方人们对价值观的研究主要是适应跨文化交往和需要而进行的,从价值观的类别进行研究。他提出“三要素价值观模型”来分析实际的管理活动。综合中西方学者归纳的企业价值观维度,表1显示了中西方企业在价值观上的相同和差异,由于中国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驱动企业管理和员工行为的价值观不仅相同[2]。中西方企业共有的价值观维度来源于市场经济下企业作为一个赢利组织的必然要求,而中西方企业不同的价值观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尤其是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表1 中西企业价值观维度比较[2]
二、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提升组织层面价值观系统
中国曾经遭外族多次入侵,但从未亡国。尤其是在近代,中国惨遭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但并没有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屹立五千年不坠,正说明了其韧性、优良性与实用性。传统文化大多产生在封建社会,中国没有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泰罗的科学管理时代,缺乏理性、严密科层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从价值观上来说反映全球化、细节、授权、本地化、专业化等西方特有的维度精彩论述很少。儒家传统文化里面仁和礼都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企业文化里面一般不主张墨守成规和守旧。不过传统文化对诚信、义、智的论述很多,还为友善、敬业、爱国、道德、和谐、勤奋、果断、修身克己、变革、团队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非常丰富借鉴资源。赵剑民(2010)认为“三要素价值观模型”即管理主体意识、价值目标观念、价值手段意识等三个方面。管理主体意识指管理主体对自己在于社会、组织、他人的关系中的位置、资格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应当获得怎样对待的认识、理解和期望。价值目标观念主要在对人性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判断基础上,对组织要实现的任务、结果的价值理解、价值认识、价值理想等。价值手段意识指管理主体对实现价值目标的方式、方法、途径、规范等的价值认识和理解。
(一)价值主体。“合聚力”主张群体合作和团队精神。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之所以高于和优于万物且主宰万物,就在于人能组成群体,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汉书》中说人“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在这种古老的社会学理论影响下,家族整体主义发展扩大为社会整体观念。于是,整体重于个体,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就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价值目标。(1)弘扬“诚信为先”责任意识。它们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所谓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就是诚实守信,在儒家看来,“诚”是一个最高的概念,《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上天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的法则。先秦儒家赋予并确立出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德性,这就是五常之德。在这其中,信是五常之德的一种德性,其作用在于保有和持守至诚天道所赋予给人的至善德性,并让德性推广到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人,才称得上信人,才称得上尽了人道。因此可以说诚是天道,信是人道。天人合一,诚信一致,这是传统文化对诚信的深刻论述,同时揭示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1]。《论语・为政》)里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与人交,止于信,善之善者也。”是说做人如果没有信用,那么任何事也做不成。《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周易・系辞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论语・颜渊》说“民无信不立”。(2) “和为贵”和谐、自然、中庸的价值文化。《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周易乾卦》“保合大和,乃利贞”意思是万物保持太和元气,则祥和有益,顺利贞固;保合元气达到极致和谐,圆融、生机盎然的大合境界,就是利贞。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老子》)的观点。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来,道的运行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是的样子,绝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驱使和强迫,事物就会在运动中完全实现自己的本性,此即“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或有规律的运动。《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亍S惚畈豢墒な骋玻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全世界最早提出来的从农业“顺应天时”进而涉及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3) “兼生财”主张伦理,责任、义和利辩证统一。“君子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见利思义;生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的以义制利观;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仁不让,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仁爱、管理思想。孔子说:“君子明德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价值手段。(1) “勤为径”宽厚、争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就是说君子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负起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则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和善于接受不同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虽无飞,一飞冲天;虽无鸣,一鸣惊人”喻指争创一流。(《韩非子・喻老》)。(2)客户导向、修身克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认为只有个人的品德修养好了,家和万事兴,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家庭和睦,才能担当“治国平天下”之重任。“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每个人都要修炼自己道德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显出人们内在的完美德性,然后用来教化民心,从而达到最完美的境地。老子说:“自胜者强。”(《老子》)“自胜”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这当然是“强”的表现。(3)“变则通”主张创新变革的价值文化。子曰:“变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述而》)孔子说:“齐国的社会一变革,就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社会一变革,就达到了王道的境地了”。庄子“礼义法度,应时而变”(《南华经》) 即管理制度要顺时而变。“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指精神上弃旧图新。(《大学》)“久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通过变化求生存和发展。(孔子《易传》)。(4)主张决策果断、包容他人的价值文化。“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以果行德育”(《周易蒙卦》)都是强调执行力,决策果断。儒家主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周易・系辞下》),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的说法,就可以诠释为对不同文化所持的容忍态度。
三、总结和展望
传统思想博大精深,再加上企业家对商业的独特理解,对企业未来精准的分析定位,凝练和构建符合大多数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能大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未来将进一步细化到研究每一个行业和企业,为21世纪的中国现代企业建设基于传统文化凝练的价值观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53-02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与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和标准,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在劳动就业培训中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失业者或农村劳动者,他们的价值观比较具有现实、狭隘、暂时、虚伪和自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劳动就业培训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事。在评价就业培训一个人的效果时,不能只看他的影响力、成就、激情、毅力、理想、执行能力、沟通能力等因素,而应该首先看他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学员如果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他在其他方面越是有经天纬地的才华,他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反之,如果他的价值观是扭曲的、邪恶的,那么,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越深,他对社会、对企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在劳动就业培训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培训的成败,不能单纯只培训技能,而首先强化正确的价值观是就业培训最为重要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
一、诚信――最核心的价值观
“诚信”,是做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品质,是社会建立良好道德风尚的主观前提,其内涵主要包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信用、守承诺,公平竞争。诚信本身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诚信的重要性比过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世界上任何员工的成长或企业的成功发展都离不开诚信的价值观。谁能坚守诚信,谁就能在激励的竞争中赢得成功,如果诚信缺失,就算靠着钻营和欺骗暂时牟取的蝇头小利,最终也躲不开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劳动就业培训中最需要培训的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先进的企业里,员工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不是优越的智力,而是诚信。世界500强微软等现代企业在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时,永远将诚信摆在第一位。诚信比才干更重要。否则,就算你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多优秀的、能够成功的素质,你也未必会得到他人的尊敬,更不会得到企业的选用和重视。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家,一个缺乏诚信的人,品德有问题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就企业需要来说,诚信是企业建立长期信誉的先决条件,是赢利的前提,信息社会的基础。任何一个诚信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必然会包含诚信这一项,必然选择能够完全信赖的人,这最终体现在一个个企业员工的行为上。我们在进行劳动就业培训中,首先必须对学员进行诚信价值观的教育。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辜负别人的期待和信任。
二、自信――最关键的价值观
所谓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其实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么呢?如何相信自己?笔者认为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拥有自信。现在我们劳动就业培训的对象,往往是文化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与城市白领阶层相比,普遍对就业城市岗位具有自卑的心里,他们最大的缺陷也是往往缺乏自信,没有目标,得过且过,不敢勇于挑战困难,最大效应地去释放自身潜能。李开复博士曾经这样阐述:“所谓自信,就是在认识自己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将自己最大的潜能释放出来,相信自己可以在理想和兴趣的引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也就是说自信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无论面临生存压力还是工作挑战,自信都可以成为释放潜能的“放大镜”,因此,就业培训最关键的是培训他们树立自信,找到自信,一个充满自信的培训学员总会在面对就业工作挑战时鼓励自己:“嘿!我能行,我一定行的!我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爱默生的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罗曼・罗兰也曾说过:“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这更进一步地告诉我们,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要形成坦然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心里状态,具有自信,才能对自身能力正面评估,也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个人品质,更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会因为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说明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自卑来源于失败的暗示。要让培训学员拥有自信,就必须让他们从自卑走到自信,需要消除对失败的恐惧,抛弃消极悲观的态度,并从现在开始培养他们充满自信的思维方式。首先是从心底学会尊重自己,鼓励自己;二是时常赞美自己,从潜意识做起;三是用言行激发心底自信;四是从每件成功事件里获得自信,从失败事件里增加自觉;五是制定每件事情的具体目标,由自觉达到自信;最后是发掘自身优势,在自信中品味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放飞自我。
三、平等――最基本的价值观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在就业培训学员交流过程中,有些学员存在贫穷、文化低、素质差等自卑心里,社会环境的影响让他们内心深处感觉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不平等,也让他们理想追求低浅,自信缺失。各方面的差距让他们感觉:这个世界公平吗?寻求上进真理值得吗?其实,人与人之间,下级与上级,员工与企业之间皆平等,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差别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的,但是,对每个学员来说,最重要的你总会面对机遇和选择。如果只埋怨和感叹社会的不公平,那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如果你起点低,就应该加快速度去追赶,如果只抱怨,就会被别人越抛越远。如果认为社会不公平,放弃对自己的机遇和选择,那样,真正应该对你失败负责的恰恰是你自己的放弃,而不是社会的不公平。相反,在不公平面前,振作精神,克服困难,勇敢面对,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
对于单个人来说,树立培训学员的平等价值观,是就业培训的最基本思想要求。要让每个培训学员在未来岗位上平等交往,获得平等,就必须教会学员真诚、尊重、理解,信任对待他人,交往中将心比心、悉心倾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企业来说,平等尤为重要,在英特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著名的价值观就是平等,“人人平等、事事从简”是英特尔在内部管理的一大特色,任何事情不会因级别不同有差别待遇。没有私人办公室,没有人特殊不签到,没有人高于纪律,没有人高高在上,这就是英特尔公司人才聚集的关键。如何树立培训学员的平等价值观,就要让学员思想行为上,首先要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人和事,去务实,从实际出发;二是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缺点,以责任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三是自我控制和调整情绪,自律行为避免影响他人;四是尊重他人权利,锻炼自身涵养,做个有人际魅力的人。
四、合作――不能缺的价值观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团队合作的良好配合,一个优秀团队合作能不断鼓励和发挥团队的潜在的技能和技巧,最终取得成功和最大效益。对于个人来说,要成功需要团队共同目标和集体利益通过合作实现为前提,团队成员才可以在相互分享信息和资源、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中逐步实现自己的利益。
古人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给我们的启示:企业的成功发展来源于团队合作和队员和谐。我们都知道“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团队整体的成功才意味着个人的成功,只有强化培训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才会个人取得成功和收益,社会企业才能获得最好效益。如何树立培训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首先要培养团队至上,互信互助的思想,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至上。二是培养参与共同的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三是培养学员严于律己,宽阔胸怀的良好品质。四是锻炼学员积极有效的沟通技巧,实现人与人,企业与员工的有效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卡利尼克斯,徐朝友.平等[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论文关键词:价值观 诚信 自信 平等 团队合作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与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和标准,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在劳动就业培训中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失业者或农村劳动者,他们的价值观比较具有现实、狭隘、暂时、虚伪和自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劳动就业培训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事。在评价就业培训一个人的效果时,不能只看他的影响力、成就、激情、毅力、理想、执行能力、沟通能力等因素,而应该首先看他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学员如果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他在其他方面越是有经天纬地的才华,他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反之,如果他的价值观是扭曲的、邪恶的,那么,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越深,他对社会、对企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在劳动就业培训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培训的成败,不能单纯只培训技能,而首先强化正确的价值观是就业培训最为重要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
一、诚信——最核心的价值观
“诚信”,是做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品质,是社会建立良好道德风尚的主观前提,其内涵主要包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信用、守承诺,公平竞争。诚信本身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诚信的重要性比过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世界上任何员工的成长或企业的成功发展都离不开诚信的价值观。谁能坚守诚信,谁就能在激励的竞争中赢得成功,如果诚信缺失,就算靠着钻营和欺骗暂时牟取的蝇头小利,最终也躲不开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劳动就业培训中最需要培训的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先进的企业里,员工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不是优越的智力,而是诚信。世界500强微软等现代企业在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时,永远将诚信摆在第一位。诚信比才干更重要。否则,就算你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多优秀的、能够成功的素质,你也未必会得到他人的尊敬,更不会得到企业的选用和重视。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家,一个缺乏诚信的人,品德有问题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就企业需要来说,诚信是企业建立长期信誉的先决条件,是赢利的前提,信息社会的基础。任何一个诚信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必然会包含诚信这一项,必然选择能够完全信赖的人,这最终体现在一个个企业员工的行为上。我们在进行劳动就业培训中,首先必须对学员进行诚信价值观的教育。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辜负别人的期待和信任。
二、自信——最关键的价值观
所谓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其实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么呢?如何相信自己?笔者认为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拥有自信。现在我们劳动就业培训的对象,往往是文化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与城市白领阶层相比,普遍对就业城市岗位具有自卑的心里,他们最大的缺陷也是往往缺乏自信,没有目标,得过且过,不敢勇于挑战困难,最大效应地去释放自身潜能。李开复博士曾经这样阐述:“所谓自信,就是在认识自己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将自己最大的潜能释放出来,相信自己可以在理想和兴趣的引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也就是说自信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无论面临生存压力还是工作挑战,自信都可以成为释放潜能的“放大镜”,因此,就业培训最关键的是培训他们树立自信,找到自信,一个充满自信的培训学员总会在面对就业工作挑战时鼓励自己:“嘿!我能行,我一定行的!我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爱默生的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罗曼·罗兰也曾说过:“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这更进一步地告诉我们,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要形成坦然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心里状态,具有自信,才能对自身能力正面评估,也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个人品质,更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会因为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说明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自卑来源于失败的暗示。要让培训学员拥有自信,就必须让他们从自卑走到自信,需要消除对失败的恐惧,抛弃消极悲观的态度,并从现在开始培养他们充满自信的思维方式。首先是从心底学会尊重自己,鼓励自己;二是时常赞美自己,从潜意识做起;三是用言行激发心底自信;四是从每件成功事件里获得自信,从失败事件里增加自觉;五是制定每件事情的具体目标,由自觉达到自信;最后是发掘自身优势,在自信中品味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放飞自我。
三、平等——最基本的价值观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在就业培训学员交流过程中,有些学员存在贫穷、文化低、素质差等自卑心里,社会环境的影响让他们内心深处感觉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不平等,也让他们理想追求低浅,自信缺失。各方面的差距让他们感觉:这个世界公平吗?寻求上进真理值得吗?其实,人与人之间,下级与上级,员工与企业之间皆平等,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差别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的,但是,对每个学员来说,最重要的你总会面对机遇和选择。如果只埋怨和感叹社会的不公平,那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如果你起点低,就应该加快速度去追赶,如果只抱怨,就会被别人越抛越远。如果认为社会不公平,放弃对自己的机遇和选择,那样,真正应该对你失败负责的恰恰是你自己的放弃,而不是社会的不公平。相反,在不公平面前,振作精神,克服困难,勇敢面对,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
对于单个人来说,树立培训学员的平等价值观,是就业培训的最基本思想要求。要让每个培训学员在未来岗位上平等交往,获得平等,就必须教会学员真诚、尊重、理解,信任对待他人,交往中将心比心、悉心倾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企业来说,平等尤为重要,在英特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著名的价值观就是平等,“人人平等、事事从简”是英特尔在内部管理的一大特色,任何事情不会因级别不同有差别待遇。没有私人办公室,没有人特殊不签到,没有人高于纪律,没有人高高在上,这就是英特尔公司人才聚集的关键。如何树立培训学员的平等价值观,就要让学员思想行为上,首先要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人和事,去务实,从实际出发;二是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缺点,以责任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三是自我控制和调整情绪,自律行为避免影响他人;四是尊重他人权利,锻炼自身涵养,做个有人际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