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0:25: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科技创新对国家的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3-0010-01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软、硬要素的总称。它为科技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科技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保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科技创新和科技资源是相互制约。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科技资源的供给量直接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多大的成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一些全球性研究课题的兴起,现代社会对科技资源共享的要求日益增加。由于我国的科研领域还没有形成科技资源共享的传统,在一些具有法律效应的项目合同书中也没有明确规定科技资源,即使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样的权威性基础研究资助机构,对项目申请人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资源共享方面的约束。这些现象说明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笔者通过总结文献,概括了科技资源共享的重大意义,以期能够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推广。
1 促进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积累了海量的信息,如果不充分利用本学科前人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复前人工作这一过程就能耗费毕生的精力。而科技资源共享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重复劳动,而且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从事真正的创新。
当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大科学、定量化和注重过程研究等特点,也迫使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高可信度的大量科学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产生通常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一个单独的研究者或团队,没有能力和精力,也没有必要从零到有地生产这些信息,科技发展的速度也“等不及”你来生产这些数据。因此,与同代人间的科技资源共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自己的同行在做什么,其起点是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寻找新的起点,避免与同行,特别是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研究突破的同行间的“撞车”现象。这也是许多基础性研究项目,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要求进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的原因,而没有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研几乎是无从谈起。
2 弥补空间上的信息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一些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如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固体废弃物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等,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增强。这类科技活动要求获取全球范围内不同典型地点的相关信息,即任何一个国家所能掌握的本国的科技资源都不能满足空间上的需要。从人力、财力、精力和国际关系上讲,一个科研团体甚至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独自完成全球范围内数据的采集和加工;从技术上讲,一些样品的保存周期极短,如某些放射性同位素样品只能保存几个小时,必须在当地的试验室马上完成测试分析工作;从研究基础上讲,一般情况下,科学家对位于本国内的某些典型地点的研究基础掌握较好、研究的积累程度高,在开展研究中,与当地的关系也比较容易协调。
纵观当代的一些重大科学研究,如全球变化研究,就是靠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实现资源完全共享的国际计划来实施的;又如古气候变化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离不开全球科学家的本土研究的交融与共享,如中国科学家的黄土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国外科学家的冰川研究、深海沉积物研究。
3 弥补时间上的信息不足
科技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可再现性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利用前人所存留的信息资源。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生命一般不超过60年,而许多科学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积累上百年的资料,即科技信息的积累一般都要超过一个科学家的生命周期。许多科学问题,特别是与一定地域相关的科学问题,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往往需要上百年尺度,而且是累积的年代越长越好,这种积累过程并不是某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科技资源的共享可以弥补我们在时间上所获取的资料的不足。
在环境科学领域,科技资源在弥补时间上信息不足的一个典型实例是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美国阿拉斯加州的Glacier海湾,由于18世纪的冰川覆盖及后来的冰川后退,成为研究生态系统演替的一个极为良好的天然试验场。有关Glacier海湾的最初研究是George在1794年所做的科学探险;1879年,Muir依据Vancourer对Glacier地区所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描述,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工作;从20世纪初到现在,Glacier海湾地区的气候和植被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反应了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现在Glacier海湾已成为美国科学家开展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研究的一个根据地。
4 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在当前发展科技形势下,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发展的主流,而科技资源的共享则能够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在科技领域,部门的划分是人为的,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但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依部门而划分的。要正确的解决一个科学问题,通常需要全方面的分析,只有从多个学科角度获取和分析资料,才能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如正确分析干旱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往往需要获取多方面的资料,如气候资料、水文资料、土地利用资料等,并结合植被分布格局方面的资料,才能判断出某具体地区植被退化的真正原因。而这些资料往往掌握在不同部门的手中,如当地的气象局、水务局、国土局和林业局或畜牧局,这就需要这多个部门间的资源共享才能从根本上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整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仁华,伍莺莺,等.对促进科技济源共享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2006(5):8-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定制的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便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拟定了路线。马克思也认为,把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快速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生产水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直接证明了科技创新对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促进作用。浅谈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指的是运用创新方式创造新的知识、技术,改革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产品。当前人们所接受的科技创新指的是熊彼特的科技创新理论,包括:使用新产品或者新的产品特性,推动科技创新;运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还有推动新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开发,引导新的原材料来源和新的材料供应方式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的是国家为解决社会矛盾而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可以是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也可以是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以人为本”基本理念之上,坚持以民优先的民主发展方式。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政治、文化、生态等相结合。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1、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先进行经济建设而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建设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落实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逐渐解决我国基本社会矛盾。但是经济建设出现了自然资源和资本建设过于急躁的现象,而科技创新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变为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低开发、再利用以及再循环。
3、落实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键工作,当前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可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
二、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
(一)重视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作为国家战略来实现的。这要求把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提出科学促进经济发展观,高效落实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牢牢把握住科学技术的投入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保持科研经费在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以上。提高国家的自主科研能力,提出二次创新模式,即以自主科研能力为主要的创新模式,又要发展政产学研究的多元模式。加大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落实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普及了素质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把握好了人才竞争,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浪中稳步前行。人口素质建设是人才竞争的核心,人口素质建设包括体力、智力、文化以及科学、政治素质教育。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加大素质教育投入能够直接提升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效益远远大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带来的效益。可见,要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落实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前提。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率的高效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是走新型城市化到道路,创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我们完善城市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就业几率,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实现城市的结构优化。
(四)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把握住人民生活就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能够反馈于人民生活。可见两者相互协调,引导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这要求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理念,把握两者的重要关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国人的基本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
那么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事实上现今最大的科技缺口在哪里?显然,如果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可持续的繁衍,那么最大的缺口无非是资源技术和空间技术(且不能带有侵略性)。相对于人口压力,中国是淡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而土地和耕地这样具有生存空间性质的物质,如果不出去占飞地、不租地不买地,未来中国的资源技术和空间技术能不能提高每个人平均(或者中位)享有的资源和空间,包括数量意义和质量意义上的享有,恐怕应该是所有人,不论热不热爱科学,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那么,这种方向的科技创新有没有经济意义?毫无疑问,它的经济意义是无需质疑的。此外,既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那么围绕此国策的计划生殖的科技又获得了多少进步?如何让计划生殖科技更亲民、更宜人、成本更低,显然也是一个硬币中的另一面的巨大科技缺口。
上述由自身特点暴露的科技缺口,有的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导向一致,比如资源技术,这是降低资源成本的普世需求决定的。而在空间技术和生殖科技上,饱受天赐空间资源和早已进入后工业阶段的发达国家,是不可能代替仍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大国中国引领潮流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被热炒的中国将成为仿人工智能产品,也就是机器人的最大市场的说法,联系到中国现在的农业工业两部门经济效率和劳动就业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就会暴露出很大的问题。仿人工智能技术除了是满足少数不适合人类劳动力工作的环境需求外,大部分的商业利用目标在于节约人力。而在中国,单看农业部门就可以暴露问题,韩俊先生最近有个陈情,表示美国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技术可以达到经营1000亩的规模,但中国只能做100亩,这是因为国情。那么这个国情是什么?其实不是中国农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机械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达不到经营1000亩的能力,所以无法收获这样的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而是因为人太多,剩余劳动人口太大,把规模做小、生产效率降低是为了让农业部门继续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及为从工业和服务业回流的剩余中年劳力留空间。中国在仿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上也许不应该落后,不过根据中国经济本质上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特点,仿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大规模商业化运用只会制造更大规模的失业人口、畸形的两部门经济效率和供需失衡经济结构,其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都可以被质疑。 两极分化后的科技工具
当然,如果认为分析了中国国情下的科技缺口,科技创新就会有对应的发展,那就是想当然了。就像已经有独立经济和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全国实调数据,证明了只要对全国两套以上(或对应面积)的多套住房按市值征收接近2.8%的年度房产税,每年就可以平衡掉6000多亿的土地财政,而政策依然止步不前一样,所以观察者们也就可以不必多说话了。那么,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解析一下,在社会两极严重分化的情况下,科技和所谓的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工具,将可能会怎样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