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基于当前多元化的经济全球化背景,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区域转变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制胜关键。地域科技创新能力指的是,“创新”要素在有限的区域内发生多维的整合、集聚,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推陈出新的能力,对这种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是检测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经济转型发展状况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是以,从差异化的角度探寻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成长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现实背景
安徽省位于中部内陆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南北,各城市由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区域的人文、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导致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再加上安徽省各个地级市自我封闭和彼此经济交流的不足,这些要素都严重掣肘了安徽省内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鉴于以上,本文将基于空间视角对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实证研究,监测各市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空间特征,创建和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拉动安徽省全面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促成安徽省的经济创新型转型和产业结构化进级,并为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寻找到科学的途径。
二、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化分析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①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年)提出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遴选11个代表性的指标概括评价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按照16个地级市的11项指标值,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②由表1可以看出,遴选的11项指标可归纳为3个主因子,再根据3个主因子在社会教育和区域经济中的内涵,将F1,F2,F3细化分析(见表2)。③运用巴特利法,产生安徽省各个地级市的单因子得分,并以主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反映出各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即F综=39.907F1+28.369F2+13.684F3。最后由此数据对各地级市的科技创新力进行排序(表3)。④为了以直观地反映所有地级城市在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对安徽省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将16地级市的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城市划分为5个级别(表4)。
(二)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性分析
安徽省市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高端水平的科技创新城市很少,大多数都属于匮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阶层,整体的布局呈现典型“金字塔”型。具体表现为:(1)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的优势明显,得到的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强,科技创新能力远远超出其他城市,在安徽省科技创新范畴的核心地位突出。(2)沿江城市芜湖,水陆交通便利,为安徽省科技创新的第二城市中心;地处沿江城市带的资源密集型城市的马鞍山和铜陵两市以及位于安徽北部的蚌埠属于科技创新第三层次。(3)企业科技创新的社会支撑呈“橄榄型”的布局,中央大,两头小。资源型城市铜陵,马鞍山、淮南等地,由于政企不分家的巨大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环境优越,而宿州、滁州、阜阳等人口密度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导致这些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会难以提升;从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和提升区域创新环境,蚌埠市具有较高的潜力,黄山和宣城由于好的区域位置,科技创新的潜力较好,其次是资源为主导的淮南和淮北。
三、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布局分析
安徽省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两核一轴”的空间分布,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即“两心”是省会合肥和安徽省北部的蚌埠,“一轴”为位于安徽东南的沿长江轴线带,包括芜湖、铜陵、马鞍山。特定的空间特征具体变现为:(1)合肥是安徽省科学和技术革新体系的核心区,芜湖,铜陵和马鞍山市沿扬子江构成安徽南部的科技创新核心区,蚌埠安徽北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五个城市共同构成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区域是贯通安徽省南北。(2)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程度呈现“中心——”结构特征。在安徽省中部东部,位于区域中心位置的城市由于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辐射效应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城市的外环,呈现出低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外环”的差别显著,但在各自区域内部差别微小。(3)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支撑创新的氛围体现了“Z”形空间结构。蚌埠市是在安徽省北部城市群的中心,芜湖是安徽省南部城市群的中心,而科技创新潜力的中部城市和安徽省下游普遍低于合肥,如六安,安庆。
四、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成长模式
安徽省的各大城市大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待一个科学求真务实的创新机制,为省级和地方的区域政策提供确实可依的理论依据。因此,寻求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划分、构建省域空间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创新型城市的辐射效应的创新型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对未来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出3种成长模式。
(一)“点轴”模式
在对安徽省“两点一轴”技术创新能力城市空间布局深入分析后,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三个城市,享受各种区位优势带来的技术创新的良好发展。然而,在安庆、池州等地轴”上游地区,其技术创新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城市,而核心科技创新区域的辐射强度向南越来越小。因此,在安徽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长江轴线将继续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基础。以合肥为“点”,辐射周边地区,横向延宽,位于中下游的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三市拉动中上游安庆和池州市;纵向延深,是指沿江城市带动轴线南北方向城市宣城和黄山等。
(二)“三驱”模式
安徽省三个核心科技创新区,一个面向合肥,第二个面向芜湖,第三个面向蚌埠,三者构成安徽省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联系省北部和南部,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优势明显;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在长江中下游阶段,水陆交通便利;位于蚌埠市淮河经济开发区的蚌埠,其技术创新的潜力巨大。在安徽省为来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将是合肥、芜湖、蚌埠区为中心,三个中心的联动发展,增强辐射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安徽省其他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群聚”模式
安徽南北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导致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没有在空间上形成城市群,而主要集中沿江的轴线。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可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安徽以北地区淮南、淮北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相关行业为主导,虽然技术创新潜力大,但有许多障碍;而西部和安徽西北部的六安和亳州由于其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在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仍占有重要的比例,科技创新能力孕育艰难。基于上述情况,在技术创新系统的未来发展中,应打破行政区划,创新和加强同质的城市之间的合作,如安徽西北部城市发挥第一产业的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淮南、淮北煤炭产业链更细化,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大道,樊杰.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2010.
[2]岳顺之.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新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毕亮亮,施祖麟.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J].经济地理,2008.
一、科技孵化器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践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引领中小企业发展,从而振兴区域经济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邯郸市科技孵化器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发展,邯郸市已经形成工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邯郸市紧紧围绕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比中,邯郸市跻身百强。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外向度偏低的问题更加明显,严重制约了邯郸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与邯郸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不力有很大关系。
目前邯郸只有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场地4万平方米,累计吸纳17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孵化,共申请知识产权41个,总产值达到2.7亿元,总收入超过3亿元,上缴利税1500余万元,提供了2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为邯郸市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活力。但是,作为邯郸市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邯郸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相对滞后,与先进地市相比,在数量、面积、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等方面,差距明显。徐州市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孵化面积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0余家;河北省廊坊市拥有各类孵化器9家,总孵化面积1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20家,累计毕业企业65家;保定市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3家,总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88家,累计毕业企业183家,年收入过亿企业8家,培育了英利集团和中航惠腾2家上市公司;石家庄市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2家,孵化面积3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54家,累计毕业企业131家。
邯郸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明显不足,服务功能尚不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除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业务外,其他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讯与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专业化服务基本没有。此外,每年邯郸市的科技成果都超过200项,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当地转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三、邯郸市科技孵化器发展建议
邯郸市是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增长极的核心之一,肩负着打造晋冀鲁豫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从创业环境来看,邯郸市需要进一步打造综合性科技孵化平台,一是建设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入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软硬件服务;二是建设邯郸市科技创新服务综合平台,服务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不仅是为在孵企业提供场地、设施、物业和后勤等传统服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协调全市科技工作的优势,有计划的引入和整合诸如风险投资、国际科技服务、融资担保、产权交易、人才培训、企业管理等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形成被孵企业、创业服务机构以及这两大群体之间强大的聚集和互动效应,从而使孵化器成为我市高科技企业诞生和成长的高效母体,成为邯郸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综合平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发动机。
新建科技孵化器要对相关产业的起到带动作用:
1.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科技企业可以从新建科技孵化器得到五个方面的支持:⑴资金。邯郸市科技局相关服务部门、各种中介机构将入驻新建科技孵化器,直接或间接提供融资业务。企业可以了解到风险投资、民营资本、海外资金、政府扶持等各种资金信息。⑵技术。专利局、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新建科技孵化器的科技交流中心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技术。同时科技局建立科技信息平台,拓宽技术信息来源。技术评估服务也为技术交易提供了便利。⑶信息。邯郸市新建科技孵化器将全力打造企业收发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孵化器网站,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入驻服务部门定期信息等方式,对企业统一管理,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宣传自我,营造市场创造条件。⑷设施。新建科技孵化器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建立公共设施平台,由政府投入少量的增量投资,使以前的存量科技设施资源变成可共享的公用设施,提高科技设施的利用率。⑸服务。新建科技孵化器设立的各种服务窗口,将发挥其聚集效应,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
2.对工业园区的带动。新建科技孵化器提高了企业的发展环境质量,会加速企业的发展速度,平均每年能提供毕业企业33家,为工业园区提供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发挥工业园对邯郸市经济助推能力。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纲”,实现创新驱动跃升
找准发展目标,梳理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共识。围绕“加速转型升级”的要求,唐山市科技局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纲”,着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等六大创新计划。
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15家,规模以上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建设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达到5个。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重点实验室4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0个、科技孵化器10个、各类科技产业化园区(基地)30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分别达到5000件和3000件以上,实施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300项,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探索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力争年内建立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及企业科技项目贷款贴息,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唐山转化及产业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小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府融资担保等科技金融组织,逐步形成以财政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骨干、社会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突出重点,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重中之重,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一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存量调强”的理念,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增量调优”的理念,把科技招商、招才引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管齐下建强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铺路搭桥
按照“存量”抓提高,“总量”抓发展的原则,突出“公共”效应,积极搭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互动的创新平台。鼓励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和突破技术瓶颈的能力。引导各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