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4:57: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是歌唱教学的基础入门阶段,可以说,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重视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十分重要。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现状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声乐发展奠定基础。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歌唱,而且声音洪亮、整齐统一。而随着年龄增长,到中段年级学生只有不到百分之五十愿意参与歌唱教学,到高年级愿意主动唱歌的学生更是跌至百分之三十以下。其原因很多,小学生生理发育是一方面,歌唱训练方法不当是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教学,表达音乐情感,提高小学生演唱技能技巧水平,加强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及演唱技能训练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教师有效示范以引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歌唱技法尚处于刚入门阶段,因此必定少不了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在教唱一首新曲时,要结合歌曲创作背景、意境及情感等进行示范演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逐渐认识、了解这首作品。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所要教学曲目的特色,如从歌曲语言上找特色、从节奏上找特色及从旋律上找特色等,再进行示范演唱,唱出独属于此曲的味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进行示范演唱时要富含感情,同时配上与歌曲相应的肢体动作,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当然,教师在选歌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由于小学生大多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的选择一定要难度适中,切不可过于追求声乐技巧锻炼而置学生嗓音保护于不顾。
(二)正确姿势作根本
我国著名声乐学家沈湘曾说:“歌唱这一运动需要有良好的姿势。”的确,歌唱时不仅需要正确的技巧,更需要正确的姿势。好的唱姿对学习音乐尤其像小学生这样刚涉及音乐领域的人而言尤为重要,端正、自然、挺拔的姿势对学生增强自信、提高音乐技能有决定性作用。但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却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音乐教师在台上教学,很多学生则懒散地趴在桌子上,嘴巴一张一翕地随唱,没有表情,没有动作,无精打采。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身体端正挺直、肩膀放松,眼睛自然地平视前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垂下,两脚自然分开。养成良好、正确的歌唱姿势,不但给别人带来观感上的愉悦感受,而且有利于自身气息释放和控制,以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三)声情并茂造气氛
除了上述所说的几点外,情境创设至关重要。歌唱是内心的精神活动,歌曲演唱需要声情并茂地演绎以深入人心,以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涵,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每一个作品传达的意境是不一样的,因此演唱时需要不同思想情感加以诠释。在歌唱时,教师应注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以景育情的目的。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借助诸如多媒体技术、DV等现代教学辅助工作。如作者在教学时,时常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学生结合画面对歌曲内容进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还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并且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巩固教师所教的歌唱技能技巧,必须通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以景衬情,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教师在进行小学学生音乐歌唱教学时,要积极从不同方面入手,做好教师的示范引导,强化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他们快乐地认识音乐、学习音乐,并从此爱上音乐。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歌曲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不一样也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过,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用身体动作方面的游戏对歌词进行诠释。运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歌曲的节拍,能够编排学生参与到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来,使音乐元素能够得到和谐完美的表达。方法二:设置情境游戏。不只是歌词的内容,而是从总体上把握音乐歌曲的风格,营造一种氛围,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幼儿对音乐歌曲的领悟力、感受力以及鉴赏能力。
2.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主要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幼儿日常爱玩的游戏、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改编他们喜欢的故事等。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在此重点介绍如下三种方法:方法一:角色扮演。如教师进行《水族馆》这首歌的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做出自己所扮演角色应该做出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风格、熟悉乐曲的结构,让幼儿体会到音乐跟所歌唱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方法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丢手绢”的游戏,就是音乐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的有机结合。方法三:情境渲染游戏法。在介绍歌曲的时候,通过一系到极富诗意的句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营造出歌曲的前奏氛围。如在教授幼儿学习《茉莉花》这首歌的时候,幼儿音乐教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在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那里河水清清,生长着一大片美丽的茉莉花,他们迎着阳光伸展身子,对着微风微笑……”创设情境,把幼儿带入对于美丽的茉莉花的向往之中,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3.幼儿音乐韵律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对比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在韵律教学中,要注意伴奏音乐多短小、方整,节奏鲜明,旋律便于幼儿哼唱。同时,动作要以基本动作为主,结构简单,多重复,变化规律明确,从而易学易记。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6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发展期,表现出活泼好动,爱玩、会玩、喜欢成功、会模仿等特征。因此,在教学时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强制性地知识传授并不能为之所接受。幼儿天生爱游戏,游戏的趣味性特征顺应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帮助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1-02
曾几何时,音乐课常被孩子们冠以“唱歌课”的名称,流传在一定的范围之中。而在当下,小学歌唱教学“热”愈演愈烈。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教研培训观摩,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歌唱教学,纵观人音版小学阶段全套教材,歌唱教学支撑起了整个音乐学科教学的大半边天。歌唱教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在全国上下歌唱教学一片红火的情况下,合唱教学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歌唱教学如何能在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中“不穿新鞋”、“走老路”值得所有的音乐教师深入思考。
一、从教学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面对现代歌唱教学,传统歌唱教学方法被颠覆,部分一线教师产生了迷茫和畏惧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现代歌唱教学的新理念,认识传统歌唱教学与现代歌唱教学的关系。现代歌唱教学并不是完全颠覆传统歌唱教学,而是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音乐感受,强调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开展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上讲究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教学情境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其实,在传统歌唱教学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的好东西,比如课前的练声环节,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歌唱状态,指导孩子的正确发声,而且在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歌唱的同时,我们收获的是孩子对音乐更好的表现。传统歌唱教学中的识谱教学,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教学虽然其在方式方法上可能存在不当,但其教学的初衷是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感受。因此,现代歌唱教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传统歌唱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传统歌唱教学的扬弃。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非此即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做法终究是要吃苦头的。对于现代歌唱教学我们不必人为地给他增添神秘的色彩;对于传统歌唱教学,也没有必要过多的去唾弃。一句话,对于传统,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和发展。
二、从教学内容上看,要处理好合唱渗透与歌唱教学的关系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由此可见,合唱教学是歌唱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处理好合唱渗透与歌唱教学的关系显地尤为重要。
合唱教学渗透,目的在于使歌曲更好听,旋律更丰富,有层次感,这是合唱渗透必须明确的目标。因此,在进行合唱渗透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与歌曲本身相契合,不能生搬硬套,出现前后不搭的情况。在日常的歌唱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渗透二声部教学,从二声部的轮唱开始,逐步进入到节奏卡龙、配合,二度、三度音程模唱,单乐句合唱等环节,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从教学方式上看,要处理好学唱与歌唱的关系
现代歌唱教学理论指导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歌唱教学的同时,不仅要做好教唱指导,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指导歌唱,让学生的歌声更美、更动听。
如果仅是教才会唱好一首歌曲,非专业教师也能做到。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白桦林好地方》的教学,最后一句“嘭得得嘭嘭,嘭得得嘭嘭,嘭得得嘭嘭嘭,嘭嘭。”学生经常出现“赶”节奏现象,笔者利用小鼓敲击的“XOO”节奏,稳定了学生的节奏。难点在乐句的指导上,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是谁的声音?”学生纷纷表示是白桦林中大麋鹿的脚步声,笔者顺势引导:“大麋鹿因为拥有庞大的身躯,所以脚步声非常稳重,大麋鹿离我们越来越远,同学们在演唱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更好演绎歌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众所周知,小学生缺乏独立进行歌曲的加工处理或者二次创作的能力,只有在老师的导引下,从旋律、歌词、节奏等方面体会歌曲的情绪和情感,感受音乐形象,然后在原有音乐歌唱技巧、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的演唱方法,如轻声高位、铿锵有力、活泼跳跃、优美抒情等。正确的演绎歌曲,能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唱和歌唱是相辅相成的,学唱是基础,歌唱是提升。只有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得以提升,否则歌唱无从谈起。
四、从教学策略上看,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的音乐个性得到发展,需要开放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但在课堂上“放”与“收”是一个智慧的课题,这一点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
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第四册中要求学生用自制打击乐器沙锤为歌曲伴奏。课本上图示简易沙锤的制作方法,很多教师简单讲解之后就放手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这就仅仅停留在“放”的层面上。其实,教师如果能收一收:“怎样才能让你做的沙锤与众不同,能发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声音,能在造型上更别致呢?”那么学生就不会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制作上、过于随意的创作上,通过实践、比较和研究,就可以制作出更有个性和创意的沙锤来。
再看创编教学,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创编,最后所呈现的作品往往五花八门,没有几个成功,有的甚至是不着边际。如果此时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去做的同时,收一收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你的律动一定要符合音乐的情绪和节奏”,“你的歌词要求语意通顺,能合着旋律演唱”等,效果一定会好很多。因此,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做到收放自如。
五、从教学评价上看,要处理好歌唱过程与歌唱结果的关系
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学会了没有,而往往忽视学生学唱的过程,并仍然一味追求学生学会歌曲的演唱,关注学生掌握旋律的程度,而忽视学生歌唱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导,以及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把握和歌曲表现的方法指导,最终使得学生在歌曲演绎的过程中缺少情感的融入,仅仅停留在会唱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