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 学生找不到自己成长的方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没有目标性

“有志者,事竟成”,理想的树立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理想,才有奋斗的目标,才有为目标而去努力的不竭动力,才会去注意自身各种素质的提高。

但我们看到,农村的少年儿童却没有远大的、明确的人生理想。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处于一种漫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就连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对自己的理想也很模糊,有的甚至根本都没有考虑过将来做什么,怎么去做。可想而知,他们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考虑的就更少了,他们对自己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更渺茫了。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也就没有了目标性,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而,我们的家长和教师要了解理想教育对儿童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使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自己的思想定位,明确自己应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什么样品质的公民。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这种方法是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功,找不到自信,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缺乏积极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要转变评价方式,采取激励性的教育评价。但农村小学还仍然处在原先的那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即以学科成绩的好差来评价学生。这样一来,一个班级当中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是很平常的,他们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功,得不到教师的激励与表扬。他们整天生活在一种学习失败的阴影当中,找不到自信,因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他们就更不会再去思考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即关注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与成功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尽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适当鼓励,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然后再去引导他们去提高思想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其次,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认识自身的价值,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欣喜。通过这种途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找回了生活的自信,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这时,再去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

篇2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以生活为途径,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针对同学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来落实和完成,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骆风先生提供的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分析专著,分析表明,这些博士生的父母学历并不高,但是,虽然他们对子女的学业无法直接辅导,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为此,我们是不是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三、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长期实践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谈到他重视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做法与体会:他每接一个新班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是不特别钟情于分数,也不忙于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坐姿与站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他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拳头产品,很多学生从这项产品中终身受益。

四、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思品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篇3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9795(2014)05(c)-0000-00

良好的思想品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思想品德教育是追随人一生的教育。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观、是非观,在任何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学生要为社会负责,更要为民族负责。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品德的标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伦理道德都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儒家文化《弟子规》重新又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回归是非常必要的。

一、回复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各种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更新,各种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来关注、来反思,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孩子,有着与其父辈、祖父辈截然不同的人生理念,他们得到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课余时间走进各种补习班,有很多孩子他们的考试分数非常高,并且怀有各种技能,通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走进了知名的学府,受到了非常好的知识教育,但是孩子们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及时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有极个别的知识型人才游走于社会的边缘。所以出现上海复旦大学这样知名的学府,在研究生仅有两个人的寝室里,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用实验室的药品毒死自己的室友。致使在网上有大学生打出“感谢室友四年不杀之恩”的条幅。

在中学生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发生,那就是出现叛逆、早恋、忤逆父母等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有些学者笼统的定位“青春期”,这个名词是近年来出现的,难道只有现在的孩子才有“青春期”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为什么没有这种现象。

在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懂的做人,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人相处,不知道怎样融入社会,甚至不懂得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些看似单一、独立的问题,在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同时,更多的是引起我们的反思,出现这些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是那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反思的结果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多年来我们只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这恰恰又是非常基础教育,没有基础的万丈高楼终究是废墟,没有良好品德的知识储备者也不能称为人才。知识可以更新,但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只是教书,而不育人。做人的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必修课,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理念,这是我们的根基,我们必须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弟子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及时的被有识之士纳入我们的教学范畴,《弟子规》全文1080字,具体讲述113件事,看似简单,确是对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充。这种教学内容不但适应孩子们,更适应每个人,正如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所提倡的:党员干部都要提倡学习《弟子规》。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多年来我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同学之间要友爱……老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无奈。教育结果并不是我们期待的。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那些细致的条文,生动的规范,当我们认真的阅读时,是那么的亲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单的文句,具体的行为准则,把我们一生的修养准则都有次第的指出来了。当我们在思品课上把这些具体的内容读给学生的时候,孩子们是在静静的听,我作为老师感受到当时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祥和的氛围,仿佛感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用文化的传承护佑着他的儿孙一样。在看似简单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条文中我们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父母不孝,何以谈爱国家。“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单而有力的语句直指我们当前的教育问题,只有泛爱众、而亲仁,在这个基础上,有余力、则学文,这个“文”字,不是指简单的文学,而是指技能,也就是在把人做好的前提下,有余力才能学技能。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教育的理念。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偏差,教育次第出现了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