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机械工业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可以提出宝贵的可行性建议。
1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农机推广工作者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农机推广工作是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要经常到基层去开展工作,遇到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可以说农机推广工作不仅仅是对农业机械化工作者业务水平的考验,更是对其综合素质的磨练。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基层的农机推广工作者老龄化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年龄高的农机推广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知识结构也比较老旧,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也不强,制约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同时当前农机推广部门缺少信息化专业型人才,信息化时代农机推广工作也要顺势而上,借助信息化的特点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率,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没有利用好信息化的便利来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率,显得比较可惜。如果不及时跟上信息化步伐,甚至会制约我国农机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农机推广工作者经常到基层去,面对的情况也多,条件也复杂,需要农机推广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高,要具备吃苦耐劳和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态度,但是部分农机推广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吃这份苦,工作热情不高,甚至是敷衍了事,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进程,带来了不良影响。
1.2 传统的农机推广体制不适应当前发展要求
农业生产存在着特殊的地域性,需要基层农机推广部门能够依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注重与当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选择与本地农业生产相适宜的农机与农机技术。但是在整个农机推广过程中,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作为主体,直接进行具体操作,使得农机推广工作存在局限性与依赖性,农机推广部门局限于传统的农机推广机制,无法转变农机推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粮食生产机械化逐步被多产业机械化所代替,农业生产不仅在产前、产中实现了农机化,也实现了产后的农机现代化,农机化的品种也逐步实现信息化、电气化与自动化。传统的农机推广体制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2农机推广工作对策分析
2.1提高农机推广工作者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农机推广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进一步推进农机推广工作十分关键。农业机械化部门要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给广大农机推广工作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培训,可以使年龄偏高的工作者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培训还有利于大家的交流和沟通,不但可以促进同事之间的感情,也便于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各单位还要积极聘请专业信息化人才,普及信息化知识,为农机推广工作发展助力。并且定期开展动员大会,鼓励和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对于工作优秀的同事要提出表扬,树立榜样的作用,以培养大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2.2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
2建议措施
2.1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健全的农业机械管理机构
完善管理机制,即建设专业的农业机械化部门,建立独立的乡镇农业机械办公场地,聘请专业的农业机械人员,完善机构建设。在进行机构建设时,主要要做到以前一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设专业的农业新技术、新机器设备普及推广部门,上山下乡、深入基层去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疆建设兵团紧紧抓住了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农业机械,并将新机械设备进行推广普及,同时,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农机品牌,实现了增收的目的。第二,建设专业的农业机械问题解决部门,对农民在运用农业机械是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的指导。第三,建设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和市场监理部门,提高农业机械机器设备的合格率,保证农业机械市场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
2.2完善教育培养机制,提高农业机械专业化人才素质
现阶段的农机人员大部分都是高中生、中专生,他们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大多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从业经验的积累。更严重的是,由于日常都忙于繁杂的工作,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机会去学习新机器和新知识,因此,他们对农业机械新知识很缺乏。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就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农业机械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国家和当地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农业机械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对他们进行科技知识、新农业器具、农业政策培养,开拓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各大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应该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
2.3完善鼓励机制,引导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农业机械化建设
完善鼓励机制,归根结底,就是吸引更多更专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农业建设上来。首先,提高农业机械人才的待遇,通过提高待遇,激励哪些本来没有打算进入到这一行的专业人才进入到农业建设的队伍当中。其次,建立职称制度,通过初级、中级、高级农业机械人员的职称评定,激励人才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器具,同时,将农机人才的选拔纳入到当地人才选拔中,使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最后,评选优秀人才,加大对优秀农业机械人员的表彰奖励力度,评选业务骨干,增强专业人才的影响力,评定出拔尖人才。
一、以“三农合作组织”整合基础资源
特牧饵公司已在武川县投资建成大型奶牛养殖牧场,是伊利集团金典有机奶及奥运会特供奶原料奶基地,确定了在当地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地位。
随着基地的建设成长,龙头企业同周边农户单向土地、产品和劳务的租购佣关系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支持,基地与当地“三农”建立经济合作组织,以整合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整体趋向集约化农牧业的合作机制,是从根本上发挥基地带动“三农”共同发展进步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整合配置资源
以牧场基地为产业重心,以可改造耕地和适龄劳动力为资源,以临近城区交通便利、适宜开展第三产业为有利条件,建立合作经济体,共同打造高效、高附加值农牧业及衍生产业,形成有机牧草连片机械化种植、有机乳肉兼用型奶牛繁育养殖、节能减排循环生产模式以及整合生态人文民俗开发经营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区域农村经济联合体。
将原来闲散零乱的生产资料整合在“农联社”经营目标下的生产序列,统一对接国家各级政府扶持农牧业的各种政策,如荒地治理、良种繁育、农机等各项补贴,集中财力办大事。
(二)推进紧密合作关系的“农联社”组织
我国其他地区近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农联社”组织是充分发挥政策效力、释放资源效能的可行之路。
首先,以动员、引导加自愿方式,按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发起成立“农联社”法人机构;第二,由基地承担生产计划组织并将合作体劳动成果集成输出并变现的功能,由其他合作体成员承担产业链环节分工的生产服务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的“农联社”成员大会承担监督职责;第三,涉及政府政策支持范围的经济活动,统一由“农联社”组织规划报批,并由政府及“农联社成员大会”双重监督实施。
二、以优势产品和服务定位发展目标
作为伊利集团奥运特供有机原料奶基地供应企业,各项技术管理指标均经过最为严厉的考核审查,验证了武川地区发展高附加值有机农牧业的可行性,对于确定本地优势农牧产品产业方向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论证。
(一)打造特色优势农牧产品――有机牛乳、肉
经过供奥考验,基地及其所在区域确立了生产有机农牧产品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公司通过我国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与德国国家宝牛育种中心建立了优质乳肉兼用型奶牛杂交改良的合作项目,以本地荷斯坦黑白花奶牛与德国“弗莱维赫”种公牛冷冻进行人工授精杂交。该项目的意义在于,引进国际成功技术和经验,通过杂交优势,改良本地品质低下的奶牛,一方面提高原料奶单产改善风味质量,另一方面,使杂交后代公牛和退役母牛作为优质育肥肉源。
此项合作,不仅能够增加牧场自身超过30%的收益,也促进奶农每头奶牛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的效益,大大改观目前奶牛养殖积极性低落、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优质原奶供应短缺,及首府优质牛肉空白的局面,更具长远意义的是,随着优质优势乳肉原料规模的形成,产业链延伸至深加工将为本地贡献可观且可持续的税源保证。
(二)创新发展资源化清洁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公司引进了“粪污资源化多层立体运行太阳能给温沼气系统”应用技术,拟建日处理500吨粪污及垃圾的资源化中心。本项目建设目的是,利用特牧饵3200头奶牛养殖牧场及相邻城镇可处置的粪污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及污染减排。产生的沼气以管道输送方式供应村镇民用,沼渣沼液进行固、液分离制成有机肥还田,从而形成新型的污染防治以及综合利用的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体系。
配套在相邻最近的旱地,与农户合作,建设1000个中棚,进行有机作物种植,通过管道阀门系统,将沼液直接输送到位,以设施水肥的配置,彻底改变土地贫瘠状况,大大提高产量。同时在该循环体系所带来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价值角度,为项目开发CDM附加值。
(三)以基地原料需求及再生资源衔接种植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