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3 17:04: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药文化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法律保护制度的确立,必须以保护对象的明确、具体为基本前提。本文拟从法律对传统知识保护的角度,对中医药之概念、特征进行阐释,以期达成共识,从而避免研究中界定不一之弊。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英文术语。中医药理应被翻译为Chinese Medicine(简称TM),而不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TCM)。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下,它又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融合,因此它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所以将中医药表述为TM更为妥当,这也符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重要中医药机构的现行英文翻译。从国际交流用语看, Chinese Medicine可以翻译成汉医,也可以翻译为“中国的医学”,①即不仅包括汉医,还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这样,Chinese Medicine 在对外交流中就可表述为广义的中医药, 而对内又可理解为狭义的汉医,就达到了国内与国外、广义与狭义的统一。②据此,中医药传统知识就翻译成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上位概念。中医药传统知识源自于传统医药(Traditional Medicine),其上位概念是传统知识。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的界定,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产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志、名称及符号、未披露信息,以及一切其他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创新与创造。“基于传统”是指某种知识体系的创造、创新以及文化表达方式,通常是代代相传,为某个特定民族或其居住地域所固有,并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断演进。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定义,“传统医药”指基于本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论、原理、信念和经验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括,无论是否可解释清楚,用于保持健康和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体与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某些国家,补充医药、变通医药、非常规医药等术语往往与传统医药交替使用。2002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对传统医学的定义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在我国,有学者认为,“传统医药是一个非正规性的流传于乡间的医药知识体系的总称,它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实务的操作统称”。③笔者以为,传统医学是指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形成并一直传承到现在,在当代医疗保健实践中仍在应用的医药学体系和民间医术及药物;传统医药学体系包括中医(药)学、印度医学和希腊―阿拉伯医学。与“传统医药”相对应的概念是“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西医学(Western Medicine)”、“生物医学(Biomedicine)”(它们是同义词,所指称的对象一致,只是命名角度各不相同)。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中国传统医药包括汉族传统医药(即中医药)、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民间医药。为便于研究,本文所称的中医药主要指“汉族医药”。相应地,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汉族医药的传统知识”。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存续、表达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等。从法律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对象中比较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包括:一、中医药理论知识,如药物理论、方剂理论、疾病与诊疗理论等;二、中药资源,如数量众多的中药材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三、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如中药材的栽培、养殖;四、中医方剂,如处方和制剂,包括古籍中已记载的九万余首医方;五、中医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法等;六、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如推拿、刮痧、食疗等;七、中医药特有的标记、符号,如名医名称、中药名称、传统药铺、经络图谱等。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特点
传统知识角度的分析。从传统与现代的比较来看,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传统性。中医药传统知识源远流长,世代传承。它不具有现代知识的整合性和新颖性。与现代知识相比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应用缺乏广泛性,带有明显的传统性。
第二,群体性。汉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中医药传统知识,因此它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此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药传统知识体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发展。第三,地域性。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中医药传统知识与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第四,延续性和承继性。由于现代知识产生于法制环境之中,可以直接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故此“产权”相对独立,并可以广泛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但中医药传统知识却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呈现出动态的自然延续,本质上属于可无限延续的知识。有中医专家认为,它最有效的传承方式是师承传授,这反映出中医药知识既有深层次性,又有容易消逝的随意性。现代知识,尤其是成为现代知识产权法保护客体的现代知识,属于跨越式创新、个体创新或正规创新,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则属于渐进式创新、群体创新或非正规的创新。
第五,相对的公开性和公有性。如前所述,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其成员来说,此类知识是与群体生活自然相伴并共同掌握和拥有,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从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角度看,它是公有领域的“在先技术”,人人皆可以自由利用,无法获得确权,更不用说获得相关的侵权救济。但是由于中医药传统知识需要专门的智慧和技能方可运用,再加之“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等习俗,使得某些中医药传统知识只能为一部分人所掌握和运用。
中西医、药比较角度的分析。中医、药知识与西医、药知识相比,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医药”包含了“中医”与“中药”。二者往往不能绝对分开,通常合称“中医药”,而西医、西药则不同。
第二,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物质,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验证,已具有明确的疗效。与西药相比,绝大部分中药的具体成分结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尚不能精确测定。
第三,中医形成的文化根基。中医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以“活着的、整体的、原形的人为其出发点,以自然、社会、精神情志和整个机体这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表现在生命整体层次上的反应状态(即证候) 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消失的全过程”,④因此具有封闭性、趋同性的特征。“古已有之”常常是中医学立论的依据,不愿意怀疑已经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特别是古贤或权威的学说。中医遵循“综合―演绎”的系统性方法。
第四,中国传统医药学具有人文科学属性。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原本是一个学科整体,但医学领域里却偏偏有一个顽强的“中国医学”概念存在,它说明中西医学的整合发展尚有一定难度,也说明中国医学具有较浓的人文特征。
第五,中医具有一定的经验医学属性。中医思想秉承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强调重视内省的特征,在疾病的整体把握、定性分析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却轻视对病原体的研究,运用高度哲学概括掩盖了众多未知的领域,这不符合实验医学的发展方向。西医学属于实验医学,其大部分概念遵循形式逻辑规律,追求统一、确定、单一的思维形式及表述,这确保了整个西医体系的严谨性。
第六,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多样化特征。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以及针灸、推拿、按摩、骨伤医学等等。另外,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深度融合,因此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
2006年以来,在经历了新一轮“中医存废”之争后,更多的人接受了如下观点:中西医从各自的出发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维观念,到各自的概念(范畴) 体系,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强调用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进步、发展、统一性等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来看待中医药,那明显是错误的。因而,明晰中医药的基本内涵及其概念,这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超越知识产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特别立法保护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06JA820027)
注释
①王一方,邱鸿钟:“中医百年:甄变与彷徨――中国医学的人文传统与科学建构“, csc.pku.省略,2006年1月10日。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根基。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生发展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也正是中医药文化所贯穿并延续了中医药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自成一家的完备体系。
传统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歧黄时代,《黄帝内经》就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问答形式的医书,近现代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则缘起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医学领域的拓展,如冯友兰的《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然而,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并未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进行系统考察,也迟迟未被正式提出。
诚然,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内在因素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研究的根本动力和迫切需求。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更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发展迎来了蓬勃生机,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中医药学术界渐次开花结果。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和全面的研究与应用,滥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标志如下:①1993年8月,由陕西中医学院和西安医科大学牵头举办的我国首次以“中医药文化”命名的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出版了《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文教授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②1994年4月,由陕西中医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医史文献暨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得到初步确认;③1996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文献、医古文、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分会”作为独立的学术团体正式宣告成立。由此开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每次出版一部中医药文化学术论文集。
随着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有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开展起来。通过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以内涵研究为核心的不断深化,在体系建设、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民俗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落实和加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对原《医古文知识》杂志进行改造,于2006年3月开创了我国第一份,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以“中医药文化”为专名的学术期刊《中医药文化》,每年发表大量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打造了中医药文化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大量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术著作、科普文献不断涌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医与文化漫谈》、《中医文化溯源》、《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论丛》、《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药文化选粹》、《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中医体质与饮食调理》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研究现状,有鉴于此,政府逐年加大中医药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推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支持。简列如下:《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等。
在如上所述一系列政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并响应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办大量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历时三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2007――2009),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中医中药科普宣传活动,紧随其后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2010――2013)继往开来,深化主题-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走“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路线。建立“中医中药中国行”专题网站,并开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医药文化”专栏。
2005年启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1年制定《“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截止2013年10月,已批准成立16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5个建设单位。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2010年“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在历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各省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6月组织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009年6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在各地尤其是中医医院、中医药博物馆广泛建立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研和展播工作。2011年开始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信息库,组织选聘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至今已举办四期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建构了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人才支撑力量。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55-02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at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requires more qualified interpret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the course of foreign exchange. In addition to mastering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s, it is essential to do much work in raising societal and cultural awareness. Greater cultural understanding can help the interpreters’ work to be successful.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oreign exchange;Interpreter;Ccultural awareness
1 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历史背景
自秦汉始,中医药便开始了向海外传播交流,从朝鲜到日本,从东南亚到南亚国家;公元八世纪传入阿拉伯,至十七世纪传入欧洲[1]。由于近代西方科技的腾飞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对外交流传播渐趋衰微。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门向国际社会打开,中医药对疑难杂症的显效性、天然药物的安全性、防病治病养生的一体性、标治兼顾的完整性、辅助治疗手段的多样性才又逐步被世界所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医药的需求激增。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主动传播交流,目前,全世界已有9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采用中草药治病;接受中医药治疗者已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中药出口扩大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3亿多美元;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各类中医药机构,开展治疗或研究活动;近十多年中,学习中医药学的留学生人数居来华学习所有自然科学的留学生总人数的首位;中国已为100多个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针灸医生;如法国、西班牙等创办中医药院校的国家也逐渐增多;中医药学的传播交流逐步遍及世界。东洋医学会坂口弘会长关于“21世纪将出现中医国际化”的预言正在实现。
2 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随着中医药学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第二次中医药学对外交流传播的即将到来。要适应这一新形势,与之相关的各方面都亟待提高、规范。其中一个比较重要而突出的问题便是合格的口译员严重匮乏,这在中医药对外交往过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学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另一大医学体系,作为华夏传统医学它生发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发展积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不仅涉及生命科学各领域,也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再加上经典著作的一套古奥艰深的表达系统、抽象深邃的哲学思辨语句、委婉曲折的修辞演绎的词汇,一般母语为汉语者,也望洋兴叹,不知所云。要把这些经典译成现代汉语,也是极少数既通晓中医药学又熟知古代汉语的学者才能问津。中医药学对外交流传播口译更是难上加难,即使优秀的口译员也望而却步。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口译员,应具备的知识素养、技能技巧是多方面的,而且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单项及综合的训练和实践,才能造就。以译向语为英语为例,首先就必须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中医药学专业的知识背景,并在相关学科如英语语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西方文化、中医药、翻译等诸多学科有深广的学识素养,对现代医学知识的贮备也是不可或缺的。精通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将艰深的中医药经典著作中的语句先转换为现代汉语语言,完成这一转换后再用英语表达,就较为容易了[2]。要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素养,是因为交流的双方一般都具备不同程度的现代医学知识,对外口译中常有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比照内容出现,共同的认知范围容易达成顺畅交流。典型的例子便是口译“脏腑学说”时,若不具备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便难以准确译释。如中医学说中的“肾”的概念,就不仅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它包含了整个泌尿生殖系统;同样,中医学中的“脾”也不能直译为“spleen”(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脾脏”)。如果把中医的“肾不纳气”翻译为“failure of the kidney in receiving air”,把中医的“脾冷多涎”译为“salivation due to the spleen cold”便是疏于对两者知识概念的把握、比照的区分。
以下作者将着重论述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素养。
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的交流工具就是汉语和英语(以译向语为英语为例,下同)。汉语中大部分成语、习语、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名言警句都受到儒学、道家、佛教文化的巨大影响[3]。中医药的经典和其他古代的医药著作,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它们无不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理论等无不充满哲学思辨。经典著作的思想观念、词句用语,也无不受到儒、道、佛文化的浸润影响。其中受道家影响尤为巨大。以中药名和方剂名为例,便有:三仙丹、七星剑、太极丸、太乙紫金丹,还有四君子汤、中和丸、普救散、三生丸等,足见这种影响之深广。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化的熟知,就难以对中医药典籍及其名词术语全面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准确的口译。
具有中医药本体文化的素养,对中医药交流口译者也是同等重要的。假如不熟悉中医药史,便不知各派理论的出处、发展、相互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如果不知晓中医药的若干典故,就不可能在口译中做到恰如其分。如不知董奉免费治病,却要患者种杏的典故,便不知杏林指代医坛药界的由来;不通《左传》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名句,难译准吴承昊的《折肱漫录》之用意。其它,如:仁术、悬壶、橘井、青囊等名词术语亦是如此[4]。并且,作为一个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口译员还应通晓中医药界、翻译界的历史文化、典故轶事。
同时,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也应熟知西方文化。在英语国家,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圣经等经典著作及宗教书籍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习语、格言、典故警句。不熟知这些,恐怕达不到好的口译效果。而且还要通晓他们的民俗心理、崇奉禁忌等。否则口译中用词造句就有可能会犯讳违禁,闹出笑话,甚至令人反感生厌。如把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直译为“black cock and white phoenix pill”一定会收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把“白虎汤”译作“white tiger decoction”则会遭到动物保护者的置疑。如有文化学、民俗学的知识素养,便不至于出乖露丑,遭遇尴尬。
3 文化积淀对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的重要性
在对外交流的口译中经常引经据典,使用平时文化积淀的成果,就能做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而经常涉及新的概念、新的词汇,也往往使人有时尚新奇或诙谐生动的感觉。因而,作为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口译者,知识越多越好,知识面越广越好,涉猎领域越全越好。除了专业语言学科外,还应对不仅是文化民俗学科而且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心理、人类、民族、政治、科技、艺术甚至是网络等领域的一切概念和语汇,有足够的敏感和兴趣,更在相关领域有较全面的知识、较深刻的领悟、较高深的素养。相信积淀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炼,那么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的理想就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征爱,陈永萍,王宁.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当务之急.中国翻译,1994,04:27-30.
[2]张继.提升中医外语专业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教学思考.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047-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