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4 15:51: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国内外自行车旅游现状及自行车发展前景
1.国际自行车旅游研究现状。通过图书馆外文文献查找,国外自行车旅游观光的研究现状主要为:1. 自行车观光旅游的环保性探索。Bicycl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uburban Commuting中提出用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并且锻炼身心的旅游方式。2. 必要性研究。Bicycle tourism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一文通过对自行车旅游的通过性能重要性的分析,为自行车旅游规划提供相关建议。
大量外文文献显示自行车观光旅游的快速发展,在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地,专用自行车道逐渐修葺,自行车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日渐加大。
2.国内自行车旅游研究现状。国内学术研究主要停留在自行车旅游发展的必要性与发展意义。如张亚红在《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自行车旅游模式探析》中对于自行车旅游与自驾游相比凸显的优势以及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的阐述。
3.自行车观光旅游发展前景。自行车观光旅游较常规旅游方式而言,具有更高的经济利益、环保意义、健康意义。
2003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举办的世界公路自行车锦标赛,给该省带来了约4800万加元的经济收入。杭州在运行自行车观光旅游后,全市每年节约燃油75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8970吨,极大程度的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自行车骑行可令身体26块肌肉和下肢的3对关节同时处于运动状态,通过双手配合腿部进行周期性用力,可全面提高速度、耐力、协调能力等全身素质。
二、上海自行车旅游发展的研究意义
1.上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截至2011年底,上海共有A级景区145家,乡村景点200余个,工业景点300余个。拥有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杜莎夫人蜡馆等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上海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在世博会的余热下,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2.上海的交通现状。截至2011年底,上海营运车辆1.7万多辆,公共汽车线路数量1000多条。轨道交通网已经开通营运线11条,沿途设278个车站点,运营里程达127.2公里。上海公交及轨道交通的便捷性及广泛覆盖性为打造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绿色、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提供现实的可行性基础。
3.政府支持。上海市政府关于《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旅游低碳发展”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创造环保绿色旅游的发展概念,促进了上海市自行车观光旅游这一绿色物流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环保新模式。
4.城市环境压力。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保有车辆170.25万辆,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固体悬浮颗粒、碳氧化合物等物质,大量尾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更是加剧了温室效应。上海在城市环境的压力下,迫切需要打造新型绿色观光旅游方式。
三、上海自行车观光旅游项目发展还能的可行性分析
1.SWOT分析自行车观光可行性评估。SWOT分析主要是用来分析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来针对上海地区自行车观光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方面提出,分析了解自行车观光策略发展可行性。
2.上海市自行车观光旅游项目具体设计。总体布局原则:(1)网点布设不影响附近建筑物或周边设施的商业价值和风格;(2)网点布设必须处理好与自行车路网相衔接的部分;(3)就近布置,便于停放。
城区网点布局设置模式:主要服务为近距离观光游客以及当地居民日常使用。园区网点布局和主要交通路线相符。主要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理应分布在城区交通枢纽、城区周边居住区、城区旅游景区附近等场所。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布局设置模式:公共自行车网点在轨道交通车站点附近设置,形成两者结合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根据轨道交通客流方向,设立次级公共自行车网点,完善网络稀疏处的网点。
3.具体案例分析。景点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影响着景区的游客量,景区之间的联系就是依靠优质的交通网络。据2011年国家统计调查显示,上海中外游客旅游量最高(包括预期旅游)的是东方明珠、外滩和中国馆。目前,三者之间还没有直线交通方式,需要步行、公交、轨道交通三者结合,时间耗费一般为2-3小时。而采用自行车观光旅游,三者之间的骑行时间不足1个小时,省时、便捷且经济。因此,三者之间可以形成环线旅游,综合考虑景区之间的交通方式,在原有公路基础上开辟一条自行车观光专用车道,并结合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游客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骑车出行或者乘骑结合出行,低碳绿色。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自行车旅游发展的了解,结合上海旅游资源、交通现状,对上海自行车观光旅游的需求和可行性评估分析,综合得出符上海需要自行车旅游项目的结论。结合上海的某些景点,设计自行车旅游观光线路,探索符合上海现状的绿色物流,为上海将来发展自行车旅游观光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5日
一、乡村民宿概述
(一)乡村民宿概念。“民宿”一词起源于日本的MINSHUKU,原意与英国的BED & BREAKFAST(B&B),也就是仅提供住宿与早餐的家庭旅馆,有许多相似之处。民宿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偶发现象。早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从外地赶来朝圣的人们没有住的地方,就会到当地居民的家里短住,这与我国古代的民间旅舍“逆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看作是民宿的早期雏形。
从概念上来看,狭义上的民宿是指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文化,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场所。V义上的民宿是指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及旅舍之外,其他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小型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在我国一般指的都是广义民宿。而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实现城乡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二)民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对经济而言。发展民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此外,还可以促使当地的服务业、餐饮业、种植养殖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形成一种连锁发展,经济共赢的局面,推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而民宿所带来的营业收入会以营业税的形式上缴国家和地方,这也会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民宿的进一步发展,这也为延长旅游者住宿时间提供了条件,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对文化而言。发展民宿可以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居住,形成城乡间的一种互动,旅游者可以同当地居民直接交流,而民宿经营者作为新事物的示范者和实践者,也影响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宿除了提供住宿的功能外,也可以成为展示和保护当地文化的平台,当地的特色建筑、服饰、小吃都可以在民宿中得以展现,而为了更多的吸引游客,一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会被民宿经营者自动自发自觉的保存下来。
3、对环境而言。发展民宿会推动当地居民树立生态意识,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当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就会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旅游、对民宿发展的重要性,就会以身作则,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4、对行业而言。民宿的兴起推动了酒店行业由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型,也影响着旅游者从追求品牌效应到追求个性化住宿体验的观念转变。同时,民宿的进一步发展还会产生一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乡村创客,为整个行业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二、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哈尔滨乡村民宿发展现状。(表1)
(二)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必然性分析
1、旅游业发展的推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政府把旅游业打造成综合性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哈尔滨市的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而随着哈尔滨“冰城夏都”的旅游定位,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在国内外持续升温、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乡村旅游的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且淡季过长的特性为哈尔滨乡村民宿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适合在哈尔滨进行长期旅游观光,倒是周边一日游或是周末休闲游在哈尔滨很是盛行。这给哈尔滨乡村民宿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和发展机会。
2、市场需求与住宿供给的不平衡。旅游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接待压力。哈尔滨市住宿业的基础设施和质量管理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周边地区的住宿设施还属于“大车店”模式,设施简陋、缺少特色、服务质量参差不一。在旅游旺季,客流量会大大超出接待地的承载能力,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游客无限的要求,会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而淡季,当地的资源和设施又会大量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中国雪乡为例,众多乡村民宿的出现可以在节假日期间接待大量游客,减少当地住宿业的接待压力,而在淡季又可以退出市场,减少竞争压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见,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可以实现节假日期间游客的合理分流,减轻接待地的接待压力,平衡市场需求和住宿供给的关系。
3、符合当地居民利益。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出现上述市场需求和住宿供给失衡的现象大多是处在相对偏僻地区的自然风景旅游区,这些地区通过种地养殖等方式使农民脱贫致富难度较大,而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民宿倒不失为一个致富的有效途径。
民宿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只需经营者空出几间闲置的房间和置办一些基本设施即可,若不愿继续经营民宿,这些房间和设施仍可以自己使用。对农民来说开发乡村民俗没有较大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损失,还能增加收入,因此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
三、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松花江水系穿城而过,动植物种类繁多且分布集中,有凤凰山、香炉山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可赏雪,夏可避暑。以冰雪和避暑为主的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2、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是金文化的发源地,清王朝的肇兴地,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又成为了移民城市和国际商埠。中西合璧是哈尔滨的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金文化、黑土文化、红色文化、北大荒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冰雪文化、啤酒文化等在哈尔滨交汇、融合、并存,留下了“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由此可见,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资源都十分适合乡村民宿的开发。
(二)行业竞争优荨C袼尴喽源统住宿业来说,成本低、价格低,可以大幅度节约管理成本和财务支出;并且投资小、风险小,只需几间房间和基础设施,而一旦不再经营民宿,房屋和设施还可以自己使用。与目前哈尔滨乡村旅游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随着哈尔滨周边一日游、二日游的盛行,以本地人为主的旅游者们希望远离城市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去体验不同的风景和文化,乡村民宿的开发满足了这一要求。
(三)市场优势。哈尔滨市是中国老工业基地和全国农业大市,虽然近几年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消费市场日益壮大,但总体的旅游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大部分消费者对价格仍很敏感,他们希望花尽量少的钱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旅游服务。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恰好满足了这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并且随着体验旅游的兴起,单纯的走马观花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更倾向于深入探究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获得更真实的旅游体验,民宿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政策优势。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指出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哈尔滨市正在打造红旗满族乡、民主乡朝鲜族村等特色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扶持“农家乐”、“渔家乐”、“景观休闲乡村”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而乡村民宿不仅能提供住宿的功能,还可以使旅游者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民宿还可以成群的出现,聚集成一个特色的“小镇”,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地,换句话说,民宿是旅游村镇发展的基础也不为过。
四、结语
近年来,哈尔滨市独特的冰雪旅游品牌,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亮点。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市场不断扩大,接待人数逐年上升。据对哈尔滨市乡村旅游点的抽样统计,每逢“端午”、“中秋”、“五一”、“十一”黄金周来临之时,有2/3左右的哈尔滨市居民会选择乡村旅游。可见哈尔滨的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加上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民宿可以为哈尔滨乡村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积极发展新农村经济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丛东来,,孙娜.哈尔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路径及模式[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7.
[2]李安琪.哈尔滨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33.
三、项目总投资155万元。其中,已筹资35万元;从2010年下半年起,三年内争取市旅游发展资金55万元;争取省旅游扶贫资金20万元。申请今年省社会募集扶贫资金30万元,共计155万元。
四、资金分配:1、村委改造和村委饭堂扩建15万元。2、新建3栋别墅造价130万元(建材、装修、电器、人工等成本),其中,2栋5间客房80万元(每栋40万元),1栋6间客房50万元。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万元。共计155万元。
五、申报省30万元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乌坭农家乐旅游项目一期建设:1、将现有村委会二楼改造成可供游客居住的农家旅馆共4间,每间2万元(主要内墙装修、外墙粉刷,卫生间扩建,床被、电器家具购置等),共8万元;2、将村委饭堂扩建成可供40人左右就餐的农家餐馆,约需10万元;3、在村委前空地新建一处简易停车场,约需6万元;4、将村委前现有鱼塘改建成可供游客休闲的景观池塘,约需6万元,共计30万元。
项目效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