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的传统文化

农村的传统文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31 16:27: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的传统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概况

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较城市比较落后,科技也比较落后,人们的素质较低。我们的父辈、祖辈甚至是没有受过教育,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教师是当务之急。自从一九八六年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我国孩子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证。但是对于农村来说,没有专业受过培训的教师,有些教师是临时上阵,观念落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甚至职业倦怠。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逐渐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紧抓孩子的教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壮大师资力量,因此农村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二、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1、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开始,我国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取代陈旧的课程内容,而原来的教师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2、科学本质的要求

科学是丝毫不能含糊的,是严谨的,农村教师因为本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对科学的探究也无法深入,甚至某些教师传授给孩子错误的知识内容,反而误导孩子的学习,所以需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让孩子接受正确的思想。

3、农村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三农政策,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农村的教育自然也逐步提上日程,国家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人才。

4、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包括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孩子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21世纪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主要依赖于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拥有较高教学素质。

由此看来,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二)提高农村教育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措施

对于农村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于求成。提高农村教育的传统文化素养,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

1、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首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敬岗爱业,认真教学,做到真正对学生负责,真正使学生学到知识,让身处农村的孩子也能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写教案,对每个孩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方法。

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要求教师,要有师德,做到关爱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如果教书育人者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素养就得到提高了。教师要经常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其精华,提高自身修养。

3、而国家来需要做的,就是要倡导教师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壮大师资力量,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与本领。

4、国家要壮大师资力量,专门培训一批农村教学队伍,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培养适合农村教学模式的人才。国家可以开设课程,设置专业,教授专门的教师教学技巧与方法,注重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这样一来,使农村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师资力量强大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很自然的走上正轨。

5、现在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农村教学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国家可以鼓励教师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网站,利用该平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的学习,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教师可以学到不少教书育人的方法与经验。

结束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是不能懈怠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农村地区,比较保守封建,教育的发展也就具有较大难度,但是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国家也越来越关注农村,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未来,提高农村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必要的,这其中,教师自身要做的,国家要做的,学生要做的还有很多,未来的道路很漫长,教师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培养以及师资力量的壮大,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期待多年以后,农村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篇2

教育行政机关如同一个指挥者,他的指挥棒指到哪里,老师们的教学行为就会跟到哪里。如果一个教育行政机关一味的强调成绩,强调分数,那么老师们很难有心思去了解传统文化,很难自觉的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了全面提升农村初中教师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传统文化功底,强化建立文化自信,教育行政机关可以充分利用宽裕的寒暑假时间,利用零散的双休日时间举办教师系列培训班,邀请专家团队教师精彩授课,带领农村初中教师走进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世界,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让专家教授严谨的治学风范、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独到精妙的文化解读给教师们带来一堂堂文化盛宴,对教师们进行一次次文化的洗礼!让老师们心中有传统文化的种子,有传统文化的标准,让他们满怀信心、正气盎然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学校多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让教师在辅导学生的实践中自己的传统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相长,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所以在学校中,校方应该多举办一些经典文化大赛,诸如:经典篇目诵读、规范汉字书写、传统艺术鉴赏、传统技能才艺展示、传统礼仪的展示等。让老师们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源头活水要丰富——多读书、多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学习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素养

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而作为集中华传统之大成的文化,当是我们终生学之不尽的“教科书”。读四书五经、读唐诗宋词、看明清小说、看传奇故事,在书海中让自己成长。慢慢的,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就会根植于心中,这样的老师才能在上课的时候将中华民族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有效的滲透到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才不会教出一群只会循规蹈矩的“呆子。

每一位教师,还应该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要从不同的途径习得更多的知识,从电视上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台湾百科》,看各民族风情;在网络上遨游,看中华文物史话,看中国朝代演变的故事,看中国的名人名家。有计划地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闲暇时多听听传统名曲,看看经典戏剧。

四、加强交流,坚持让教师走出去,拿回来

篇3

衢州地处浙西,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近年来以“保增长、促转型、重民生、激活力”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谋划“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更是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民生发展,打造生态富美乡村等”作为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课题。衢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形成了和美的人居环境。基于此,本文对具备传统文化背景的村落建设策略进行了探索与阐述。

一、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存

传统聚落和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了该地域居民的共同心理特质,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形态发展。衢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反映了因地制宜、象天法地的思想,强调了“择优而居”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1.1村落遗存现状

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其建筑风格糅合有闽、浙、赣、皖的成份。其地域内遗存有大量传统聚落,知名的有江山廿八都、清漾,开化霞山,常山球川,龙游三门源等等,其余不经名着更是不计其数。

历经战乱与浩劫,传统聚落受到了很大破坏,尤其是许多优秀建筑装饰构件被糟踏得面目全非,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族谱被付之一炬,许多非物质遗产未受到足够重视而失传;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盈实的居民向往城市生活,对传统文明认识不深,乡镇规划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等都导致了农村拆旧建新的风气日盛,致使传统文化又遭到了新一轮的“轻视”。而除了廿八都等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一定的成就外,衢州大部遗存正处于消亡之中。

1.2地域传统的保存

传统建筑有异地拆迁,集中统一安置重建的保存方式。这种模式的杰出代表是安徽潜口古民居群,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十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明代山庄。浙江龙游民居苑也是异地搬迁保护文物工程的示范点,把散布在县境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的优秀古建筑,集中迁移到民居苑,实行异地保护。

上述模式并非是最后的办法,往往容易失去其灵性。建筑、环境只是物质的载体,而世代聚居在这里的居民才使得其内涵得以延续,使得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得以相依相存。对传统聚落和民居的保护应尽量做到开发利用,坚持适度的原则,客观评价传统聚落和民居的人口承载量,使居民积极参与,在具体的村落规划设计与单体建筑设计创作中,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空间构成、环境意识、形式表达、装饰艺术、聚落空间的形成(场所精神)与社会适应等都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源泉。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生态规划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规划,而这种规划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是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规划是传统规划的发展,其着眼点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现存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最后拟定规划建设方案。传统聚落的建筑文化内涵经过提升,可以成为新农村规划设计的重要源泉,在汲取其营养后,可以改观现状。近几年,经济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些有条件的村落做了详细而现代化的集镇规划,但其新的面貌基本上已是现代小城镇的格局,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太多考虑原有村落的延续,新的建设工作往往是在拆旧建新的程序中粗放地完成。尚未作整体规划的村落,居民视自身财力自行拆建或局部改建任意为之,污废水的排放未经设计,原先蜿蜒流经村庄的溪涧已成了“排污渠”。经过人为的改造和岁月的风霜,许多优秀的古村落已逐渐失去了其往日的和美。

2.1 地域传统的保存、创新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传统聚落和民居地域传统的保存,因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深入细致了解历史肌理、居民生活习性,以政府为主导,坚持整体性规划;鼓励居民自发参与,提倡动态保护传统村落遗存,保存的同时应满足居民的生活,应在尽可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的前提下,对传统予以保存;根据“环境承载量”评估准则,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和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旅游开发,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域传统的发展需要表现在其历史上的延续,这种延续性可以加强聚落地域特征的确立。新的聚落环境的发展与塑造,一方面要考虑传统的“再现”;另一方面也要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与功能。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创作中,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空间构成、环境意识、形式表达、装饰艺术、聚落空间的形成(场所精神)与社会适应等都可以成为新农村设计的源泉。理解传统聚落、居住空间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为当代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提供许多宝贵借鉴并能启发灵感。在研究如何拾遗、保存的同时,发掘深层次的传统建筑内涵及其质朴的环境观念,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发展自身的村落特质。

2.2新农村建设与景观生态规划

传统的农村居住建筑大都紧邻而建,巷道窄小,空间拥挤,或有个别院落有些拼块绿地,少有公共景观廊道和模地。近几年,许多村落由于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又兼用地紧张,连最后的几片池塘也已经填平挪作他用。周围田园山林的确给村落提供了足够的绿化和新鲜的空气,但这种无序的自然只是初级景观,并不能取代村落环境内部的景观规划与建设。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也 图1球川村口-塔

是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有着明显的边界。通过景观生态分析、评价、设计及景观生态建设可以使得村落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有着传统文化背景的古村落,其选址一直重视风水理论,虽有糟粕部分,但也不乏精华。如“山绕成球、水汇成川”的球川村,坐落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山谷里,与外界的通道盘绕在山岗谷地间隙,富有灵性的水从四面汇聚到村南的溪流,村口处的一风水古塔保存完好,不仅成为村落的地标,更是居民精神的寄托。又如西安高腔发源地严村,其水口作为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先民在江岸转折处垒 图2严村水口-樟树湾的远景和近景

土成坝,如今坝上十数株古樟树枝桠相连,遮天蔽日,此水口因名之“樟树湾”,每逢农闲节日,全村老幼欢笑聚首,其乐溶溶,如今依托江水、古樟、古戏台,村民们兴起了“渔家乐”,办起了“乡村大舞台”,连“央视”也闻“风”而来。又如黟县宏村,将自然水系予以出神入化的运用,将水圳、月沼、南湖等比作牛肠、牛胃、牛肚等生命系统,而实质上即为村落公共景观廊道与模地的典范,不仅为村落提供了连续又开阖的景观,提供了潺流不息的脉动,同时为村落改善了生态环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等等,不胜枚数。

在有着良好传统景观环境的村落,在进行生态评估后,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景观遗存,继续发挥其唤醒历史记忆和愉悦人们情操并改善生态小气候的诸多功能。然后,依托传统,在充分考量各种因素后,再进行村落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比较合理的模式。

三发展村落生态旅游

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村 落,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图3黟县宏村南湖

将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农家乐”作为生态旅游的典型,的确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较为丰厚的利润,但也伴随着较多的负面影响。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与传统概念的旅游相比,新农村生态旅游活动往往在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背景下展开,其开发生态旅游的唯一目的是依托历史资源,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现有开发模式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在村委组织下的自发经营模式和将村落资源对外承包模式。前者,由于开发者整体规划设计素质不高,缺乏全局性的考虑,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不自觉地破坏了历史遗存,同时对环境承载能力估计欠缺,对村落生态环境往往造成很大的破坏;而后者,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常常流于形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