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辅导练习

小学语文辅导练习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22 16:02: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语文辅导练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辅导练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60-01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为学生安排的练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能促使学生初步运用课程知识。因此,小学语文课后作业难易失当、量大质差等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低下,严重阻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急需找寻有效的课后作业创新设计对策加以解决。

1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践性较差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课后作业都是以考试为轴线、以课本为中心进行设计的,被教材局限,导致需要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来解决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学生在完成这些课后作业时不需要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学生也无法冲破教材内容、考点内容的限制,因而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1.2作业设计一刀切,缺乏层次性

当前,虽然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分层设计课后作业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于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的了解并不全面,因而对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还停留在作业量的分层上[1]。这种课后作业难度一刀切、分层随意的做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约束学生、激励学生,但从长远来看,该分层方法缺乏科学性。

1.3作业设计随意性较大,课内外脱节

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较繁重,加上缺乏对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认识、对减负的重视等,随着市面上商业化的配套试题、作业练习、随堂练等资源越来越多,很多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课后作业时没有对学生的认知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没能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入手,且缺乏对市面上各种辅导资料、习题等的归类和分析,没能合理挖掘、整合、重组这些练习题目等,最终导致一些教师只花费几分钟时间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很依赖现成的作业习题,大多都是机械照搬教辅资料里的习题。

2 减负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创新设计对策

2.1贴近生活,提高作业实践性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家庭、社区、社会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2]。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巧妙运用这些源自生活的语文资源,充分设计跟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课后作业,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促使学生能独立完成跟自身水平相符的、跟自身生活环境贴近的课后作业。

例如,小学二年级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讲述的是沿着小溪、小路寻找雷锋足迹的故事。结合当下我们生活中频繁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无人扶等现象,教师可以这篇课文为契机,为学生设计好人好事的实践性课后作业,以期让小学生们结合实际运用课文中学习过的知识。

2.2统一目标,作业难度要分层

在减负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量分层已失去科学性,教师应注重统一创造目标、发展目标和基础目标,设计出难度分层的语文课后作业[3]。针对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能力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一定要合理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层次不同的学生应有相应难度的课后作业。

例如,当三年级学生学完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课后作业:第一项是创造性课后作业,要求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后搜集几首跟水相关的古诗,并简单总结出搜集到的写景古诗的特点,提醒学生要重视日常积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活用知识,创造性地把问题解决掉;第二项是发展性课后作业,是写话练习,要求中等生把这首古诗翻译、改写成一小段描写景色的文字,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简单地运用知识,理解诗句含义;第三项是基础性课后作业,要求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这是较简单的巩固性课后作业,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基础,积累语言。

2.3拓展设计,重视联系课内外

虽然小学语文课本内的知识丰富多彩,但内容有限,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不能只完成课本上的作业练习题目,还要重视拓展设计,注重课外知识跟课内知识之间的结合[4]。

例如,对于四年级上册的《秦兵马俑》一课,虽然这是标记*的选读课文,但却是教师开展课后拓展练习的好机会,能为学生快乐作业奠定基础。当学习课文描写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内容后,教师可设计创新性的课后作业,适当引入一些课外的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兵马俑图片,为学生讲解兵马俑坑里马俑的种类、数量等,当学生大致了解兵马俑的总体情况后,教师顺势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课外拓展练习,让学生认真观察兵马俑的各种神态、形态,以此判断兵马俑的地位、年龄、性格、心理活动等。

3 结语

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减负责任。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后作业,进行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创新设计就成为减负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减负,只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缩短课后作业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及时转变传统课后作业设计观念,拓展语文课后作业内容,促使语文课后作业重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更具层次性、拓展性和实践性,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汉辉.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4):190.

篇2

自学引导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主要是顺应新课标教育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注重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习质量。由此看来,加强对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应用自学引导法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加强课前预习,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画出教材中存在的难点和新词等,让学生课前有方向地开展预习活动,这样能够保证课前预习成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教材预习,熟悉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课堂学习活动开展做好准备工作[1]。通过课前预习,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大致明白教材内容讲述的是什么,而一些基础较差的人会提高对这些知识的重视程度,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二)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导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水平偏低,在学习活动开展中很容易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做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认知水平,还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在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时,教师能够发现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少,问题理解较为深入,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并未问题内容过于简单;领悟能力较高的学生,对于文章中描述的伟大人物会表达出钦佩之情,觉悟较差的学生则会流露出不同的看法,看法出现偏差[2]。所以,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在看待同一件事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看法,这样做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三)因材施教

教师在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认知能力差异情况后,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明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学生存在的疑惑作为教学难点进行重点剖析。此外,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对于一些优等生设计的问题难度较高,后进生问题则比较简单,这样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3]。由此看来,教师因材施教,设计教学方案,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自学引导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需要明晰自身的教学职责,起到引导作用,重点通过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自学、讨论等方法,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最终由教师答疑解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对于存在的问题,表达出见解,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难问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4]。激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认识问题,通过教材中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融会贯通。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深入思考,但是这种教师设计的疑难问题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确保同教学内容相联系,实现教学目标。

三、做好课后学习辅导,强化自学能力

(一)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单纯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完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需要联系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辅导,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后辅导,主要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以此加深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充分消化性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独立做,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和联系。教师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后练习题的辅导方面,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适当改变一些练习题内容。

(二)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课文的表述方法和写作特点,让学生模仿写作,写一些随笔文章,将语文基础知识和写能力有机结合,教师对学生所写的作文进行适当的评价、修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不断强化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写作,互相评改,这样在互相评改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强化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训练成效。通过写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在理解文章时自然更加容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应用自学引导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教学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知识讲述,还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身心参与其中,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陆倩.初三语文读写复习中的“引导自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陈天金.着眼素质教育,培养自学能力――湖北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综述[J].小学教学参考,2014,31(03):17-18.

篇3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了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分析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不足,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是,在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分析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思想尚不成熟。故大部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在小学作文写作练习中时常无话可写。这种情况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写作效率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时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小马过河”的动画视频,将课文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在视频播放之后,引导学生:“动画片好看吗,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话题讨论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如:“过了小河之后,小马驮着半口袋麦子跑得飞快。眼看就要跑到磨坊的时候,却被一条不宽不窄的小水沟挡住了去路。‘怎么办呢?’小马想。正在着急的时候,小马看见头顶飞过几只小燕子,就问‘燕子燕子,我被小水沟拦住了,应该怎么办呢?’燕子说‘简单,飞过去吧。’小马沮丧地说‘可是我没有翅膀啊’……”故事戛然而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此时你是小马,你应该怎么办呢?请你用文字将故事补充完整。”借助这样的作文情境,可以让学生融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教学联系生活,发展学生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学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而写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写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可以借助真实、具体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置身其中仔细观察、分析,认真体会,从而加深学生的感受。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有助于让学生有感而发,进而促进学生作文质量的有效提升。

以小学语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为例,课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美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喜爱。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并带领班级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在学校附近的公园里自由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大自然,亩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生活。

三、综合写作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作文中蕴含大量的字词、句子等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小学作文练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