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10 09:52: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篇1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Engin 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u Sha, Li Zhenshan, Yang Yingchao, et al. D ivision of student Administr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K unming 65009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Meth ods To choose 1 07 students i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subjects. The eff ects of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y the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 l guidance. Results Reflectivity, meta-cognition, creativity an d motivation of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 tween before and after guidance. Conclusion Group psychological g u idance can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 ance; Empirical study

什么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呢?许多心理学家都给出了各自的见解。2002年,王滔[1]对已有研 究进行严格筛选和分析,列举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由此,王 滔等[2]在问卷调查收集的实证数据和对心理素质基本涵义进行的理论分析的基础 上,构建 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及 适应性3个维度10个因素26个成分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认知特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 出来,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特质因素。个性是人们行为的内部倾向,表现 为人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别差异,也表现为个体独特的行为模式。适应性是 个体认知特性维度和个性维度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习惯 倾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就取决于个体的认知特性、个性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3个方面。

理工院校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大学生最重要的1个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发展方 向及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3],因而其心理健康问题 也有其特 殊性。2001年,陈文莉等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社会支 持是影响 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陈文莉等指出,理工科大学生在对社会支持的主观寻求 和客观给予方面,客观给予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作用更大。许多研究都表明[5],只有优 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积极探索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素质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6,7]。基于对大 学生心理 素质概念的科学理解,借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结合以理工院校学生特 点自编的训练课程,在以班级(40~50人)为单位的大团体下,本研究实证考察心理素质训 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有明显改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107名自愿选修“大学生心灵成长课堂――心理素质训练 ”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二、三年级分别为47人、42人、18人,男、女生分 别为74人和33人,工科类、理科类和文科类分别为87人、14人和6人。

1.2 工具 调查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1]。该问 卷分为3个维度和10个因素,共130个项目。其结构是:认知维度,包含反映性、创造性、实 践性、元认知4个因素;个性维度,包括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自我特征4个因素 ;适应维度,包括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2个因素。该问卷各个维度及因素的一致性 信度在0.61~0.80之间,重测信度在0.65~0.81之间,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 题项和因素的拟合情况经多位专家考察,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经相关分析也获得较好的结 构效度[7]。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给予5~1分的 评定。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是0.895,这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佳。

1.3 研究过程 前测: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施测“大学生心理素质 问卷”。干预训练:对研究对象实施心理素质训练。后测:训练课程结束,再次对研究对象 团体施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1.4 数据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 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有明显改善。为此,以训 练课程对受训学生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得分的变化,作为训练课程对受训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是否有效的评估指标。本研究对受训学生训练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在“大学 生心理素质问卷”的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附表)。

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见附表),此107名学生受训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的3个维度上的变化如下:在心理素质的认知维度上,结果表明,训练前后有十分显著的差 异,F(1,106)=31.995,P

分析心理素质之个性维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差异不显著,F(1,106)=0.871,P=0. 353。说明训练前后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维度没有明显变化,这符合个体个性相对稳定 性的特征。其中,在个性维度的各因素上,动力特征[F(1,106)=6.757,P

而在心理素质的适应维度上,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差异也不显著,F(1,106)=0.010,P=0.91 9。说明训练前后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适应维度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与对受训学生缺乏真 实社会生活情境训练有关。其中,分析认知维度下各因素的变化,个人定向[F(1,106)

3 讨 论

本研究再次验证心理素质训练对于促进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及因素的发展是有效的 。

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0次的心理素质训练对受训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认知特性上,因为 课堂是认知活动的场所,作为一门课程的心理素质训练使学生在此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获益。 认知维度的反映性和元认知特性在训练后的显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团体中温暖、信任,使 受训学生在团体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不断尝试自我探索,由于得到团体的支持, 使得受训学生更加认识自我并愿意接纳自我,使他们看问题更加客观,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 符合实际,为其元认知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发挥认知潜能的机会,同时为元认知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心理环境。而心理素质的创造性思维在训练后有明显改善,这可能与训 练活动的设计中涉及了思维模式改变的训练有关。这些都显示出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性。

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个体对个性的自知力[8]。因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目标 指向于目 标取向行为的动力性,所以包含于个性维度的动力特征有显著提高。而个性维度的情绪特征 和意志特征,在训练后无显著性发展。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一结果符合个体个性 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二是训练课程没有很好地将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对个性的认知 必须转化为实际行为,才能形成稳定的内化的个性特征,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反思自 我的认知和行为,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信息加工[8];三是参与本次训练课程的107 名学生被 划分为3个班,分别由3名教师作为领导者和3名教师作为协同领导者(兼观察员),且每个 班以8至10名为单位,分成了4或5个小组,由于团体太大,无法保证每个小组由1名教师全程 带领分享,受训学生很可能对交流私人事件感到犹豫或根本没时间进行较深入交流,故造成 开放自我、剖析自我深度不够等问题。此外,包含于个性维度的自我特征之所以较训练前降 低,其原因可能与训练课程时数过长有关。

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比其它基本的心理素质维度,更有可能受到成长经历和发展环境的影响 [5]。虽然心理素质训练创设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但由于更多的只是 藉由课堂 内的小组训练活动开展,而没有与外在真实社会环境相联系,故无法发展受训学生的社会心 理适应过程。所以,包含于认知维度的实践性和适应维度上均无显著改变。这不同于以往类 似研究中指出的,经过心理素质训练后成员的适应性增强[9,10]。为此,我们建议 ,为提高 心理素质训练的长效性,除了保证课堂内的小组训练活动外,还应增加受训学生在应对真实 生活学习环境及经历中的实践性和社会心理适应性训练。

有研究指出[11],文化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 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改善可以考虑将心理素质从文化的角度 来建构,真正融合校园生活情境和真实社会生活情境,将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进 一步探索更快捷实效的培养高素质理工人才的途径。

受训学生在心理素质训练后感到自己的改变是 多个方面的、多个角度,是整体的,这也表明 心理素质可以互相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受训学生在训练后更加明确了生活目标,在对问 题的知觉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对问题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 、自我调节显著提高。

4 结 论

综合以上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与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在理工院校背景下, 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明显改善 ;第二,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心理素质训练只能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认知特性中的非实践 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

本研究虽然显示了心理素质训练在短时间内对于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具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但其远期效果及临床验证仍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和深入研究。

5 参考文献

[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硕士论文 ,2002

[2]王滔,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8 1-85

[3]史永安,王东莉,裴学进.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37-39

[4]陈文莉,王光状,褚庆柱.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2):64-70

[5]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 ):847-850

[6]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6):455-458

[7]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中 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13

[8]丁立平,姚树桥.“大五”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3,17(2):122-123

篇2

关键词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培养路径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叙述,首先,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喜忧参半。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水平整体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具有积极向上且与学生角色相符的一面,但是同时落后思想、消极思想以及与学生角色不符的一面也客观存在;其次,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从荣誉感以及成就动机方面来看,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尽管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仍旧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是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也客观存在。同时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耐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独立性水平不高,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竞争素质和人际关系素质,并且具有正确的竞争观念和人际交往观念,但是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一般,这是引起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虽然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与自我培养方面却相对欠缺。从认知素质方面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感,然而其本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仍旧有待提高。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维度的却是都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的素质水平,所以正是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史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1.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

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是确保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保障体系的构建中,职业院校有必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学校预算中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经费,这些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普查建档、专家咨询、设备添置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在经济条件或者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所需的设施、组织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相关培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普及、开发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并指导课程设置。另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开展行为训练以及体验活动等来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

同时有必要在学生宿舍楼设置心理咨询室,从而实现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向学生生活中的渗透,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包括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其工作的重点对象包括职业院校新生、应届毕业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等。

2.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以及内容作出明确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身心潜能进行开发,并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完善。直接目标表现为对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各种心理健康因素,并针对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与防治,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根本目标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潜能进行挖掘来健全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人格教育的健全。学生所具有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以及人际关系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诸如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等都是人格有待健全的表现,所以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应当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做出客观认知,并有意识的对自身进行反省和训练,从而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活泼而开朗,并且具备正义感和同情心。

(2)适应能力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的接纳,对社会以及其他环境的适应,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苦恼。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对自身的人格做出完善,同时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信念。尤其是针对自信心欠缺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对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进行认知,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职业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另外,高职院校通过教育与引导来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认知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期望和个人需求做出调整,避免出现由于期望过低或者过高导致松懈和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做出完善。

(3)稳定情绪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出现强烈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会导致学生的情绪以及思维失控,所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情绪做出调整,让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对事物进行认知与分析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并避免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

(4)意志力教育。在职业院校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意志力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意志力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可以帮助学生促进自我的调节和提高以及对困难的克服,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顽强性与果断性,并表现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态度。

(5)人际和谐教育。即引导学生掌握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技巧和基础的尝试,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具备交往艺术,同时也能够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避免对他人产生过度依赖。

3.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职业院校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和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内容的引导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化特点,将讲解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表演心理剧、分析案例、自我评级、心理测试等渗透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心理的调试和人格的重塑。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的自身心理调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我激励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自我激励法,可以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在面对逆境时能够坚定自身的行为与信念,并产生于逆境进行斗争的力量与勇气。

(2)自我暗示法。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自我暗示包括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自我暗示的前提是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认识,从而对自身进行肯定并消除负面情绪以实现自信心的强化,。

(3)情绪宣泄法。引导学生在适当场合对自身情绪进行适度的宣泄可以有效地发挥心理调节作用。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要压抑负面情绪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进行情感宣泄的方式、地点以及时间,改正学生任意宣泄自身情绪的错误行为。也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识做出正确改变,从而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机构来德奥调节与理解,并对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

(4)情感迁移法。注意力的转移是保持良好情绪与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出现负面情绪是可以参加一些有价值的娱乐活动,通过环境转变来释放或者转移不良情绪,如听音乐、运动以及阅读等都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一个新的教育工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由于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的接触并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当前社会中许多教育机构以及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其教育质量,所以充分挖掘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而不是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命名的网站,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大学生群体对这一平台产生抵触情绪,而在交流平台的建设中,各系、各班级教师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匿名聊天和论坛交流来完成共同,匿名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敢于并且乐于在平台上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教师以及辅导员则应当对学生所发表的心理困惑进行分析,并针对具有真实性的学生心理困惑做出解答。

参考文献

[1]刘丽,刘媛媛.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略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2]郭韶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及建议[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对这些压力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媒体曝光很多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案例,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使高校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亟待改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伴随素质教育而衍生出的新的概念。由于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心理素质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视角,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创造行为和社会适应行为紧密联系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素质、人格素质、意志素质等,由于其本身非常抽象,一般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在面对常见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心理素质水平。

3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如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征为神经衰弱、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高校大学生普遍遇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而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出他们目前认知潜能低下、心理适应能力薄弱、内在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等,继而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3.1 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步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大学学习本身来看,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教育强调专业性人才培养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通才培养,而大学生在从高中迈入大学以后,往往继续沿用高中习惯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法,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心缺失、考试焦虑、情绪波动、自我放弃。从自身能力培养来看,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专业学习,合理选修一些相关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考取各类证书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厌学心理、抵触心理。从学习竞争关系来看,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在过去的学习中一般以出类拔萃的居多,竞争的压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成绩过度重视,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具体表现为嫉妒心理、自闭心理、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不当。

3.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的交往、异性朋友的交往,有莫逆之交、萍水相逢等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即容易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事事不尽如人意,时常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造成偏差,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害羞心理,即在被人注意时不自在的心理状态,严重可导致人际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是造成大学生交际困难的主要因素;妒忌心理,即经常感到自己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抢占了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最危险的心理因素,严重时会衍生出敌对、憎恨、报复情绪,甚至会造成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高校大学生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因此,只有克服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

3.3 就业问题

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的形势,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心理,即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不能挖掘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领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职场中的各种挑战;逃避心理,即无法面对社会现实,逃避就业问题;依赖心理,即过于依赖于父母和学校,缺乏独立求职的观念和自荐意识;随意心理,即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找工作过于随意;自负心理,即过分认为自己能力出众,缺乏与他人的理性比较,无法正确衡量自身在就业大军中的位置。以上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顺利择业与成功就业,并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教育。

4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 合理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为大学生开设系统的、规范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普及教育的功效。首先,应当开设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等,使大学生从基础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学公共选修课程,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应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心理素质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解决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一般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讲座的形式应当灵活、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讲座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4.2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应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广泛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校内媒体是个很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倡现代健康心理素质理念,充分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需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和分析、播放心理素材电影、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盛的心理营养餐,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3 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对他们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不断完善,服务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中心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其丰富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并缓解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应与其他心理素质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通过其他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较早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充分发挥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的功能,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补充,可以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非常内向,有实际心理咨询需要却又拒绝面谈形式的学生,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问题类型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一般用于解决团体成员中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效率较高,可以使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