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1 16:50: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2-01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在教材结构上相对低年级(如一、二年级)来说,逻辑性、系统性更为强烈,且它教学的容量也比低年级的要大。其实,中年级的数学与低年级的数学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进入了中年级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的过渡阶段,最重要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低年级有了很明显地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减少,而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增强了。也就是说,中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学生从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在认知结构上还没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因知识的“内存不够”而无法有效掌握新知识,把新知识吸纳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问题,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难以吸收的现象,出现因承载量的不足而使认知结构的“瘫痪”。因此,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认知中的吸纳新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围绕情景中的问题展开思索,这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开展小组学习,从而进行有效的尝试探究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对这些生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把这些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成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板块,交叉安排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有利于不断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可以让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支持,各种思维方法交叉应用。而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看,中年级的教材在编排上仍然借助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认知水平。如从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来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一定要解决好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这样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教给学生的知识才会有活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倡导将“关注知识结果”转向为“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自己的形体、思维活动、经过体验后,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兴趣。
如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既是数学教材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由一步解答的应用题向多步解答的应用题的过渡,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在应用题教学中是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学生要掌握好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是停留在以直观形象为主,思维也停留在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解答上,有的基础较差的学生连解答起码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都还掌握的补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尽量地把能抓住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做如下尝试:
1.注重整理和复习。例如,“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教学,需要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笔算乘法之后,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前,安排学生先预习,收集学过的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例题时,可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自己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再将学生收集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要求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加深了解之后,最后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入教学。
2.分解教学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个简单的应用题联接而成,之间都有两个数量关系和一个所需的中间隐蔽量,学生有时把握不准。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例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学生解答完题目以后再用出示例题让学生朗读,比较两道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题和前面的题比较:例题中隐蔽了一个数量(问题),解答时,要把它先找出来,从中发现规律,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通过这种的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一、研究的背景与基础
为深入了解孤儿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反思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和可利用的课余活动场所的现实状况,分析学校在孤儿学生课余生活中所能担当的角色以及现实支持力度,并探索其今后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孤儿学生课余生活中亟待关注的两大问题
1.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匮乏
课余生活存在的客观条件是学生充足的闲暇时间。确保一定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是讨论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前提。然而,当前我校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十分有限,其直接原因在于学校安排的任务过多,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如何适当放宽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学校在教育观念和形式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是首要条件。
2.课余活动场所以及活动或不足或未被充分利用
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设施,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特别是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不足现象十分突出。并且,就现有的活动场所来看,仍然存在场所利用不充分、不规范,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及监管人员,不能很好地为课余时间的孤儿学生服务的现象。要想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是解决的唯一办法。
三、对孤儿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的两点建议
1.倡导健康的课余生活观念
课余生活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课余生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部门对于该问题不够重视。健康的课余生活教育观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把课余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二是加强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帮助其形成健康的课余生活意识,提高其驾驭课余生活的能力。
小学生德育教学要循序渐进,即要对德育教材的开展目的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这既是对小学生心理需求与思维水平的认知表现,使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实现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德育教学的教学需求,保障学生能够在参加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提高自我认知,做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挥资源内容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借助德育主题活动来推动整个德育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学主题活动的现状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是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设定与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会实际的重视与分析,从而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受到各种教学因素的干扰,小学德育教学的主题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
1.活动流于形式
按照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内容与取得的教学成效来看,德育主题应提高针对性。比如,选择游戏的形式进行主题教学,进而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拘于形式的情况,首先,学生的关注点只集中于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对教学核心的重视,导致德育活动的开展未能达到预期。其次,一些教师在对德育主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出现考虑不充分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出现不合理现象。
2.主题活动缺乏针对性
德育教学的开展围绕主题进行,当主题内容未能实现针对性,也就导致教学实际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活动与要求达到的主题标准之间存在差距,活动在实践开展中未能取得应有的价值,德育教学也就成了“空谈”。
3.未能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新课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对学习效率的要求,更是对学习方式改进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德育的主体――学生。不过,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也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德育知识掌握不全面。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1.调研阶段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明确主题,即结合对发展实际的调查研究制订出最为科学合理的主题内容与开展形式。同时,润色整个教学方案,让预期的教学成效具体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2.设计阶段
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在设计阶段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来进行创新运用,以确保教学资源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系列化设计要在联系学生的现实、积极利用好外部资源、发挥优秀的传统资源的前提下,挖掘好学校的内部资源、校本资源促进德育特有功能的教育作用的目标达成,使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教育价值。德育的主题设计应该包含预期成果和具体的教学形式、内容,以及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1)对预期结果的总结
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将目标具体化、人性化处理,以此明确学生的阶段需求,激励学生参与到家校合作教学活动中来。首先,学校应让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加强对德育活动的认知水平,按照教学大纲引导德育的教育对象――学生根据德育的核心主题,确定重点培养目标。其次,学生要在家长的管理、教育中,积极发展主题德育教育,根据主题德育的要求,发展德育水平。
(2)对德育主题的具体化设计
德育活动需要做到系统化、具体化。首先,在横向上,在同一个年级需要做到不同主题的多元维度来综合选择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其次,在纵向上,在不同年级培养中,构成主题活动内容逐层递进的关系。
(3)提高活动内容的生活化特征
第一步,从书本内容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提高对德育内容的认知水平,让更多学生认可和理解德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发挥道德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4)对练习方式的备用选择及对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练习活动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强化价值以及对品德教学的积极引导,结合家长评、教师评和同学评,使儿童感受完成道德学习过程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