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常识

小学语文常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16:09: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语文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常识

篇1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篇2

一、听读

即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读三遍为宜。

第一遍:学生坐直,四肢端放,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形成直观影像。教师朗读速度要慢,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余地;读得要有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第二遍:学生姿势不变,教师边提示重点边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提示如下:天气――地点――人多――三个“都”――老人――青年夫妇――红领巾。老师提示与朗读之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些,以供学生思考。

第三遍:教师慢读,学生姿势同上,边听边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巩固记忆。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将文字转化为头脑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二、 练读

即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一般包括同位齐读、小组齐读、默读、边做动作边读、半读半背等,形式多样,可灵活操作。如在练读《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时,有的小组成员边学小狮子的动作边读,效果不错。于是我在全班抽了两名表演能力最强的同学,上讲台表演五种狮子的形态。表演的同学惟妙惟肖,看的同学兴趣盎然,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了学生背诵的情趣,在欢笑声中,即使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很快背了上来。

值得注意的是练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读,老师也读,最好是边走边读,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甚至与学生比赛,看谁能最先背下来。

三、试背

即教师大声背诵,学生随着老师无声或小声地尝试背诵(老师确实背不下来,也可以读)。句与句之间速度一定要放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以强调。哪个地方学生没跟上,要求学生在书上做上标记,背完后动手写一写。

试背能强迫学生集中精力去背、去想,避免了嘴在动、心已飞的现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至于试背的遍数,要随背诵篇目的难易程度而定。

四、 抽背

即抽一些背书速度较快的同学起来背诵,既了解了背诵情况,又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背诵欲望和竞争意识,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抽背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参与,接受学生的评判。你背得好,会赢得学生的喝彩和敬佩,学生会以你为榜样,背诵劲头更足;你背得不好,也不必难为情,可以鼓励学生说:“你们年龄小,脑子好使,肯定比老师背得好。”同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五、齐背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齐背,小组长将背诵情况汇报给老师,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背诵,教师边背边巡回检查,谁背错了或背不上来一目了然。此法能大大提高背诵的准确程度。

六、通背

篇3

语文教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互动,师生互动是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课程标准提倡“动态课堂”、“还课堂给学生”、“留精彩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互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目标

1.情感相融。

学生在学习阶段,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相融是较深层次的,不是体现在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之中,而是表现在师生之间的感情流露与共鸣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此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质品格高尚是教材的主要要求,应让学生在富有意境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努力吸收知识,不断完善自身。

2.信息相通。

信息相通意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下获得知识,而老师通过学生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对教学方案及时作出调整。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相通。

3.思维相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只有思维相接才能相互理解,从而开始有效的交流对话。所以在师生互动中,思维相接是极为重要的。师生思维相接后,老师才能更好地判断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接收能力,以便老师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育与学习中,思维相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尝试

1.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在师生关系上力求民主性、平等性。

师生有效互动首先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本质观。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体现为教师不再是权威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2)在情感上注重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把学生当做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学会分享,培养能力。

所谓分享,就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其次意味着学会欣赏。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欣赏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享,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根本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3.共同评价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划一。教育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具有情景性,有些学习结果可以预先确定下来,有些学习结果却是非预期的,是不能以行为目标的方式陈述的,这些行为目标之外的学习结果对学生来说往往“更具有价值和教育意义”。以往的单一的线形评价方式正是“对最有价值的教育意义的忽视”,不仅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中,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自评让学生较客观冷静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集体互评可以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补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种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此外可组织学生评价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让学生通过“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不)希望……”等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的载体,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也许是幼稚但是却是有效的评价。通过评师,教师得到信息反馈,不断地调整工作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师生互动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三、避开互动误区,实现互动高效

老师都很重视课堂互动教学,但是因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不够深入,教学设计得不够精细,会出现课上热热闹闹、课下效果不佳的情形。

1.老师问学生答模式单一。

课堂互动教学是老师、学生、教材之间多项的互动。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提问方式,互动的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老师要摆正教学中的角色,启发、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

2.问题越多越好错误思维。

我们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节课上的内容阅读、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方面面都涉及才好。古语有“贪多嚼不烂”,因此,我们在互动中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形成解决问题的某项能力即可,只要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就有效果。

3.认为提问就是高效教学。

互动需要师生之间以多问题进行探讨,但是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提出来,提问要讲求时机、讲求质量。如某老师《负荆请罪》的公开课中提出:廉颇请的什么“罪”?负荆请罪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设问。如此,反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不能达到发展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效果。

构建师生互动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善于创设互动情境,善于提问,善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让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的氛围充满课堂,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语文教育之花也才能开得灿烂多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