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的艺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剪纸艺术精神需求传统文化
key words: Paper-cut artenergetic demandtraditional culture
剪纸在中国是最为广泛流传的民间传统修饰工艺之一,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然而因为其取材简单、成本低廉、效果立见、受众面广而受到普遍欢迎;又因为它非常适合一般妇女在闲暇时打磨时间,作品可作实用物,也可以用作装潢装饰。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艺术,甚至还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格流派。剪纸艺术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也反射着社会的深层心理,可以说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工艺之一,其取材、用途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折射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精神世界需求而进行的创作,并且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而得以流传的文化。它诞生在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土壤中,没有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约束,反射了人类文化艺术最根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信念,有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和生活情趣。民间剪纸艺术不受自然界固有物体外形的约束,并不简单停留在外表的模拟上,用抽象易懂的形式在平面上表现出来。在追求造型的整体性的同时,又对不同时间中的不同景象进行描绘,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独具匠心以及力求完满的渴望。根据考古,剪纸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要早几百年。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有它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西汉时代(公元前六世纪),在此之前人们是用薄片材料,然后通过镂空雕刻等技艺方法制作工艺品。到了战国时期开始用皮革镂花。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 ,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艺术的诞生,发展与普及。随着宋代造纸业日趋成熟,纸张的种类日益繁多,为剪纸的普及奠定了条件。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慢慢达到鼎盛时期。剪纸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宗教仪式,装潢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方面面。剪纸艺术是种镂空艺术也是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轻盈、空灵、抽象的享受。其载体亦具有多样性,可以是纸张、金银箔,甚至树皮、皮革以及布料等材质。
剪纸采用的是手工操作而非机械工作,通常有两种方法:用剪刀剪和用刀剪。顾名思义,用剪刀剪是凭借剪刀,分别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在一起,然后再用更为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处理。用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叠成数层,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合体上,然后用小刀逐步刻划。采取刀剪的艺人一般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把纸加工成所需要的图案。与用剪刀比较,用刀剪的优点是一次创作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的样式大概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又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剪纸通常表现为题材的寓意,于是可以根据寓意来分类,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剪纸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着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只有明白了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中蕴涵的特殊语言,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中国传统剪纸文化艺术。剪纸艺术的历史悠久,取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剪纸题材和内容被归为以下几方面:借物喻意――剪纸艺术作品中常以动物、植物等形象表达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中国龙代表了权利和威望,但在剪纸艺术中龙常与凤结合构图,国人喜欢用“龙凤呈祥”来表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又“鱼跃龙门”代表着更上一层楼,自身有了飞跃、前途一片光明。在需要表达延年益寿的意思时,常会借用松柏、仙鹤、寿桃、等图文。在传统剪纸艺术作品中常用以下植物、动物、器具等借物喻意。首先是谐音取意。即用相同或相近发音来寓意吉祥。最具代表性的是“连年有余”,剪莲花和鱼(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喜上眉梢”。剪喜鹊和梅花(梅谐音眉)。然后是专题示意,传统剪纸艺术在创作上喜欢将符号、谐音等寓意结合在一起以表达不一样的主题思想。表现顺利的主题:如龙凤呈祥、大吉大利、喜鹊登梅、鱼跃龙门、五子登科、山羊开泰、一帆风顺、四季平安等等。剪纸被艺术界称为高格调的情感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剪纸艺术被称为情感艺术,体现了创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彩,剪纸艺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通过他们的作品宣泄出来,剪纸艺人们在创作时,一般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印象再配合想象,结合自身对于生活和生产的感受来完成作品的,就好像跳过了绘画的“临摹”,剪出的是自己心中所想,抒发的是真感情,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人的天性与人性是相关联的,所以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融入在剪纸艺术品中,就是剪纸人“心里想的”,注重表现抒感和理想的信念。它和西方的写实不同,也区别于中国画的写意,不能说逼真,也不是彻底的抽象。剪到跟着思想走,剪出的人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意象”。它比中国画的写意更大胆、浪漫,带有更丰富的感彩。在精神上,让人和自然界的万物相互交融,从而得到升华和净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人合一”一说,即是承认人的真实存在,也不否认在进入精神绝对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不受世俗的束缚、超越了伦理规范约束的意境中,民间剪纸艺术家把自己的情感大胆书写到了她们想念渴望的形象中,把没有真实经历过的神话传说也兑现为美好可观的艺术形象,这些作品都明显被赋予了感情。民间剪纸艺术能从得失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带着人本身强烈的情感,创作出无数关于自由、关于美丽的艺术作品,它的题材之广泛、内容之多彩,令人震撼,并散发着璀璨的文化之光。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艺术休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闲阶层开始出现,工作之暇,人们有条件参与体育、旅游、艺术等一些消遣性活动,以休闲为主题的行为逐渐成了人们生活的主题。《礼》称“霜始降则百工休”,休,即息也;《周礼旅师注》云“闲民无职事者所出”,闲,即暇也,无事也。“休”与“闲”两字合用,表示的是一种闲适状态,与劳作、忙碌等相对。在休闲活动中,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比如传统戏曲、书法国画、古体诗词、太极武术,甚至是一些民间工艺等等都成为人们休闲的对象,我们把这种休闲方式称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
艺术休闲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方式,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艺术形式为休闲对象,进行休闲活动这一现象表明,在传统文化断裂现象存在很长时间之后,民众对传统文化是十分自信的,它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对传统文化艺术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是一种正在悄然兴起的高雅的艺术休闲形式,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相比,它具有明显的平民化和非功利性特征。古代的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贵族化、精英化和功利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段时间都处在农耕的封建化社会中,地主贵族是社会的统治者,只有地主阶层才有钱和有闲来享受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的从事者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们,文艺批评注重的是对哲理、审美、文化、人格与理想等因素的挖掘,那么,古代的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就必然体现着以文人士大夫,为文化主体的少数精英们的文化诉求。而不在这一行列里的,却也在从事着这些文化艺术活动的人,要么,就是想通过从事这些活动跻身于文人士大夫行列,以此为手段上升为地主贵族阶层;要么,就是通过艺术活动为地主贵族阶层提供服务,赖以谋生。
而现今刚刚出现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与之相反的特征。其一,是参与主体的平民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文化艺术不再只是少数文人士大夫才能享有的高雅艺术,如今,它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在闲适时人人都可以参与和享有的艺术形式(专业人员只是艺术家,也不再具有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享有的身份和地位)。其二,是参与目的与心态的非功利性。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参与文化艺术活动主要体现的,是生活的闲适和心态的自娱,谋生与进取等带有功利色彩的东西,基本已被排除在活动之外了。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它生成的土壤,这种休闲方式是汉文化圈经济发达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首先,发达的地区经济是这种休闲形式得以出现的经济基础。在后工业时代,紧张的工作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给人们带来了过重的心理压力,人们日益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且承载着多方面的压力。主动休闲是人们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休闲进而还可以直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把从事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日本,比如茶道和书道就是很多日本人一生中的必修科目,这虽然与日本人善于保持自己民族传统这一特点有关,但是,这更与其经济文化的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有闲阶层的出现就为艺术休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事实上,正是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以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作为休闲对象的休闲方式。
其次,悠久的汉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汉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艺术休闲这种文化现象在当今能够出现的文化基础。休闲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而采取何种方式休闲,往往取决于该地区的核心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农业国家,拥有自己自悦自足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式样和传统。自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随着民族复兴呼声的涌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次大的震动,在这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在一种断裂的状态下。随着新的文化思潮的出现、发展与成熟,应该说,新的文化传统已经形成了。但是,这种新的文化传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形成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这条主脉上来。传统文化艺术休闲现象的出现,就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表现,否则,传统文化艺术休闲的形式可能就不会是习练传统书画和古体诗词等这些具体形式了。
传统文化艺术休闲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某些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由高雅化到平民化的角色转变,也是符合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的。上个世纪80年代,诸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各种大众文化现象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休闲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一出现就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主题之一。据权威经济学家预测,在世界即将出现的五大经济浪潮中,休闲经济将会将位居首位。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随着传统农业经济的解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式样与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戏曲、书法国画、古体诗词、太极武术等等都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它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壤成分如今发生了很大变化,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很有可能沦为纯粹的经典艺术,被束之高阁。然而,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恒久的,因为 “民族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传统能够传承有序、绵绵不断的基础。在汉字文化圈,一个不很懂书法和诗词的人,也会有很强烈的书法收藏和诗词欣赏心理,这足以说明,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人们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象存在超过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出现的这种以民众为主题的热衷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文化现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遗传性和鲜活的变异性的显现。“音乐、美术之类是由少数人从事的行业艺术,而书法却是由所有识字用字的人参与的社会性艺术”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本来就具备这样一种特性,在中国古代,书法等艺术形式之所以只是一种贵族艺术,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贫困与教育的不普及,如今,这些问题都逐一都得到了解决,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就完全有可能真正成为“所有识字用字的人参与的社会性艺术”。传统艺术形式的旧有适用领地的缩减,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必然,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鲜活的生命力又决定,它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能够找到可以适合它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是当前传统文化热正在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就一般意义而言,从事这种艺术活动,不仅可以用来缓解来自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而且还可以满足现代人对从事高雅文化艺术活动的心理诉求,应该说,在汉字文化圈内,这种形式的艺术休闲是比较理想的艺术休闲方式。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民众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等良好局面的形成,都是在中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如今,传统文化热正在悄然兴起,这正说明了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渴求与自信。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也表明,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文化艺术不但不会走向末路,而且,还会有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意义是深远的。
注: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编号:20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