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他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三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

19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

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莫依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位美国学生卡特尔对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二)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在研究方法上,他摆脱单纯内省和思辩,采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从此开端。桑代克也因此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三、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868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尝试以的基本观点发展教育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的科学性提高。

五、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建国前,翻译了一些教育学主捉著作。

篇2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67-02

自心理学研究产生以来,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层出不穷、不断发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学不断适应各学科的要求,朝向一种包容性广泛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形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还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学者一方面学习、引进西方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展开独立研究。尽管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制上也趋于完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不足逐渐显露。

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为了捍卫个人利益,美国国民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然而,社区心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维姆斯哥特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会议产生并创建社区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同时呼吁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则在第二年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

尽管如此,直至1975年4月,社会心理学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中真正取得了学科建设的独立地位。会议的主题是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以及公平与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同时探讨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卫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将社区心理学分会改名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促进了美国社区心理学向多学科合作及重视行动研究过渡的新阶段。

(二)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区心理学的服务和干预重点是加强个人与社区目前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发展和提高个体个人能力而不是治疗其病例缺陷。因此,这种服务和干预重点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药物治疗的个体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逐渐将工作聚焦于一级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心理症状早期阶段的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

2.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与社区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关系,将理解提高个体、社区及社会的生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广义地讲,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区之间多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水平的分析,像朋友圈、工作环境、学校、志愿者协会、宗教集会、教会、社区及邻居,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或文化均属于这类社会关系。此外,社区心理学还关注互助型组织和自助型组织,当个体面临巨大压力事件时,会采用非正式渠道(朋友,邻居,同事)来获得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3.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社区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参与观测法,是研究者“加入”社区生活,与社区成员一起工作、生活,从而观测他们的情况的方法;(2)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的方式和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的方法;(3)聚焦组访谈法,与定性访谈相似,但在团体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观点;(4)社区个案研究法,是集中于一段时间仅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5)定量观测法,是以大样本数据进行标准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6)随机区组实验法,是采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的实验方法;(7)非同质比较组实验法,和区域实验很相像,无随机分配条件;(8)间断时间序列设计,是采用多基线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后对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纵向测量的方法。

(三)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1975年美国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以后,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每种趋势都代表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1.预防和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各类问题,如儿童的社会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青少年各类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离婚、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2.社区构建、公民参与和授权

为了体现社会构建以及公民参与的趋势,社区心理学家集中于研究、开发或创造一种社区系统。这种系统一方面能够加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感觉,推动其参与群体活动计划、实施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居民群体,帮助他们进行社区变革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心理学家正尝试创建与文化社区中居民的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心理学家不仅鼓励居民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各方面,而且试图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及这些不同文化群体所产生的各类因素。

4.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是逐步建立生态化的社区。研究者凯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区心理学的四个生态学规则,即相互依存、资源的循环、适应和延续。社区心理学还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长期关注,他们都强调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将其概念、理论等应用到社会行为中。此外,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学对物理环境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

(四)我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西方的社区心理学正趋于成熟,但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显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个体对社区心理学的认知仍旧模糊不清。不少人认为,社区就是“居委会”的翻版。但是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社区心理学既要狭义地研究小区居民的心理服务工作以及和谐小区建设工作等问题,也要广义地研究和谐社会建立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问题行为的预防以及个体社会能力的促进,同时提供社区的生活水准,建立和谐文明社会。

我国心理学者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一是社区与青少年发展。考察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会态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保护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社区预防与矫正使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二是社区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区集体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三是其他社区人群的研究,特殊女性(更年期妇女、离异女性)、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外来人群等。

二、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一)方法论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为当代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元化、生态化的理论视角。随着社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兴起,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将原有的方法论进行改进,并从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研究环境生态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过程,而教育心理学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有情感体验的人,因此量化研究与实验方法必然导致教育情境的局限。社区心理学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活环境生态化作为研究目标,在方法上给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决策。

(二)对研究内容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众多相关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开放,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区分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尽管这门学科的科学地位已经得到承认,但其具体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内容界定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可能与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部分重叠。同时,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观点方面,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对经典的教育学原理发起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2]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5).

[3]曹智荣.国外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4]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

[5]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金庆英.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6).

[7]于华林,杨毅.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1).

篇3

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奠基阶段,教育管理工作是重要内容,这一阶段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开端,还要做好小学生的启蒙工作,这就需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教育管理要不断深化改革任务,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更加全面、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1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小学的学生年龄在6~12岁,学生群体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度较高,这就需要在小学教育管理上创新管理理念和教育模式。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通常是由校长决定的,校长的教育观念保守、落后是无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小学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观念无法及时更新,难以适应这种改革模式,上行下效,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无法及时提高。

1.2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教育管理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学校需要依据其改革要求树立新的、正确的教育管理目标,尽管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从小学教育管理实际来看,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尚且处在摸索阶段,教育目标不明确,盲目进行教育管理,会导致教育管理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

1.3教育管理流于表面

小学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知,小学管理者应该立足于校园实情,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将教育管理落实到实处。但在大多数小学,教师的教育管理不符合要求,教育管理者一般有普通教师兼任,教师缺乏教育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弱,导致教育管理流于表面,小学教育管理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小学教育管理一般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由班主任通过开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种是由小学教育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这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但由于学生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和教育管理评估存在主观性,会形成评价差异,教师很难从评价中获得有益意见,从而造成教育管理不全面、不深刻,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提高。

2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教育管理应该主动顺应改革潮流,按照改革要求,创新小学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开创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2.1加强小学教师的管理

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高效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小学管理者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管理局面,强化教师管理,同时还要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大的晋升空间和成长机会,为小学教育管理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新老教师积极合作、互动、互助,老教师要帮助新教师度过教学适应期,新教师的思想比较活跃,可以帮助老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改进教育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机能,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2改进小学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活动中,管理理念起着指导的作用,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管理者要想提高管理质量,必须要树立新课程理念,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如以校长为代表的小学领导集体要积极参与小学教育管理培训课程,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自我的管理能力。另外要小学教育改革中,管理者要明确学生的地位,遵守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在教育管理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赢得学生的信任感,以便于更好的实施教育管理行为,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如领导集体要了解教师的教育困难和实际情况,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同时还要规范教育管理尺度,要在师生接受范围内实施管理,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2.3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小学阶段是学生极为关键的奠基阶段,小学作为开放的系统,应该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实施管理行为,以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一、小学教育中,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自觉、积极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承担教育管理的责任,如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岗前培训,积极倾听有经验教师的课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育管理上,要坚持规范、民主、文明的原则,建造和谐的班集体,以便于更好的实施班级管理。第二,小学教育管理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保证校务向学生和教师公开,如学校管理规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资金流动情况等,让教育管理行动在师生、社会、家长监督下进行,以提升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要注重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小学领导者必须要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要设置校长信箱等以便于社会、家长可以为教育管理活动献计献策,以此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3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发展是满足当前教育管理需求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师生发展的必要选择。小学实施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变革,要以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具体原因,从教师、学生两个维度认真总结,仔细探索,提出有效的创新发展意见,以优化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促进小学教育管理更好开展,以构建完善的小学教育管理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