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基础护理改进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背景介绍
我院是一所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300张,42个护理单元,护士590人,护理管理人员53名。设护理示教室,专职示教老师2名。每年承担地区卫校、高等专业学院、本科院校等二十余个学校的护理专业临床带教工作,包括中专、大专、本科护生。
2 持续质量改进带教管理模式
持续质量改进程序模式JCAHO 10步流程图[4],清晰地表述了持续质量改进的全过程。根据流程图结合院校临床实纲、临床实际工作要求,带教小组进行了确定带教标准及流程;描述当前过程;测评和分析;确定根本原因;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监控改进措施的执行;评价效果;得出结论;修订标准;巩固改进结果等系列活动。
3 持续质量改进带教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护理临床带教工作实行护理部―科室―个人三级带教管理模式,护理部专人管理并设立“院带教小组”负责全院的护理带教管理工作。
具体流程如下:
3.1 明确带教考核标准,了解学生的期望 根据不同院校的需求 ,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岗前培训的调查分别了解了各院校不同学历护生的学习期望,以明确带教内容 ,了解学生的期望。确定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带教考核标准。
3.2 描述当前过程 重要带教内容均有相关的测量指标,如基础理论以卫生部颁发的《护理学基础》(第二版)为统一标准,在入科前、实习中期、实习后期由护理部命题并组织考试评分;基础技能以河南省卫生厅颁发的《第二轮医院评审标准》中护理技能操作为统一标准在每科出课前科室考核、护示教室抽考打分;专科理论及技能考核以我院制订《专科护理常规》作为统一标准在每科出科前,科室组织考核打分。根据上述各项内容 ,描述护生现状与预定标准之间的差距。
3.3 测评和分析 通过测评以往的临床带教工作,分析历届实习生理论考核结果,结合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 ,建立阈值。阈值是介于达标和未达标的界限 ,即合格率。阈值的制定应客观、可操作、符合实际。【5】院带教小组完成带教测评与分析。
3.4 确定根本原因 带教组人员将在临床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进行归纳、 总结分析并反馈给护理部。月底护理部将各单元存在的问题以反馈会、图片、专刊形式通报科室及实习生 ,限期改正 ,并与科带教老师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 ,寻找根本原因。
3.5 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带教组定期参加科室实习生考核和座谈会 ,与带教护士、护生针对原因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月、每季、每年都进行总结并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如2008年经过测评发现护生技能操作水平低,增加实习生技能操作竞赛活动;2009年发现护生出现“三散现象” [6],重点规范了入院岗前培训和入科科室宣教,护理部和各科均要制定详细的宣教内容,为实习工作做好防范提醒和正确引导;2010年针对护生护理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实行了三阶段理论考核[7]工作,即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实习中期阶段、毕业阶段。
3.6 监控改进措施的执行 提出的改进措施能否按计划执行 ,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控制手段 ,因为人的行为是有惯性的 ,要改变过去的工作习惯会有一定的难度[8]。带教组人员将对相关问题的措施执行情况进一步检查督导 ,协助纠正不足 ,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3.7 评价效果,得出结论 采取改进方案后的效果如何 ,由科带教老师、护理部带教小组抽查并跟踪检查改进结果,再次对带教质量进行评价。每季对实习生各组进行质量评估 1 次 ,并通报护士长例会、实习生大会 ,年终计算出全院各组护生的考核总评分,护理部存档,并作为评优奖惩的参考依据之一。
3.8 修订标准,巩固改进结果 带教组不断修订带教标准、 完善决策和运作程序,适应改进的过程。每季度一次的测评和每月的结果控制保证已改进的质量是稳固的,并确保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高的新标准 ,以便进入下一个新的改进循环。
4 效果
4.1 2008年度―2010年度护生基础理论考核结果统计与分析。总成绩均为100分,其中中专≥60分为合格,大专≥85分为合格,本科≥85分为合格。结果分析:对三个年度的成绩进行H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我院护理带教工作在推行持续改进管理模式的 3 年中,护生的考核成绩始终呈平稳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2008―2010级护生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统计表
4.2 2008年度―2010年度护生技能竞赛结果统计与分析。总成绩均为100分,其中≥95分为优秀,<95分≥85分为合格,<85分为不合格。结果分析:对三个年度的成绩进行H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护生的技能考核成绩始终呈平稳上升趋势。见表2。
表2 2008―2010级护生技能竞赛成绩统计表
5 结论
护理临床带教工作是临床医院护理部的工作范畴之一,但多年来一直没有一套成熟的的管理模式,我院积累多年护理质量管理的经验,借鉴JCAHO 的TQMS和CQT的理念,将流程管理应用到了临床带教工作中,形成了持续改进的新模式,它将学生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作为目标阈值,强调团队参与管理,关注护生带教的全过程,使护理临床带教能够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并始终处于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3年的实践证明,临床带教持续改进模式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在原有基础之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生成优质护生。
参考文献
[1]Ann B , Veta H. Nursing Leadership ,Management &Research. Pennsylvania :S pring2
h ouse corporation ,1999. 80281.
[2]Jacqueline M, kat Z. Management quality manu facturing supervis or. I owa : Sheperd ,Inc ,1999. 8210.
[3]张素珍,卢明. 特、一级护理质量的量化控制与持续改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5-76.
[4]Wendy L , Clara J . The health care manager’ s guide to continu ous quality improve2ment. Chicag o : American H ospital Publishing Inc ,1991. 94295.
[5]陈爱萍.孙红.姚莉等. 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3-124.
[6]杨磊.吴凡.谭映军等.运用量化管理方法 加强临床实习管理[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1):83-84.
护理工作往往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速率, 尤其是面对病程较长、住院周期较长的心内科患者尤其重要。本院在原有的护理措施前提下做出改进, 效果较好, 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200例住院心内科患者,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男74例, 女26例, 年龄48~60岁, 平均年龄(54.2±5.8)岁;冠心病48例、高血压28例、心律失常24例。对照组男78例, 女22例, 年龄50~57岁, 平均年龄(53.9±4.1)岁;冠心病40例、高血压33例、心律失常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要求患者谨遵医嘱, 定时巡视并观察患者情况, 检查其不良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 随时做好调整, 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从环境和患者心理上着手, 增强患者的护理体验, 为了满足患者需求, 可设置如家庭病房、阳光病房, 通过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 或是改变房间主题, 增添病房中的色差, 也可以由患者自行要求, 这样的环境更适合患者的恢复, 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鼓励[1]。在护理过程中, 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 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减轻患者的恐惧与焦虑心理, 在面对突况时也具有一定的自行处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2] 在护理过程中收集统计护理质量标准各项内容, 具体包括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和细节护理三项, 根据本院相关准则予以评价, 按百分制进行评分, 满分为100分。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护理服务满意率, 并附加疾病知识问答, 调查护理过程中的疾病知识普及率问卷内容为20个小题, 满分100分, >8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x-±s)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质量各项评分 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服务满意率及疾病知识普及率 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率及疾病知识普及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的,是以系统化的理论为基础强化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新模式则是不断地定位更高的标准,使护理质量管理永远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注重终末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实施与效果的评价,提高住院患者的自我防跌倒意识和生活质量,跌倒坠床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意外之一,更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问题,跌倒坠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影响我院的医疗质量,因此,对住院患者防跌倒坠床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疗的106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42例,女性患者427例,年龄(18-90)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评估,预防跌倒坠床,2009年6月到2010年8月住院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117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65例,女性患者514例,年龄(18-94),观察组在传统的对照组评估基础上采用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按照患者年龄和性别,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接近。
1.2护理
1.2.1对照组根据安徽省护理中心制定的危险因素评估表,对病人进行评估,主要评估项目有:迷糊―迷失方向―幻觉得1分,步态不稳,体质虚弱得1分,使用利尿剂镇静剂得1分,年龄大于70岁得1分,听力视力下降得1分,有精神异常活动障碍的得1分,分值大于等于4分,评估患者有跌倒坠床的风险,分值越高风险越大,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变化的,有值班护士重新评估,建立风险机制,改善硬件环境,加大监测。
1.2.2观察组这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针对以往的不足进行新的修改落实,采用动态的模式:①落实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表只是单方面的评估患者的物理性因素,对其社会因素、心理变化关心较少,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全面了解患者性格,生活,有针对地预防。②鼓励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参与,对存在跌倒坠床的患者,分析其可能发生的诱发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医院的护理人员,家属明确护理目标,防止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坠床,三方面共同提出跌倒坠床措施,同时,也能得到家属的谅解配合。③强调准确细微的护理服务,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服务,做到精细,到位,患者床头有警示标示,采用预见性的防护,可减少跌倒坠床发生率。④动态的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在治疗的过程中,随着病情的逐渐康复,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所改变,风险值也开始降低,护理人员要动态地评估患者,过分的关注对于一些需要功能锻炼的患者,反而是一种约束。⑤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走廊,浴室设置把手,以防滑倒,简化病房设施,物品摆放整齐,床与床之间设置合适的床间距,室内灯光线适宜,将床头灯放在患者可触及的地方。⑥发生的跌倒、坠件及时上报,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将患者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⑦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系统地学习跌倒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加强岗位制的落实和完善,及时去除不利因素,提高全科护士对跌倒坠床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防备能力。
1.3统计学处理统计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坠床和跌倒率,用spss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坠床2例(1.3%),跌倒3例(2.0%),对照组:坠床10例(6.7%),跌倒13例(8.7%)观察组坠床和跌倒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6.60,P
3讨论
采用持续质量的改进方法,预防措施的落实,宣教的完善,及时去除危险因素,患者及病人家属对跌倒坠床知识的了解,积极参与,共同重视,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动态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临床资料的统计,观察组的跌倒坠床明显低于对照组,对风险因素进行客观、准确、全面、动态的评估,因此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盛洁华,叶志弘.跌倒与坠床因素的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8,24(9):64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