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基础医学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具体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和内化不到位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1],在高职医学院校推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实事求是考证高职医学教育的教学特色,生搬硬套工科高职教改的理念,对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教学理念产生模糊认识或内化不到位,使基础医学、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先后衔接的教学层次、教学规律脱节,“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不能有效施展,不能保障高职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进而冲击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实效教学[2]。由于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盲目推行所谓“必须、够用”的教学理念,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受到较大的冲击,教改未走出独立的路子。针对该现状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素求,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理念必须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2]。目前,该具体观念还没有成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优势理念,其具体问题在于:(1)该具体观念指导的课程建设的整合手段空洞化;(2)高职院校推行该具体观念的补偿机制没有完善和到位,使人体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做合一”大多停留在形式上;(3)基于该观念的具体思路尚未形成。
二、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形成整体、集合和互动的关联优势
1.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就单项基础医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来讲,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特殊性,应该体现课程特色,明确该课程的定向、定位;从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推理,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共性,应该整体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容与共。只有完善上两项事宜,才能推出优秀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材,籍以推动“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展开。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并没有经过专业课教学专家和教学实践的具体考证,教材建设重复“翻板”传统教材,关联课程教材之间的重复、繁杂、交织现象比较突出,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没有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统一。故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刻不容缓。
2.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情境规程。“教、学、做(用)合一”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基础医学实验课“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的具体操作化,其载体形式就是创设“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运行的良好的情境规程,使高职医学生真正体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流程,强化和丰富分析、理解、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教改并没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规范投入或投入后又变向束缚,使得基于工作过程的范式教学和“教、学、做(用)合一”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优势的情境规程,因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并没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3.“双师型”教师和师资力量缺陷。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对一般师资力量要求突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推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适应“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没有形成内核要素,相形之下,“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客观缺陷,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以系统、器官为中心”教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的运行存在一定难度。
三、课时改革缺乏调研,存在“砍学时”的误区,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
1.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改革缺乏调研。当今,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改革令人担忧,不进行各课程间专家交流和相关调研,随意依照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刻意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进行全方位、大比例课时量削减,已经成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课时改革必须做好下列调研工作:(1)严格的行业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应用学调研工作;(2)行业和专家咨询;(3)教学考证;(4)对基础医学诸课程进行整合、包容和优化。否则,实施“以系统、器官为中心”教学方式的瓶颈问题更显突出。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2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针对本校的管理需求,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技术,整合国内外成熟的虚拟实验研究成果,与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断层解剖学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病原生物学实验相结合,研究开发和部署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提供数字化网上实验教学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用。在现有的校园网和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特点建设不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天候开放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搭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创建了“理论授课-虚拟实验-实验室教学”融合的医学基础类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为医学教育科研服务。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含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人体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分子生物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4个虚拟模块。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虚实统一、网络学习与课堂模拟相结合,使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于基础医学实验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实体操作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真正实现绿色、安全、经济的实验教学。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将为学校大大节约实验动物、实验用尸体标本、显微镜、切片购置和维护成本,解决珍稀标本如胚胎等和尸体标本的来源。同时使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3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优化实验模式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积极探索各种类型实验的优势互补,将动画模拟、虚拟仿真、录像和实体实验优化组合。对于生理、病理及机能学等实验可使模拟医学实验教学系统和原有的多道生理信号处理系统实验软件配合,使高仿模拟实验、实验指导实现随意切换。每一个教学实验包括实验指导、模拟实验、动手实验3大部分。可完成多达几十个实验项目,介绍生理科学实验的仪器常识、常用仪器设备,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品系、实验操作技术等知识,拥有多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操作视频。高仿实验有真实实验场景,实验仪器、装置、实验对象与真实实验现场情况一致,实验仪器界面和操作与真实的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相仿;实验步骤按实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实验对象的活动应用实景动画;实验数据进行生理指标的定量分析测量,并可导出。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真实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能节约部分实验动物,并且能解决以往在实体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动物的浪费现象。针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麻醉解剖学课程将虚拟解剖系统与传统的尸体解剖实验相结合,可开设几十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查看彩色塑化切片图像,可根据教学需要锁定显示画面,3D解剖模型与2D切片截面图像完美结合,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感受,可完全满足临床医学、影像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特殊专业对解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使现代医学解剖教学摆脱了日常教学中对尸体解剖的完全依赖,满足教学需要,并可缓解教学尸体紧缺的难题。运用3D技术并有机合理地组合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把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摆脱以往的抽象枯燥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掌握更多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知识,能够在虚拟仿真的过程中掌握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克隆核酸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序DNA、RNA提取,逆转录cDNA,以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等实验技术相关的实验项目,可减少分子生物和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的伤害;减少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过程中对耗材、试剂、抗体等昂贵实验材料的需求以减少实验经费,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掌握基本技术、操作步骤以及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后能顺利完成实体实验,同时,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也可作为对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基本功的培训。
3.2流程化的实验管理
注重操作细节,规范实验管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完成实验教学的全流程业务功能。通过实验课程管理、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安排、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果批改、实验成绩分析等,实现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全流程跟踪。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也进行流程管理。基于网络的流程化管理有效促进各种类型实验的统一安排、优化组合,提高实验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规范,为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3.3智能化的教学服务
为了减轻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前预习阶段,采用智能组卷技术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测试。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的网上实时智能指导,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效指导。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自动化的辅助批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智能答疑系统答疑,学生可搜索常见问题,与教师实时互动或者向教师发送邮件。实验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的数据进行详实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