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影视文学的鉴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对于《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教学来讲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知识, 二是社会实践。两者是相辅相承的, 有机的结合的好, 教学才会如虎添翼, 使学生拉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一体化, 易于突出所学专业的重点,便于掌握学习目标。
1.1 《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教学目的
《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 采用相应手段, 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 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手段。为了使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1.1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获取或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运用观察和实践的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品质, 端正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树立学生不懈的求知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 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与素质教育接轨。
1.1.2 根据《文化产品鉴赏》课程的实践的内容, 确定假设与研究的因素。确定分析指标、分析方法, 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 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采取通过书写或讨论的形式, 对比分析写出实验报告。通过撰写实验报告,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1.3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 去建构知识, 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文化学习的资源, 学生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1.2 《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教学特点
1.2.1学生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
1.2.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能动性, 对实践活动加以理解和体验, 都成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知识面窄,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关键, 所以实践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2.4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了统一性和实用性,完全摆脱了课堂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1.2.5推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树立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2、实践教学尚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但是在运作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2.1缺乏资源共享意识, 造成资源的浪费。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是以院、系为单位,资源整合有待于决绝,这样避免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 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2.2有时实践教学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 即便是从事实践教学活动, 但缺乏资金也无法全面系统的进行实践教学, 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3在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练习方法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导入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使得使得在线练习成为可能, 并形成互联互交, 这更强调环境构建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在传统情况下由学生机械的作练习题。
3、实践教学继续改进的措施
上述情况亟待改变, 以提高实践教学在社会中的应用, 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在传统实践教学中,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回答, 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以获得实践课程的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教师在实践课程进行中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 实现实践教学的即时评价, 也可以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畅所欲言, 以得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但更多的是利用邮件形式, 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教师还可以将实践谈话的规模加以夸大, 让学生通过电子公告板的形式, 实现师生间的双流。
3.2将实践活动室建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并按照社会积极的发展全面系统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包括理论与实践及专业层次的要求, 力求筛选的资源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改进资源投入方式, 已达到控制实践活动的最优化。
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的目标要求,因此英文歌曲赏析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全面贯彻“关注学生情感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这种选修课通过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亲身感受英文歌曲的无穷魅力,在鉴赏与学唱歌曲的同时,不断激发兴趣、得到跨文化意识教育,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英文歌曲赏析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
歌曲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英文歌曲也不例外。通过欣赏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已成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校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开设了英文歌曲赏析选修课程,以介绍英文歌曲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学唱与赏析学习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感知美、欣赏美、传递美和表达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英文歌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渴望感受美的事物。英文歌曲恰好以精练、优美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丰富的生活画面、自然界的美景和人间真情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他们的英语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2.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首世界名曲必然词汇优美,韵律和节奏感强,学生非常喜欢。在教学英文歌曲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在学唱中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英文歌词是由节奏群组成的。许多世界名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歌词的每一行韵脚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学生英语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了解歌曲的丰富内涵,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英文歌曲语言精练而优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反复吟唱有利于学生了解英文歌曲遣词造句的规则,提高其理解英语语言的能力。例如,在学唱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中,优美的词句不仅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还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该诗的含意。
(3)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文歌曲在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英文歌曲可以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一件事、一份情或一个特定场景的描述,激起学生的无限想象。
(二)英文歌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1.唤起美感,促进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和审美感是相互联系的。歌曲是美的化身,它用美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道德观。
2.美的熏陶,孕育学生的高尚品格。
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强调硬性的道德要求往往效果不佳。对学生高尚品格的培养,不能简单化和教条化。借助英文歌曲来教育学生,对其思想情感的影响会更为深远。英文歌曲中不仅有许多优美的抒情歌曲和叙事英文歌曲,还有很多励志歌曲。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歌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如美国歌曲El Condor Pasa(山鹰)就是一首激人上进、自强不息的歌曲。歌中,创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息抒发自己勇于拼搏、乐于进取,争当生活强者的意志。学唱歌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歌曲的内涵,从而塑造高尚品格。
二、英文歌曲赏析的课例分析
笔者以莱昂内尔·里奇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Say You,Say Me为例,探讨英文歌曲欣赏的教法。
Step 1:Warming up
(1)Get the students to have a free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lassmates.
(2)Show a fraction of the film White Nights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设计意图:①以话题为主线切入本课主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②Say You,Say Me这首歌曲是美国影片White Nights《白夜逃亡》的插曲,以影片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便概及歌曲的背景,为下面的歌曲赏析做好铺垫。
Step 2:Listening
(1)Appreciate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melody of the song Say You,Say Me.
(2)Ask the students top guess the meaning of awesome,masquerade,then let them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as a whole.
(3)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sth.about the writer.(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Lionel Richie)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遍歌曲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整体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简介,为其后分析歌词做好准备。
Step3:Analyzing
(1)Listen twice 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words.
Note-taking
I had a dream,I had an awesome dream,
People in the park,
Playing game in the ?摇?摇 ?摇?摇①,
And what they ?摇?摇 ?摇?摇②,
Was a masquerade.
But from behind the walls of doubt,
A voice was ?摇?摇 ?摇?摇③ out.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听歌曲边记关键词的好习惯,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歌曲的主旨大意与思想内涵。
(2)Try to find the words hyme.
①me / be;②park / dark;③played / masquerade;④doubt / out;⑤do / two;⑥hand / understand;⑦way / say.
设计意图:了解英文歌词的压韵及其格式,体会这种韵律的感觉。
(3)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How many things does Lionel Richie write about in his song?
②What abou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m in groups of four,and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resent their views of points:
People in the parkPlaying games in the darkRelationship:the walls of doubt
Life’s lonesome highwayI’ll show youRelationship:Say it together,naturally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创作者所描写的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体会“Say you,say me”在此中的寓意,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
(4)Analyze the change of mood.
A Change of Mood
From what mood To what mood
doubt,lonesome,helpless friendly,understanding,helpful
设计意图:体会创作者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寓意。
(5)Try to rewrite the song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contained.
设计意图:诠释歌曲的意义,揭示歌曲的主题。
Step4:Extension
Ask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famous song The Sound Of Silence(Lyrics Ommited.)that sung by Paul Simon,and then compare the song with Say You,Say Me.
设计意图:进一步用英文歌曲赏析方法分析这首歌曲,并比较这两首歌曲的意义与特色,同时分析创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反思
笔者在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高中阶段进行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难度相当大,因为诗歌中涉及了许多语言学和文体学知识,这些都超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合适的英文歌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诗歌的魅力。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有如下反思:
(一)高中学生对英文歌曲的理解和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必须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的歌曲,而且歌曲应以简短为宜。
(二)英文歌曲赏析教学应侧重于对歌曲象征意义和寓意的阐释,不宜让高中学生翻译歌词并分析英语语言在歌曲运用中的特点。
(三)英文歌曲赏析教学应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教师可以借鉴语文课诗歌赏析的一些方法,这样就容易找到欣赏英文歌曲的切入点。另外,文史知识对于英文歌曲赏析的学习和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歌曲赏析要结合歌曲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课堂应充分揭示英语语言的音韵美,因为英语诗歌的声韵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不应轻易将英文歌词翻译成汉语进行讲解。
参考文献:
[1]McKay,S.Literature in the ESL Class room[A].In Brumfit,C.L & Carter,R.A.(ed.),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感知阶段
感知,顾名思义是指鉴赏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去破译艺术的形式符号,从而感受鉴赏客体的形象。文学作品的感知首先要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符号进行破译,即对语言文字进行解读。反映到诗词教学中,学生是鉴赏主体,古诗便是鉴赏客体。主体与客体相遇,进行鉴赏活动,基础是主体对课题的意义要有接受理解的能力。因此,感知的第一步在于理解字词。
对于从事专业文学鉴赏的评论家们来说,或者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理解一般的文学作品,破译形式符号都不成为问题,只是一件很简单、很轻松的工作,但学生不同。首先古诗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语言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使本来就隐晦的诗的语言更加晦涩难懂,古今词义的差别,古有今无的语法现象,诗歌语法的不规范,都成为学生理解古诗的障碍。其次,古诗又多用典故,包含大量古代的风土人情,这些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找不到相关的知识点来理解这些新鲜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诗词的首要任务便成为了理解字词,背诵诗意。这一步是非常必要也是相当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很好的解决字词问题直接关系到底下意象的把握、意境的感悟能否完成。
如何对字词进行讲解,这里不再多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是值得肯定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不可能对古诗进行鉴赏。
在文论中,强调所谓“知世论人”,是说评论作家不能离开作家的生活年代,同样,理解作品也不能离开作品产生的背景,生长的土壤。这是其一。其次,理解古诗特有的障碍还有诗中存在着大量的典故、风土人情。对这些社会历史知识的掌握是鉴赏主体在鉴赏前必须的知识储备。鉴赏主体对这些知识掌握得越丰富,他对诗意的理解也将越深刻。例如,不理解古人重离别、易伤感的心理特点,就无法真切地体会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心境;不知道陆游一生为国事奔波操劳的经历,不理解他的一腔爱国之情,也就无法理解“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悲壮。而社会历史知识的获得完全是从间接经验中来的,不可能去亲自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时,必须对这方面知识进行介绍。
完成以上工作只是为古诗的鉴赏打下一个基础,鉴赏活动远远比理解字词、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得多,也许是因为这一步对学生而言太重要了,所以学生的鉴赏活动往往就此而止,对于真正的诗味倒不再追求。其实,真的“诗”还在后面,这就进入到下一个层次:审美阶段。
审美阶段
感知形象,不过是文学鉴赏的第一步。如果仅仅迈出这一步便驻足不前,那离诗的真谛还很遥远。在文学鉴赏中讲究一个“品”字,即接受者根据各自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再现艺术意象,使艺术形象具有鉴赏主体的个性特征。但由于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的“品”很难深入展开,更难使再创的形象具有接受者的个性,那么学生的审美活动该如何展开呢?
记忆是帮助学生重建意象的有效手段。诗人的思想、情感借助于意象凝定在形式符号中。接受者必须先将一个个意象复活,而记忆在这过程中起着联系现实与艺术的作用。贺知章《咏柳》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较为常见,尤其是江南,对柳树,学生大多有感性的认识,只是学生所见的柳是不带任何感情的生命体,因此,学生的艺术再现就不能是简单的现实回忆,而必须是一次艺术创造的过程。可见,记忆为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感性的现实基础。
艺术性地重建意象不同于对词句的理解。它不但可以是相异的,甚至可以是相反的。这便是艺术接受的主体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的鉴赏本来就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因此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艺术创造,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艺术敏感,发展学生个性都是很好的锻炼。此时教师宜放开手脚,不要再对学生进行任何束缚和规范。学生的审美感受往往与他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紧密相连。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喜好。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写独处他乡的孤独,思乡之情。这首诗的审美活动较为容易展开,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也很大。各人根据各自的体验,对各种意象的认识、体会也不尽相同。对“月”“乌”“霜”“江枫”“渔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不同的鉴赏主体会有不同的体验,从而产生各异的审美感受。文学鉴赏主体性与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相通的。在课堂上,此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就是一举两得的事了。
对诗意富有个性的感悟、审美是鉴赏中高于词义的理解的一个层次,但这还不是鉴赏的终点。在对诗意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还有一个“体味阶段”。
体味阶段
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创造了一个个超乎现实的,富有形上意味的意境世界。对意境的体味是鉴赏古典诗词的至高境界。
“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所体悟到的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境界。意境生成的可能性表现在诗词的形式上是中国古诗词多用名词、形容词,而少有动词,是一个个意象的组合,从而给鉴赏者留下很大的再创造的空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几句便是如此。
对意境的追求是文学鉴赏的最终目的,学生可能难以达到心领神会的高妙境界,但既然是对诗歌的鉴赏,就应该对诗中的境界努力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