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护理和医学影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3-02
高血压称为社区居民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在我国此病的治疗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存在高患病、高增长、高危害的三高现象;及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三低现象;还普遍存在长期不规律服药、血压测量不坚持、非药物治疗不重视的三不现象。为了讨论高血压患者的有效预防及治疗措施,对我社区3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1年的社区护理及干预。现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所选对象均为此社区长期居住居民,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规定标准,选取符合规定的34例高血压病人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2岁;对照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49.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血压水平等各个方面经统计学检验P>0.05,说明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观察组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登记观察组患者的姓名,性别等记录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各自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选择各自适合的方法进行干预。
1.2.1 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可以采取讲座、宣传板报、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成因,危险因素,常见症状,常见并发症,治疗原则,预防方法,血压的监测以及如何规律用药等,语言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争取全部患者接受。
1.2.2 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非常重要且有效,要对患者的膳食进行有效干预,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人发给2g限盐勺,还有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限酒,有效的控制体重,保证睡眠,防止便秘等。
1.3 要给对照组相同的药物治疗,并嘱其日常应注意的方法,必要措施。对两组患者血压进行定期测量,并同时做好数据的记录,整理。
1.4 统计学方法。根据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和非药物治疗的接受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在服药和非药物治疗的接受情况其遵医嘱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降压效果的比较。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个慢性须需终身服药的疾病,住院治疗对每位患者而言只会增加经济负担,当然对国家的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医院的病床数而言也不实际,因此主要靠社区的医务工作人员,通过本次社区实验的研究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管理,能有效降低血压值,能使大多数患者正规服药,改善生活质量,使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或由较高级别将到较低级别。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受神经体液调节和体内外环境的多重影响,有研究表明,长期的单纯的药物治疗尽管能降低血压,但还应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维持稳定有效的降压,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谓护理干预就是通过护理措施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等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药物治疗加上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全面认识疾病,通过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保证患者遵医嘱科学治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
非药物干预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应终生持续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为期主要形式,对高血压病情恶化,并发症发生的预防,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实行定期、规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逐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使其有自我保健意识,能够有效控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超重、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都可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因此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等一类慢性病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利条件,做好对高血压及易感人群的防治工作,也是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有效的方法。
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充当教育者的身份,针对不同的患者,患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了解患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通过示范、讲解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教育。从而提高患者与医务人员的配合效率,收到满意的治疗,形成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134
[3]张朝珍.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5):712-713
采血室工作是临床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患者所患疾病轻重不同、工作强度大等特点,患者极易发生急躁情绪,或对工作的不理解,增加护患矛盾。因此,熟练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以及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护理质量的关键。常规的护理措施一般以提高护士工作技能为主,缺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以及在采血前、采血中以及采血后的细节护理。另一方面,获得合格的血液标本是得到临床准确检验结果的前提条件,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1]。合格血液样本的获得在于护患之间的信任与配合,以及后期血液标本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对采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和良好血液样本的保障。综合护理是全过程的护理,即包括采血前、采血中以及采血后操作期间的护理,也包括在各个环节的心理疏导,以及后期的血液样本管理。我院于2016年1月~7月在需采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7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需采血的患者50例,排除标准: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年龄小于16周岁;多次穿刺未成功患者;无法配合治疗及实施护理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6~60岁,平均(42.1±4.1)岁;已婚10例,未婚15例;急诊患者6例,非急诊患者19例;收医保患者20例,非医保患者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6~65岁,平均(43.7±5.1岁);急诊患者8例,非急诊患者17例;已婚12例,未婚13例;急诊患者8例,非急诊患者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疾病状态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操作护理与对症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采血前血管准备 护士在操作进行前,再次检查采血需要准备的物品,包括采血针、采血管、止血带、消毒棉签,观察患者采血部位,进行比较,选取适合患者的采血点,并予以向患者说明确认。
1.2.2采血时护理 采血时快速绑扎止血带,动作迅速,全身保持镇定,消除环境干扰,再次核对采血点,快速进针,尽量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当出现突况时,护士要保持冷静,快速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偏差,并给与患者鼓励。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采血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镇定,排除外界干扰,尽量保证一次性抽血成功。当出现各种突况时,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地应对,并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
1.2.3拔针护理 在采血完成后,护士迅速解开止血带,拔除针头后用拇指按压穿刺点,并指导患者准确按压,避免用力,避免揉搓,轻压3~10 min。若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服用药物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时,则指导患者延长按压时间[2],并观察至不出血为止。
1.2.4血液标本管理 在穿刺前,操作者使用消毒液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待消毒液完全干燥后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不要用力在血管周围进行拍打及揉搓,护理人员进行选择粗大血管进行穿刺采血。采血成功后,对血液样本进行柔和震荡,使血液样本分布均匀。准确收集样本,将同类血样本统一装入密闭容器内,专人送入化验室待检。
1.2.5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贯穿采血过程的始终,采血前全面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疾病病史,服药史,饮食情况等,每部操作前,提前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操作以及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1.3观察指标 完成操作后,嗜芳锹剂阶榛颊叩拇坛晒β剩1次穿刺成功且40 s内完成即穿刺成功[3],同时跟踪两组患者血液标本,其质量由化验室反馈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 19.0统计软件录入及分析数据,结果采用(n/x±s)表示结果,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25例,穿刺成功率为 100.00%;对照组穿刺成功23例,失败2例,穿刺成功率为 92.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液检验是临床主要的辅助检查措施,也是诊断、判断疾病进展以及预后的主要方法,也是疾病诊断以及健康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在血液常规检测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各自比率,以及血红蛋白计数、平均浓度等,成为其他检查项目的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根本依据。比如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其他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在检测血液样本都能够直接体现,因此血液样本的质量成为成功检测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以保障血液样本的质量。我们采用采血前血管准备、采血时护理、拔针护理、血液标本管理、以及心理疏导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 100.00%,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 92.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在治疗后的恢复过程中,患者多存在各种负面情绪反应,并且无法正确的遵医嘱完成治疗过程。这一情况的存在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基于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和遵医嘱行为的认识,我们于2011年3月开始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情绪个体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遵医行为和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将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肌酶谱结果明确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②收住院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共纳入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组者分为给予常规治疗以及护理的对照组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3-74岁、平均65.8±8.4岁,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1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心绞痛19例、心肌梗死1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心血管疾病恢复期的常规护理,包括口服药物的指导、门诊的定期随访、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监督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通过量表调查和一对一交流的方式了解患者在心血管疾病恢复期治疗中的心理状态,根据每个患者所存在心理状态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以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主动表达负面情绪;对于存在对疾病和治疗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的患者,组织其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并介绍治疗成功和失败的典型病例,使其重视遵医嘱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从医嘱治疗、不擅自停止治疗、不随意调整治疗和滥用药物、保证饮食合理、控制水分摄入、规律作息避免劳累、戒烟戒酒、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庭成员支持九个方面判断两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选择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目的、对象、方法等相关培训,而后对患者的遵医嘱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能够执行8项或以上者为遵医嘱行为良好,执行7项或以下者为遵医嘱行为不佳。
1.3.2两组患者的心理特征评估护理前和护理后1月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评估,得分越高、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强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用卡方检验分析。检验标准: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护理前,观察组患者遵医嘱行为良好6例、良好率20%,对照组患者中遵医嘱行为良好7例、良好率23.3%,两组患者遵医嘱行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遵医嘱行为良好27例、良好率90%,对照组患者中遵医嘱行为良好14例、良好率46.7%,观察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负面情绪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观察组患者在1年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2例、发生率6.67%;对照组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发生率23.3%。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心绞痛、心肌梗死较为常见,多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患者在治疗后的恢复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心焦虑、敏感多疑、恐惧悲观和孤独失落等负性心理情绪。这一方面不利于血液流变学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患者遵医嘱行为的展开,这均会增加心血管时间再次发生的风险。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遵医嘱行为良好率分别仅为20%和23.3%,且HAMA、HAMD、SAS、SDS评分均高于正常值。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且遵医嘱行为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