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目的意义
随着我乡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技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从服务的形式还是到服务的内容,不论从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还是到生产群众的操作技能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加快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素质,助推全乡特色农牧业健康发展,通过技术支撑,使广大农牧民从特色产业中增收增效。
任务目标
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是围绕全乡旱作农业、草畜产业、设施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四个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分层次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力争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通过开展培训工作,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户均有1名科技明白人,全乡力争培训农牧民2400人(次)(其中骨干培训达400人(次),普及培训2000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5%。通过培训,加快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促进全乡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培训对象
1、乡、村、组三级干部群众;
2、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经营户;
3、技术能手及农村回乡知识青年。
培训内容
(一)农业生产技术
1、全膜垄侧马铃薯栽培技术;
2、地膜蚕豆种植技术;
4、优质饲草种植技术;
5、旱作农业技术。
(二)养殖生产技术
1、养殖小区规划及标准化圈舍建造、后续管理技术;
2、畜种改良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规模养殖与育肥生产技术;
4、动物疫病防治与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
5、饲料配合及秸秆调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三)红提葡萄生产技术
1、日光温室生产管理及灾害预防技术;
2、日光温室春季防病及夏季管理等技术;
3、红提葡萄栽培技术及果品后期管理、采摘、保鲜储藏技术。
培训形式及时间安排
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以村组和现场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的形式进行。培训时间从3月份开始,至12月份结束,相关站所及村组要提前做好培训时间、内容和地点的衔接工作,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以切实发挥培训实效。
(一)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训。从年3月份开始至10月底,针对全乡农作物种植和牲畜生产技术,邀请县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和乡上抽调的农业技术、畜牧技术人员对全乡农作物种植和畜种生产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技术培训。
(二)特色农业专题培训。从年3月份开始至12月底,围绕全乡旱作农业、草畜产业、设施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四项重点工作,开展以全膜垄侧马铃薯、优质牧草种植、畜种改良、红提葡萄种植等方面的实用科技培训工作,邀请县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和乡上抽调的农业技术、畜牧技术人员进行特色农业专题培训。
(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村组培训:以村组为单位,根据优势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内容,就近利用村小学教室、村委会办公室,对农户进行全覆盖的农业技术系统化培训,突出设施农业适用技术的讲授。
现场示范培训:根据设施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和农户存在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进村入户、现场示范讲解、组织观摩学习,对重点农户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与指导。
技术能手宣讲培训:组织种植、养殖能手和致富能手,深入农业发展滞后村组进行巡回演讲,利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送科技下乡:邀请农业科技单位技术人员在重点村、组集中开展一次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展示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借助农业技术板面宣传、发放技术资料、进行咨询服务等方式,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群众氛围,得以介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现场解答农业技术新问题。
责任分工
这次农业科技集中培训工作由乡政府牵头,农技农经站、畜牧站等站所要从各自的工作职能出发,拿出具体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分专题组织安派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对广大农牧户的全面覆盖培训。乡农技农经站负责本乡培训任务的落实,主抓培训工作的衔接安排、培训对象的组织、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场地和基本条件的提供等组织、保障工作。
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农业科技培训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各村、组要高度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本村农业技术培训方案,指定专人负责进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落实工作责任,务求抓出成效。所有抽调的技术培训人员原则上不得请假,必须按时到位开展培训工作,并建立培训台帐,所建台帐要全面准确反映受训农牧户的受训内容、受训时间、受训要求。
(二)紧扣发展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需求,以设施农业建设和“当年建棚、当年定植、当年见效”亟需解决的配套技术为重点,有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做到主题明确、培训对路、实际实效的效果。
2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
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在组织经济活动时的力量投入和体制建设等重大问题,而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又是由他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的估计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在这些利好条件的促进之下,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耕种等得到了较大改善。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切实保证农机安全生产,不断培养出技术过硬的农机设备操作人员和合格的农机驾驶人员,做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农机技术培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农村地区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是推动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机技术培训,能够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同时由于农机技术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使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2.2农机技术培训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机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对农机设备的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首先,农机技术培训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机大户通过培训,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农忙季节耕作的时间变短,农机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降低,农机户在使用过程就不会因为农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而浪费时间,农业劳作的效率明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其次,农机技术培训能够实现农民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先进的农机操作技术和管理理念,降低了农机设备后期的维护费用,同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损耗,以较低的成本支出换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极大的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同时,先进的机械和操作技术降低了农作物收获过程中的损失率,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8-02
派遣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户,把科技人员引入农村一线,加强人才培养;把科技知识引入农村一线,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向周边辐射,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农村大地上的“产学研”三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实施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就是一种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经典模式[1]。研究生参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相对于本科生、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更具专业性,对所学专业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意义认识更清晰,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普及,加快了高校农业规模化发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自觉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研究生自身积极性不够高。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致使立足于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高校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这又导致了农业高校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自觉意识不强[2]。研究生在科研项目选题方面,多重视农业科技高端的点和纯理论方面研究,而对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推广的实用技术开发较为忽视,造成研究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同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真正深刻理解农民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因地制宜地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2.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脱节。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教育、科研以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有专门的推广体系,相互之间合作不甚深入,而农林院校、科研院所毕业的大量毕业生又不直接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导致了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严重脱节;农业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先进的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转化和推广;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同时也部分引发了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使得农业推广的难度大大增加。
3.农民积极性不高,难以取得农民的信任,培训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老龄化、低文化、妇女化”的现象突出,接收新技术、新知识能力较弱,往往是被动接受培训而不是主动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的组织难度[3];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视,各地方都组织了各种培训,但从事农民培训的机构有政府部门所属技术单位、职业院校、民间培训机构、企业(合作社)等,不仅实力相差悬殊,目的也不甚一致。致使农民在眼花缭乱的培训后更加丧失兴趣,对于培训人员的信任程度也随之降低。
研究生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对于大田生产的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准备的培训内容更加偏向理论,而农民对于理论类的知识并不感兴趣;且理论性的东西讲起来较为乏味,更难以吸引农民的目光。同时有些研究生对于农民培训困难程度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宣讲不够生动,对于农民具体的需求贴合不够紧密,故而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4.培训时间过短,后续指导跟不上。不论是高校参与的农民培训还是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都存在连续性不强、缺乏后续指导的问题。而各培训机构之间也没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往往造成重复培训、培训空缺、资源浪费等,但有些生产技术的关键点却存在培训空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提高。
二、解决研究生参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端正研究生农民培训的态度,建立激励制度。服务社会是农业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学校自身价值体现的有效途径。农业高校采取有利措施,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挥农业高校应有的作用[2]。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服务农业的思想教育,在校研究生应自觉端正对农民培训的态度,对农民实用技术进行培训不是导师下达的勉强完成的任务,而是研究生实践自己的农业生产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大好机会。
同时农业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以提高研究生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如参与农民培训的过程可由导师打分算到研究生的课程学分里,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研究生能自觉体会农民的需求,提高培训水平,确保培训质量。
2.提高农民参与实用技术培训的积极性。首先地方政府要制定出相关的激励措施,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经济上的补助,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培训学习的行列,造就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其次培训方式要贴近农民的需求,在时间、布局等方面要满足农民的意愿,保证农民的需求,切实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根据当前农民对科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培训内容,真正培训到农民的心里去。
3.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现在我国的农民培训主要是政府主导模式,涉及农民培训的部门就包括农业、教育、劳动、文化、共青团等,政府在农民培训的组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部门实施合作管理,资源浪费现象会大为减少。各级政府应先对农民培训进行整体规划,制定符合当地生产特色的培训章程,然后引领各高校、培训机构、企业对具体农业生产进行全程指导,兼顾产前、产中、产后,覆盖生产、养殖、销售等各方面,消除培训盲点,以保证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农民素质提高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6]。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任重而道远,政府各部门、各高校、研究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协调合作,积极探索,促使农民培训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白姣,陈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之地方高校作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9(32):1459~1460.
[2]沈振锋,胡紫玲,赵静.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5-217.
[3]田玉斌,刘文明.江苏省农民培训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2011,(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