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道德教育活动方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教育活动方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本次活动作为全县“扮靓徐福节、争创园林城”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之一,以“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我行动”为主题。

二、活动时间

2013年9月——11月。

三、活动内容

1、在家庭,开展“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活动

(1)提倡未成年人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2)引导未成年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3)鼓励未成年人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

(4)提倡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经典名著、积极建设学习型家庭。

2、在学校,开展“和谐校园,温馨教室”活动

(1)引导中小学生尊敬师长,微笑待人,做到知礼仪、重礼节。

(2)倡导同学之间结对互助,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

(3)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强化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4)积极开展建设“温馨教室”活动,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班级舆论氛围。

3、在社会,开展“志愿奉献,爱心传递”活动

(1)运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增强民族凝聚力。

(2)组织未成年人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帮助他们洗衣做饭、读书读报等,解决老人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3)为自己身边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爱心小天使”。

(4)积极投身四城同创活动,开展环境卫生义务劳动。

(5)参与“扮靓徐福节、争创园林城”活动,做“文明小使者”。

篇2

二、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

1.培训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指导教师

教师作为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实现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连接的重要媒介。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需要通过教师们的内化与创造性的工作,作用在儿童教育活动中,因此,教师的意识开发及能力培养是实施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首先在培训策略上设计了团体培训到个案指导的模式。通过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团体培训及建立“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对教师进行普及性的意识开发、能力培养及针对性的个案跟进指导。每年共有60多名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儿童中心或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参与培训,他们主要是校外机构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教师(通常他们开展的活动并不以生态环境类为常设主题),其中约30名教师进入“种子教师计划”,接受个体指导及对其活动的个案督导、评估。团体培训中,以参与式培训及体验式教学为主,在对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素质及其教育能力进行基本调查后,即设计和安排生态道德基本理论及教育活动指导的相关系列课程。参与式的培训方式强调以教师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最大程度地唤起和连接他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架构出通向更高知识与能力需求的道路;体验式教学重视学习中教师的思行合一,以案例分析及实地的情景教学演练开展,指导和协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学习和总结。种子教师培养中,以其指导的教育活动为主线,进行了从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活动评估等较为系统和针对性的指导。这个过程中激励教师形成学习型小组,将要组织的生态教育活动做成教育中的行动研究,指导他们将教育活动中的难点、疑点问题作为主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与质量,长久以往会使教师们成为教育活动主动的反思者和促进者,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对种子教师的调查和访谈中,教师们纷纷谈到了“生态项目”带来的“洗礼”,主要体现在生态意识提升以及教育能力提高上。教师的能力成长,保证了教育活动始终有新鲜的血液。

2.设计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活动

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活动设计,在“儿童为本”的主旨下从教育指导策略、教育方式及教育目标上统筹考量。首先提倡“儿童参与”的教育指导策略。“儿童参与”一词来源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利之一,即“儿童自由自愿地投入表达观点、进行决策或实施行动以实现自身或其他儿童的利益并确保其权利的实现和保护”。在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将“儿童参与”进行了教育化的应用———少儿有权以“主人”的身份始终参与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行动及后果管理,保证了教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及教育过程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能获得更多更自主的表现和发展,避免过多的教师“特权”阻碍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经典的“儿童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指从活动主题的产生、活动的组织安排、活动的过程、活动成果的表达及应用,都要听取和最大程度地采纳儿童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身心、年龄特点,最大程度地给予他们自主学习、探讨和创造的机会,教师成为协助者、陪伴者和指导者。其次,教育方式上强调从老师传递示范式转为学生体验探究式。传统的小学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道德教育脱离儿童生活、灌输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等。这说明被灌输与被教导的“道德”是不为少年儿童喜欢的,有效性也不高。儿童身心及道德发展的规律也揭示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过程。因此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要重视少儿在其中获得真知与真感,活动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儿童亲身的体验与发现、学习与探索、思考与感悟上,教育方法上更多地使用启发、探究、讨论、表演等手段,使得儿童能够有认知与情感交互、思想与行动相行,统合自身知、情、意、行的整体过程。再就是教育目标上从单一封闭型(学习知识或练习能力)转为系统开放型(知、情、意、行的统一)。不强调要传递给儿童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学会多少技能,而是关注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亲身体验、学习融合及转化应用,关注是否能做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的多元性、相互联系性和后期启发性,这样的教育活动其成效的显现可能“慢”一些、耗时“长”一些,但更深刻更持久。

篇3

二、对德育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性

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评价是一种在可行性、过程、效果和客观性上有所要求的行为,这种评价具有实践上的指导价值。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德育评价模式,才能发挥它的指导功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所以,建立德育指标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初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初中的德育指标体系包括了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以及科学的评价目标体系,其中,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才能肯定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全面评价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学校要具体化各项评价内容,通过将德育目标层层分解,写出每一层次的评价要点。在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的变化特点,以及初中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之后,才能把德育评价写得更加生活化和简单化,具有可操作性。在建立了德育指标之后,就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了三种:平时分、考试分和自我评价。

1.平时分是整个学期的考核,将纪律和制度的评价目标制定成为细化项目的记录表格,比如迟到、早退、旷课、使用违规电器等等。到学期末时,根据表格项目逐项比对,违规的就按规定扣分,最后得出这个学生的平时分。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用事实说话,客观而真实。

2.考试分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项评价是基于一些知识性强的德育目标的,比如识别国旗、国徽和国歌等等。这种评价方式最原始也最精确,同样也是非常公平的一种评价方法。

3.自我评价是评价方法,但很难使用道德教育目标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思想、反思意识、位置、角度、人格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种评价可以采取程度式量化,比如“完全同意”就是5分,“完全不同意”是1分,这样每项的计分总和就可以作为评价结果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