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英语教学五步法

小学英语教学五步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英语教学五步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英语教学五步法

篇1

由于在编排体系中贯彻了结构主义的语言教学理论,因此现行初中英语课本在第一册就明确提出了“外语是一种工具课”,而掌握工具的重要途径则是练。操练是“五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对一个语言项目的操练过程中教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学生就能够从不同角度接受语言技能操练。运用“简笔画”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热烈的发言中不知不觉地操练所学的语言项目。运用“唱歌”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的固有频率引起共振,从而促进记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科学地安排了兴趣很浓的英语歌曲,其目的恐怕也就在于此。运用“表演”的方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增强运用所学词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运用“玩”使学生可以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乏味的学为有趣的学。如“接龙游戏”、“张冠李戴”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二、运用“五步教学法”进行外语教学,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五步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就是复习。复习的内容多是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语法、词汇等学过的语言材料。方式多是采用提问,通过复习无疑会使学生要勤动口、动脑、动手等,使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五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操练,教师会经常地在那些由教师安排或自然形成的操练小组、小队中指导学生进行操练活动,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大多数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积极参与课上的各种活动。“五步教学法”的第二环节是介绍新材料,而介绍新材料又常常运用“实物联系、图片提示、动作演示”等方式进行。课堂上若能积极、主动地在教学的指导下学习新的语言材料,学生就必须在课外进行充分的预习和自习,才能使学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地利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篇2

在新授课之前,学生先“备学”,在作业本上,根据自己的基础,写出这一课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单词、语法、写作等,完成第一份作业。要完成这份作业,学生必须认真读课文,查字典,翻腾自己的记忆库,整理知识,梳理筛选出自己的疑难点。

第二步:课堂第一课时,学习小组内“互学”,完成第二份作业

我校自2006年就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在个别班试行,效果明显,后经几年的不断外出观摩学习,不断扩大试行班数,践行修正,2012年在全校全面推广,如今,小组合作已经被广大老师熟练而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小组“互学”时,前30分钟组员自由交换“备学”作业,针对“备学”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互比互补,互帮互学,依靠团队力量解决一切可以解决的知识点,并把学习成果写在作业本上。后10分钟,小组长负责将本组学习中的疑难点和困惑处写在A4纸上,先交给老师审阅,然后粘贴于教室墙上公示求助。

第三步:教师备课

有三方面内容:(1)教师要详细批阅学生的第一、二份作业,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摸清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不同学生的不同优缺点。然后将学生的作业和教材教学有效整合,从而调整、确定教学的内容和侧重点,以及要突破的难点。(2)对下节课课堂生成问题进行预设,并写出解决备案。(3)命制一份时间为30分钟的检测小卷,内容要立足文本内容,贴近学生所学,以利于让学生尝到自主互助学习的甜头。

第四步:即第二课时,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互学”

前20分钟利用抽签方式,由小组成员展示上节课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质疑、补充、矫正,教师点拨(忌抢学生的话,干扰学生表达)。后20分钟,针对疑难困惑知识点,小组间互助解答,教师适时补充。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即便小组间互助,对知识的解答也浮于表面,这时教师唱主角的时候到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解答,详细指导点拨,延展知识的宽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五步:第三课时,小卷自查检测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013-02

Raising innovation and study ability of students in Biochemistry

LI Yanhua, YU Jiezhong, MA Cungen

Institute of Brain Science,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03700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rame-based approach in teaching Biochemistry. Methods: Analyzed the effect of frame-based approach in teaching Biochemistry, according to comparing the students' achievements of frame-based approach and cramming method of teaching. Results: Before the study,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had no difference (P>0.1);After studying, the scores had signif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Biochemistry; Frame-based approach; Teaching effect; Cramming method of teaching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繁杂,理论生涩难懂,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解和记忆,被普遍认为是一门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辅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框架式”教学法是系统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它强调知识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脉络,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框架式”教学法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并尝试应用到生物化学教学中。在此,本文初步探讨了“框架式”教学方法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随机抽取山西大同大学大学本科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77名学生。本研究的目的是:①确定学生在进行生物化学教学之前的生物学基础情况。②在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后,期末考试成绩的差异。③根据教学效果分析“框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2]。

1.2 实验处理

实验班(n=39)采用“框架式”教学方法;控制班(n=38)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学期前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问卷考查,学期后对获取知识进行考试分析[3],并对相应的考查或考试成绩进行SPSS统计学分析。

1.3 “框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1.3.1 学生知识基础分析“框架”,是闵斯基研究人工智能时所提出的概念,是一种记忆架构,所以框架是指某一资料系统的结构。“框架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教”是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过程,学生的“学”则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积极地发掘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不断发现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积极地帮助学生搭建合适的框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实现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的替换与提升。

1.3.2 对教学内容划分模块在传统的教学中,绪论教学普遍不受重视。而事实上,绪论对于后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首先要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此,我们在绪论教学时引入了“框架式”教学理念。“框架式”绪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领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和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其研究内容复杂,根据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可以将其分为四个模块: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以及专题篇[4]。这四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联系。

1.3.3 具体章节搭建框架围绕教学大纲与专业特点,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为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针对本章节的主题,确定教学目的,并以此为指导,按照从总到分的原则,搭建3级框架:章框架、节框架、教学要点框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4]。

1.3.4 学生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框架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搭建成模式固定的框架之后,积极地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充实自身的框架[2,5],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 结果

2.1 通过前测反映学生基础知识情况

在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前测比较,调查问卷的成绩统计结果(图1)显示,控制班的平均分为(80.0±5.5)分,实验班的平均分为(80.0±6.6)分,两个班之间的基础知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test,P>0.1)。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具有同等水平的基础知识。

2.2 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后测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差异

从前测结果看到实验班与控制班在进行生物化学的学习之前,具有的生物学基础相似。期末考试成绩,各组分数均呈正态分布,考试的可信度较高,分数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图2)显示,实验班平均分为(83.0±5.7)分,控制班平均分为(73.0±6.8)分,两个班之间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test,P

3 讨论

本研究,以不同教学策略的实施为自变量,实验班运用“框架式”教学策略,控制班选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清晰地表明:基础知识相似的两个班,经不同的处理,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说明以系统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设计的“框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可行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比,“框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赋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去构建新知识,提高了学生分辩、比较、归类、观察关系、建立关系和应用关系等思维能力。同时,由于“框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省去了大量细节性知识点的讲授,节省了课时[6]。

4 建议

为了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首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状态,深入探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教师可以从整体把握,与学生共同搭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并对一些重要的框架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接下来是由学生独立探索或协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框架的充实,这一步骤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和创新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和时间,提供较多的启发与指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如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完善自已的知识体系。最后一项是建立合适的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体系,这可能是所有生物化学教师都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严红艳,刘恩山.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生物教学的初步研究[J].学科教育,2002,(10):41-44.

[2]张春晶,高涵,冯丽,等.“框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9):1437-1439.

[3]徐杰英,刘恩山.运用问题解决策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初探[J].教育学报,2005,1(1):32-35.

[4]肖永红.框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8):1082-1084.

[5]朱晓波,志伟,郝敏.框架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27(2):67-6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