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综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一般资料
研究观察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收的206例儿科门诊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中,男患儿58例,女45例;年龄从1岁至13岁,平均(7.29±2.51)岁;观察组中,男患儿54例,女49例;年龄从1岁至13岁,平均(7.96±1.42)岁;两组在基本的年龄、性别与病情等信息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健康教育需要针对患儿与家属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通过专业知识的引导来促使患方配合输液工作的开展。要通过解释说明来达到患儿逐步熟悉治疗环境,减少焦躁情绪的效果,避免其过于紧张导致的心理压力与躁动[1]。要让家属保持平稳的情绪,让其意识到家属的安抚对患儿平稳情绪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要家属提升治疗配合度,由此保证工作开展的顺畅性。教育指导要通俗易懂,同时要配合一定情绪安抚的意识,让家属快速理解护理工作配合要领,迅速做好配合角色中。可以指示家属观看墙面宣传内容,快递理解注射注意事项与流程。要指导家属掌握基本的儿童保健知识,做好基本的疾病说明指导,防控病情进一步恶化或者复发,嘱咐其做定期复诊[2]。
1.2.2心理护理要充分的意识到心理护理对患儿与家属的重要性,提升其治疗配合度来有效的减少护理工作差错与纠纷。可以让患儿观看手机动画视频,或者播放趣味音乐[3]。在穿此前需要充分表扬患儿,穿刺后要进行进一步的口头鼓励与表扬。甚至可以通过聊天、讲故事的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提升其疼痛耐受度,减少其过度的关注注射导致的工作干扰,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快速的完成穿刺。输液中,需要做好巡视强化,避免异常变化。优化环境管理要做好输液室温度湿度管控,温度在24℃左右,湿度在50%至60%。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保持空气新鲜[4]。或者通过设备做好空气更换管控。要保持柔和充分的采光,提升视觉舒适度,避免过于昏暗导致的患儿心理惧怕感。同时注重整个环境的温馨设置,避免严肃环境构成的患儿情绪紧张。可以适宜的张贴卡通图片等细节设置,色彩也可以保持温和的粉色。保持输液室环境管理,避免人员过于嘈杂,保持有序秩序安排,及时做好人员疏散。
1.3评估观察
分析各组护理操作后患儿配合率、护患纠纷率、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主要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护理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的总和。
1.4统计学分析
收集护理数据,采用SPSS23.0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患儿配合率、护患纠纷率情况
见表1,在患儿配合率、护患纠纷率上,观察组为76.70%和3.88%,对照组为55.34%和18.4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
1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唐珊珊[1](2012)对国际上的儿科护理新理念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特别指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非语言的沟通对于小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借鉴商贸管理中的服务流程管理,使得护理人员在于小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加强非语言沟通的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小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操作过程的事故率明显降低。
潘学彬[2](2011)也就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做了临床报告分析,通过1132例患者的分组研究,可以看到采用了加强非语言性沟通的一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
2 风险量化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医疗过程往往需要介入患者的身体,而大部分的医学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患者的致残或者致死。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不少小患者的心理素质不强,配合性不好,可能造成因为小患者个人原因造成的针头移位脱落、呼吸管受阻、引流管拔出等事故。所以,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我们需要对护理工作的整体风险和步骤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操作要尽量避免进行,对于可以降低风险的操作配合应该强制执行。
蔡晓燕[3](2011)对于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要素分析。奚丽蓉[4](2011)对于儿科护理行为的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干预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儿科护理的多维模型,以从量化管理方面对儿科护理风险进行约束和控制。吴利平[5](2011)同样研究了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但是其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学的角度,其研究成果可以与医院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方式充分结合。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因为小患者的哭闹给护理人员带来的思想压力较大,小患者的不配合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以及部分家属的不理解、抱怨甚至与护理人员的冲突,都使得儿科护理工作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属于较大难度的工作。
刘彩琴[6](2014)研究了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实践,分析了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工作集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护理成果变化,最终结论得出心理素质的训练是提升儿科护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陈艳姣(2008)通过分析86例儿科护理纠纷事件,得出了51.2%的儿科护理纠纷事故的主要原因来自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4 环境细节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对儿科病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使得儿科病房更加贴近儿童心理的预期环境,使得小患者可以更加乐意的在儿科病房中接受治疗,使得治疗过程的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但是,儿科护理单元的设计远不仅仅是贴墙纸贴画和变换墙面和家具颜色那么简单,不完善的儿科护理单元设计甚至会加深小患者的条件反射,使得小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刘红霞[7](2012)从建筑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儿科护理单元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一整套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具体要求。郭志芬[8](2011)提出了在儿科护理单元管理中医院方的精细化管理要素,以及通过临床护理试验的方式,分析了试验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实际效果比例,试验病房的患者满意度超过普通病房13.7%(P
5 情景联想及反思在儿科护士培训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对儿科护士进行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因为在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之前,儿科护士已经具有了护理资质,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术和业务知识,所以,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邹华[9](2012)设计了联合培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课程,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报告的形式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具体效果。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投诉率明显降低,比没有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投诉率低21.3%。马洁[10](2011)对儿科护理教学工作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于儿科护理教学的课程升级,使得儿科护理学员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单位适应儿科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各个环节的单方面提升对于儿科护理的实际效果提升作用都是存在的,而通过综合化的儿科护理业务提升,就会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唐珊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2(08):15-17.
[2]潘学彬.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01-203.
[3]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1):55-57 .
[4]奚丽蓉.对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151-152.
[5]吴利平.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6):230.
[6]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2):28.
[7]刘红霞.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2012.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1]。由于其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适用于各类管理,被国内外各行业应用。这一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在我国广大护理工作者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和健康护理等诸多方面。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将PDCA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最先提出的。PDCA循环包括4个阶段和8个步骤[2]。4个阶段包括策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ion,A)。8个步骤是①分析和评价现状;②确定目标;③寻找改进办法;④评价改进办法;⑤实施改进办法;⑥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⑦实施改进;⑧对结果进行审阅[2]。
2PDCA理论的特点
2.1PDCA循环过程是周而复始的过程,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一部分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
2.2大环带小环类似行星轮系,一个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有机逻辑组合体。
2.3PDCA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3PDCA在护理教学的应用
3.1PDCA理论在社区护理学的应用李峰[4]等通过对《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的应用中分析得出,PDCA理论在五个方面有较好的特点:①突出教学目标,运用PDCA循环于课程教学,从计划、实施、检查到处理每一阶段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②优化课堂教学;③强化参与意识;④规范教学管理;⑤提高教学质量[3]。教师运用PDCA理论对教学方法、内容及学生情况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及时总结、调整和修改每一个教学循环多有好处,并能提高教学质量。
3.2PDCA理论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戴红双[5]等通过比较PDCA循环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差别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总成绩明显升高,对教学情况满意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PDCA理论在外科护理学的应用肖新丽[6]将PDCA理论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当中,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平均成绩提高8分,护生满意度由82%提高到93%。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6]。护生实习阶段的临床适应期由原来的8周缩短为4周[6]。
3.4PDCA理论在儿科护理学的应用曾华[7]在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中应用PDCA循环对教学进行管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DCA循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以及有利于儿科护理专业能力的形成。本研究发现通过PDCA循环来进行儿科护理实践教学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儿科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和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宿春礼,Fred H.全球顶级企业运用的9种生产与运作管理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231-232.
[3]田武,李亨.实战2000版ISO 9001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
[4]李峰,李明,王承芳,等.PDCA循环在《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