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护理科研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迅猛增长之势。WHO糖尿病全球负担研究(WHO 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 Study)表明,至20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由2000年的2080万增至4230万,位居世界第2位[2]。新疆糖尿病患病率远高于全国水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3]。国际著名教育家Assal教授提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糖尿病的教育,如何更好地推广及实行糖尿病护理管理是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4]。
健康教育是医院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富有成效的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5]。糖尿病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护士如能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其教育技巧,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尽早认识和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进行正确的自我管理,这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7]。新疆地区糖尿病教育起步晚,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相对落后,缺乏专职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而现阶段临床实际工作中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临床一线各科室护士来完成的,因而应加强非内分泌科临床护士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学习,提升临床护士的糖尿病护理能力,从而保障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及安全。按《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中提出的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的规划[8],为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本院2011年4月在省内率先成立了“糖尿病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专科知识的培训。本研究采用“多样化集中授课与一对一专人责任临床带教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可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提升了非内分泌科临床护士糖尿病护理能力,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本院33个科室的临床护理人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利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护理人员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知晓状况与培训需求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培训目标、内容与具体方案。2013年3月-2014年3月分两期培训本院非内分泌科临床护理人员136名,并将培训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名,对照组放在第一期进行培训(传统集中授课和随班临床带教),试验组放在第二期培训(多样化集中授课和统一专科操作培训后进行一对一专人责任带教)。两组研究对象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成立培训管理小组 (1)建立专科护士培训三级管理体系,学员须接受护理部组织管理、培训基地管理及带教小组成员管理,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管理制度。(2)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成立“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领导小组”,内分泌护士长任组长,负责组织培训基地的全面的管理工作。小组下设理论管理小组和操作管理小组,各小组组长负责督促培训计划的落实,保证培训内容按期完成。(3)实行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责任人负责制,着重负责对专科护士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督促培训工作按计划落实到位,确保培训质量。(4)培训学员的招收及资格审核由管理小组统一管理,培训质量由负责人管理。
1.2.2 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法 培训管理小组根据糖尿病专科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法。参考《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糖尿病管理及教育学组出版的《糖尿病护理与教育指南》,改编为符合非内分泌科临床护理人员糖尿病培训需求的教材。教学时间分配:理论培训时间(40学时);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培训时间(48学时)。考核方法:成立考核小组,成员由护理部、项目负责人、内分泌护士长及护士骨干组成。
1.2.3 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对照组完全采用传统集中授课,即培训形式为多媒体教学,授课老师根据培训计划,系统性、整体性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临床经验、教育经验,来开展课堂教学;试验组采用多样化集中授课,即培训形式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演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多种形式培训。两种方法的培训时间一致:集中在10个工作日的下午15:30~19:30,共40学时;培训前后学员均进行统一理论考核。(2)临床实践:对照组临床实践采用随班带教方式,即不固定带教老师而是跟班跟老师,理论结束后不集中统一专科操作培训而直接进入临床实践,由跟班的老师培训。试验组采用一对一专人责任带教与统一专科操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统一培训:安排集中操作培训,统一各项操作程序,纠正护士以前在临床中的操作错误。一对一临床实践带教:操作培训由从事糖尿病专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人员担任。操作采用一对一培训方法,阶段操作固定培训老师,负责按期完成该阶段全部操作项目的培训,学员由浅到深轮转接受各阶段操作培训。试验组学员临床实践前先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摸底考试,对存在的问题,指导老师集中统一专科操作培训,培训后再进入临床实践。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培训时间:6 d,共计48学时。临床实践为内分泌病房大、小夜班各1 d、白班2 d、糖尿病门诊1 d、临床实践考核1 d(包括专科操作考核及一对一糖尿病患者教育)。
1.3 评价方法 学员每项操作考核合格成绩定为≥80分,本研究选用血糖仪使用操作考核合格成绩≥80分进行评价。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根据学员平时综合表现计分,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科室实际并征求各位带教老师意见后,设计了临床实践综合评定考核表,包括实践态度、组织纪律、专科操作能力、工作能力、教育能力5个部分,满分为100分,占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的70%。个体教育:完成一对一糖尿病患者教育1例,满分为100分,占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的3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Epidata 3.0统计学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培训后,试验组血糖仪使用的考核成绩及综合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公布了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约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另有糖尿病前期患者约1.48亿[9]。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存在严重不足[10]。造成这种局面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之外,还和医务人员是否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医务人员本身的糖尿病知识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高低有很大关系。未经过系统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糖尿病教育则导致教育效果下降[11]。糖尿病专科护士作为糖尿病防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极其重要,糖尿病管理小组以糖尿病专科护士为核心,通过对非内分泌科的糖尿病小组成员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糖尿病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水平和糖尿病健康教育能力,并带动对所在科室其他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以达到对各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教育和管理,提高其对糖尿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其糖尿病综合控制水平。
本研究糖尿病专科培训中理论采用多样化集中授课,即培训形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演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多种形式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既保证了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培养了学员从临床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护士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甚至产生依赖心理,造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及对专业兴趣的下降等[12]。
便携式血糖仪给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许多便捷,可以随时监测自己血糖水平的变化,是当今医疗实践方式发生新变化的典型代表,血糖检测值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因为血糖测定值的高低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标[13]。所以,要求护士不仅要了解血糖测定的重要性,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血糖结果,还要掌握规范的血糖仪使用操作流程。在临床技术操作中,非内分泌护士缺乏规范的血糖仪使用操作流程,对于血糖仪的清洁、校检工作均不够重视,对血糖仪的参数等相关事项不够了解,血糖试纸开启后,没有及时将使用期限标注好,再加上采集血样时,护士的采集方法不规范,均会导致发生血糖偏差,从而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一对一专人责任带教与统一专科操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统一培训:安排集中操作培训,统一各项操作程序,纠正护士以前在临床中的血糖仪操作错误。一对一临床实践带教:操作培训由从事糖尿病专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人员担任。操作采用一对一培训方法,阶段操作固定培训老师,负责按期完成该阶段全部操作项目的培训,学员由浅到深轮转接受各阶段操作培训。试验组学员临床实践前先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摸底考试,对存在的问题,指导老师集中统一血糖仪使用操作培训,培训后再进入临床实践。本研究两组护士培训后血糖仪使用的考核成绩,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非内分泌护士缺乏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教育能力,在进行健康教育和糖尿病护理的时候,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本研究采用一对一专人责任带教与统一专科操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学员进行糖尿病专科培训,注重培养专科护士的健康教育、临床专科操作能力、工作能力,重视对患者的个体教育。本项目在临床实践阶段,为学员提供了多种糖尿病教育模式和护理门诊的实践,采取1:1的带教比例,即1名老师带教l名学员,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帮助学员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接轨,要求学员完成完成一对一糖尿病患者教育1例,有利于学员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语言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提高糖尿病护理评估及临床健康教育能力,本研究两组护士培训后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糖尿病专科护士是糖尿病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糖尿病教育、管理和护理方面的科研设计者和承担者[14]。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传授、社会关怀、心理支持等,较好地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15]。
因此,提高非内分泌科医护人员糖尿病专科理论、操作技能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其糖尿病健康教育能力,才能满足当前各科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的需要。采取多样化集中授课与一对一专人责任临床带教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可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提升了临床非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护理能力,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为今后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依据,值得在护理人员专科培训方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燕萍.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0,31(31):5625-5626.
[2] Wild S,Sicree R,Roglic G,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J].Diabetes Care,2004,27(2):1047-1053.
[3]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6):384-389.
[4]姚海欣,周雷,卢雪琴.PBL教育模式在分阶段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42-2143.
[5]傅晓炜,张美英.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成效分析[J].护理学报,2010,9A(17):29-31.
[6]陈风华,韩蔚,徐翠红.健康教育对促进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及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49-650.
[7]高小华,卢羽洁,沈晓洁.PBL与LBL结合教学法在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24(18):2879-2881.
[8]王素婷,张秀英,郭永勃.有限人力资源配置下实施健康教育的做法及体会[J].医药杂志,2011,23(3):98.
[9] Yang W, 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10]梁玉民.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56-1557.
[11]叶会玲,孙秋华.国内糖尿病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321-323.
[12]熊良圣,熊杰平,郭玉华,等.PBL与LBL结合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84-1086.
[13]杨冬梅,杨洪芬,张正君,等.院内便携式血糖仪2010-2011年质量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47-149.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17―02
近年来,我科护士呈现低护龄化,低年资护士比例占全科护士的50%左右,她们存在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缺乏的现象,有很大的护理隐患,而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大量问题。在此基础上我科于2011 年7月至2012年7 月, 重点推进各项针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急救模拟演练,通过1 年多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及师资
培训对象为我科低年资护士12名,均为女性,年龄平均24岁,工作年限3个月至3年。学历结构:中专2名,专科2名,大学本科8名,职称均为护士。培训师资:选择科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熟练抢救技术及较好授课能力的护理骨干组成急救技能管理小组。急救技能管理小组7人,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总带教及5名专业护理组长为成员, 负责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科室常本见急、危、重症抢救病人特点预设5个模拟病例, 制定抢救预案、质量评价标准 , 并承担具体的培训考核工作。
1.2 理论、操作培训
1.2.1 理论水平培训
理论培训 : 每周二次集中培训, ,每周至少2 次早会提问,遇到相应问题随机提问,每月考核一次。包括2010版心肺脑复苏新进展、抢救药物的剂量作用及注意事项、各项护理核心制度,以及急诊科各类应急抢救预案。
1.2.2 技能培训
每周2次,专人示范,分组训练。包括静脉留置针输液、吸氧、留置导尿、血标本的采集、气道开放、吸痰、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的配合以及抢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管理及常见故障排除等。每月进行2~3 项护理技能的培训考核,再按护理部要求对常见的操作技能进行集中培训考核1 次。
1.3 急救模拟演练
1.3.1编写急救模拟案例 收集如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心跳呼吸骤停、上消化道出血、颅内高压等典型病例进行教案编写。每个案例设计成若干个护理情景,内容涉及预检分诊、急诊抢救、基础护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人文关怀等方面,力争体现真实性、教学性。
1.3.2 演练分工 由护士长扮演主考官一职, 1~2 名高年资护士担任考官,每次演练由4 名低年资护士参加,分别设ABCD 位,各位分工职责明确,其中A 位护士在患者头端,负责气道管理,全面做好病情观察,组织协调工作,并进行记录;B 位护士在患者右侧,负责心电监护及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C 位护士在患者左侧,负责静脉通路的开放与口头药物医嘱的执行等工作;D 位护士在患者脚端,负责各种药品、物品的供应,对外联络等事项。ABCD 位在每次演练时予以更换。
1.4 培训效果评价
统计2011至2012年低年资护士在模拟演练培训前后急救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急能力的得分。其中应急能力分别从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动作迅速、程度准确、无重复动作、应急流程执行到位、突发事件处理合理、规范抢救记录、良好的沟通能力、体现人文关怀等10 个方面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低年资护士成绩比较(理论、技能、综合能力)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 用t 检
验, 计数资料用V2 检验, P < 0. 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1 低年资护士急救模拟演练前后考核情况比较
低年资护士通过急救模拟演练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急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2.1.2 为进一步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价培训效果, 急救模拟演练结束后,对低年资护士发放科室自制的自我评价调查表12份,12名低年资护士认为有培训的需求,均认为通过演练提高了自己的应急能力,增强了急诊抢救的实践技能。
3 讨论
3.1.1 应急演练有利于激励低年资护士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急救技术的提高传统的急救培训方式局限于单一的理论讲座或单项急救技能训练, 考核方法单一化、教条化, 理论与临床实际操作脱节[1 ] , 不利于急救意识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培养。模拟演练通
过模拟临床各科室常见病例的不同状态, 设置各种不同的疾病情景, 有针对性地模拟患者突然病情变化, 使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得以再现, 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 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 设定一些必要的差错环节, 锻炼护士的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急救模拟演练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2 ] ,本结果表明,参加急救模拟演练后,低年资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熟练程度及应急综合能力考核评分有明显提高。
3.1.2 应急演练有利于低年资护士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和晚熟性的特点,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积累和提高[3 ] 。急救模拟演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模拟病人的复杂病情变化有利于护士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要求低年资护士将片断知识融汇贯通起来,运用理论知识综合评估病情变化,其即刻判断处置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急救模拟演练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抓急救关键环节,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危重症的预见性和病情判断能力。
3.1.3 应急演练有利于低年资护士的团队意识和应急配合能力的提高
急救工作是一个需要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甚至后勤科室的配合和协作,不仅需要做好单项的操作,而且要求做好每项操作的衔接和各位护理人员定位配合紧密配合的工作, 每一次抢救成功都是这个急救团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结果。在争分夺秒的抢救中, 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通过急救模拟演练,使急诊抢救做到程序化, 减少了抢救时危重患者手忙脚乱的场景,同时提高了抢救的效率,也有利于低年资护士团队意识培养、相互间的协作配合。
3.1.4培养了护士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急救过程中, 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急救操作技能, 还要有良好人际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4]。当患者出现危急时, 家属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冲动甚至产生临床纠纷, 为了更贴近临床实践, 本次模拟演练特意增加了患者家属角色, 设置障碍, 要求护士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注意家属的心理及情感变化, 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在抢救的同时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 并且注意表达方式和语气, 必要时给予安慰和鼓励, 从而得到家属的信任和理解, 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培训后有护士说:“以前在抢救病人时我不敢跟家属讲话, 我不知道该讲些什么? 现在我懂得如何去与家属沟通”。
参考文献:
[1] 李敏,杨芳.重视开展应急模拟演练提高护士综合素质[J].护理杂志,2009,26(11B):68269.
Analysis on investigation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YU Cui-xiang, LIANG Yun-xia,YANG Zhao-xia,et al.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519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nd raise the nursing research level for nurses. MethodsCarry out a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nurses in the hospital. Carry out a statistic calculation for the survey result. Results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re in following sequence: ho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course, guidance and help from specialists, cooperation with doctors, obtaining support of leaders, promoting nurses'professional education level and attending academic exchange. 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raising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for nurses through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Key words】Nurs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ffective method
护理科学研究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护理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护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护理科研水平总体较低,影响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护士科研态度与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探讨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本院护理人员共115人,其中中专48人(41.7%),大专57人(49.6%),本科10人(8.7%);护士39人(27.8%),护师46人(52.2%),主管护师28人(24.3%),副主任护师2人(1.74%);年龄: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分为:①一般资料;②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等;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现场回收,发放问卷119份,回收问卷117份,回收率98.31%,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1%。
1.2.2统计学方法回收调查表审核后数据分类输入计算机,运用Excel统计软件分别采用χ2检验和f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见表1。
本组资料显示愿意做科研的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81.74%,而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分别为7.83% 、10.43%。
2.2护士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有效途径的认识见表2、表3。
本组资料显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的有效性低于年龄在35岁以下及护师职称以下的护士(P0.05)。
3讨论
3.1举办科研培训班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开展护理科研,提高科研水平,举办科研培训班和护理学术交流会是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本调查研究中护理人员认为:提高护士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举办科研培训班。分析原因:举办科研培训班包括护理科研选题、标书的撰写、资料的收集、资料的统计以及上机检索科研信息资料等,培训的内容往往比较系统、针对性强;而举办学术交流会能学习到她人护理科研的成果,但对开展科研的具体思路和过程并不清楚,护理人员感到对开展护理科研的帮助不大。因此,要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科研水平,举办护理科研培训班,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和技能培训应作为首要的措施。
3.2争取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护理科研活动中,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往往并没有被护理人员充分重视,本调查结果则显示:专家的指导和医护人员合作搞科研在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分别位于第2位和第3位。分析原因:专家的指导帮助和医护合作搞科研,使护理人员能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可以直接跟着专家或医生一起做,对护士开展科研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因此,可聘请医疗科研专家担任护理科研指导或顾问,对护理科研的选题、设计等进行指导和把关;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搞科研,既能密切医护关系,增强医护团结,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开展临床护理科研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
3.3提高护士科研素质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基础本调查研究显示:护士对开展护理科研态度积极,愿意做科研者占被调查人数的81.74%,显著高于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护士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开展护理科研的愿望和有积极的科研态度,但护理科研总体水平较低。因为积极的科研态度虽然对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仅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正确和有效的途径,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才能有效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水平,并且通过多个途径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和科研资金的投入等,真正改变护理科研落后的现状。
3.4根据护士职称资历不同选择最佳培训方式 根据本调查研究的结果,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在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即年龄≥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低于低年资的护士。低年资护士往往还没有定专科,专业和科研方向还不明确,希望广泛了解护理学术进展和科研信息,而高年资护士往往专业和科研方向明确,希望能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进行护理科研培训时要注意根据护士年资不同选择更适宜的培训方式,鼓励年轻护士提高学历层次,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交流会;而高年资的护士则更多提供和鼓励采用其他途径如医护合作项目、专家指导帮助等从而有效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靠创新意识,就是能想别人想不到的事,以丰富的想象力、独创力,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多,接触患者时间长,应用各种仪器的机会多,护理专业的多数领域尚未开发,因此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开展护理研究。而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提高科研素质,掌握和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加快护理队伍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护士为什么不愿意做科研.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