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45―01

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宝藏,传统文化可以让中学生保持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化价值日趋多元化,这也对中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选择和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建立精神归属感尤为重要,能使中学生从“小我”中走出来,把自我融合到国家的发展命运中,让他们乐观、自信,不易产生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1. 用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心理归属感是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注点。只有正确对待历史和过去,对待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才能时刻保持一种生命和精神的延续感。做好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升其心理归属感。把心理归属方面的教育放在一个时间的维度中去思考,从延续性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着手,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和现代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在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文化精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水平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 用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学生的文化认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认为,一个个体缺少个人认同,不能很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会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更好地社会化。同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缺少文化认同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带来危害,不利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形成社会同一性。对中学生来说,建立文化认同就在现代更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象征性元素,如龙、太极、万里长城等,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象征。当我们看到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在耳边回旋时,那种深深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它是一种力量之源,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因此,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接纳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认同,更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3. 用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空虚感、孤独感,一些学生精神世界匮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与其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又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因此,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要从社会因素入手,丰富其精神世界。我国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学生的精神修养提供了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连结,是治愈精神空虚和心灵迷失的一剂良药。

二、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 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充实和完善健康心理的内容,更需要开展广泛而有力的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良好社会环境。可举办“传统经典名著诵读比赛”、“中学生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用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中学生。

篇2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的三大思想传统.俗语说:三教归一或三教本同,这三教本同即是同归于心。孟子把儒家思想的四端仁、义、礼、智皆归之于心的注解,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性的概念,对于那包融天地、无形无迹的道,唯有心才能够把握。庄子主张心斋,对道的体验要以心为本。在佛家思想中,有“三界惟心”和“万法一心”的说法,言简意赅,已经是把心放在一切佛法、一切佛缘之根本位置了。归结起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之“心”,已不仅仅是指人体中的一种生理结构。而是被用来表示思想、情感、性格、意志等精神状态。这里的“心”已经完全成了心理学的“心”,它已经超越了“心脏”,同时也超越了“大脑”。我们的古人用心来表示人的智慧,表示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显而易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心”的概念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一内涵,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心理学,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的和谐观

世卫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精神以及与社会和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周易大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人合一”强调个人身心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开始,中国人就用阴阳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解释天地间的现象;并视之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构成、发展、相互作用的根源。“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事物共有的特殊规定性的抽象概念,是宇宙中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情志的阴阳属性及心身疾病的致病机理两方而。阴阳协调则人的精力充沛,身心和谐。《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相反,阴阳失调则形病及神,或形神并病为各种心身疾病。阴阳平衡或失调与健康或疾病关系表明健康和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西方心理健康研究范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到心身医学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生态学模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合、地和、人合、几合”以及“阴阳平衡”的和谐健康观不谋而和。

2.“致中和”和”自强不息”的入世观

“中庸”是儒家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它包含着保持内心世界动态平衡的深刻内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强调折中和辞让,避免偏激,以达到“和”。这种“和”不仅是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也是通过调和事物间矛盾关系而达到和谐的手段.““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人生哲学,和入世哲学。《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坚持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儒家提倡尊重理性,推崇德化、感化、重视自治和为社稷承担责任,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禅宗认为真正的禅不脱离实际,饥了就吃,渴了就喝,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开悟”,使得佛法与生命、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观弥补了”致中和”的处世之道的不足,避免了因”致中和”的思想引起的消极遁世思想.同时“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观也在“致中和”的思想中不断的调整到和谐的状态,避免太过入世激进而产生“执着”偏执心理。

3.“内省自悟”心理调节观

中国古代医}弓《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中说:“七伤者,……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五曰忧愁思虑伤心,……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意思是说,情绪波动过于激烈容易产生疾病,也会给心理健康带来隐患。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视个体自我内省的文化,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特有的心理修养范畴。他虽然没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法,但却在如何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如何而对和处理个体的心理问题等方而,有着十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儒家在身心修养上十分重视用“内省”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在如何处理个体的心理问题上,儒家认为应正而控制,即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通过认识的转换和个体的积极修养来解决心理问题;道家的采取退让,通过弃智守朴,去用取无,以下为上的策略来解决心理问题;佛家采用化解,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而来解决心理问题。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消极性和被动性,但若能将其与有些心理问题合情又合理地加以联系与升华,却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人们能用正确的道德规范反省自己,积极自我暗示,就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情绪失控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

《内经·素问》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预防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传统医学理念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控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二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是有机统一体,对外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对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须协调和顺,否则会身心失调而生病。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整体健康模式与之一脉相承,为心理健康服务从疾病模式走向生态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5.消愁怡悦,是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

从传统文化中可梳理出诸多心理调适之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方法在实施中更注重整体性,不仅考虑心理健康受阻的个体之心理治疗,也强调心理健康者时时维护自身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和谐统一,以有利于心理健康。概括而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构建出以下之方法。第一,儒家的“身心修炼”之法。儒家注重个体日常生活中修炼身与心,以达和谐之目的,并获心理之健康无碍;第二,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法。“自然无为”既是一种理念,又不失为一种方法,其顺从自然、尊重规律的态度决定了在作为个体心理治疗时所追求的“尊重现实,活在当下”的理念。第二,佛家的“去除无明”之法。佛家认为,烦恼的来源是“无明”,只有去除无明,才能摆脱烦恼,因此,“去除无明”既是方法,又是目的。二者较好的融为一体。另外消愁怡悦法、移情变气法、气功导引法、义理开导法、以情胜情法等等也都是我国传统的心理疗法。其中消愁怡悦法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它是通过怡情移志帮助有心理疾病者调节消极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清代吴师机在《理渝骄文》中说:“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解愁,有胜于服药者矣。”这种方法的机理是通过山水花草的游玩与欣赏,以及文艺、清谈、琴棋书画的爱好,茶酒的适当品用,使环境发生变化,令人赏心悦目、怡情移志,从而达到对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疾病的调适。这种方法与我们今天的音乐疗法、娱乐休闲疗法基本一致,这种方法对一些心理疾病患者较有疗效,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其平.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宁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篇3

引 言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加剧、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导致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群体,还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承受高压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社交与封闭等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使以增强心理调试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格完善为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被认识、受重视再到加强和完善的过程。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但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道家在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其中的积极因素经过长期熏染、潜移默化和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方面,造就出了特有品格和精神。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使其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强不息,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无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注重“中庸”,维护心理平衡,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不倚,折衷平常,中和适度,不主张“过犹不及”。此外,《论语》中还描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

从心理健康的状态来看,处于中庸状态的个体比处于两个极端的个体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中庸作为心理健康标准,表现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和适度的原则,即控制调节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最终达到适中平衡。这种防止偏倚、适度中庸、保持心理平衡的原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有效的借鉴价值。适度的自信,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面对挫折,过于悲观沮丧会丧失意志,而毫无所谓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为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所谓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实践仁、义、礼、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礼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强调“君子不器”。孔子十分钦佩颜回,曾说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 《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强调面对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孟子》中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②,反映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表达了得志则造福于黎民苍生,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积极豁达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要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④,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自强不息”等人格品质。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儒家思想强调的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对促进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乐观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不要刻意去强求不现实的功利或物质需求,而要重视心理的满足。在获得这种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常乐”,由此可以看到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多么辛劳,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乐乃至以苦为乐。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提出人类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做人的德行要重视“自然之德”。老子强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⑥,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要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杀事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庄子主张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中现实的东西,而应顺其自然,强调“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禄,做到“无功”;忘记一切荣辱毁誉等虚名,做到“无名”。“无为”而最终“无不为”,从而实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

尽管乐观知足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人的上进与追求;但从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乐”与“顺其自然”却是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反映。

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儒家学说中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进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⑦。就是说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

传统中医文化也积极提倡修身养性,提出“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⑧张仲景提出了“人体平衡,惟须好将养……”“悦爽志,以资血气”,⑨形成了我国医学上较全面的养生学。其主要内容是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即精神上的乐观,生活上的知足,而最重要的是要能“于危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危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且要“习以成性”,去除危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这就是治未病之病。

可见,倡导修身养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结 论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容易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被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左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广泛及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告子下》

④《论语・卫灵公》

⑤《老子・二十五章》

⑥《老子・二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