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商务模式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分类号]C931.6
用户认可并持续使用是实现移动商务目标的基础,它已成为我国移动商务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纷纷利用期望确认模型(expectation confirmationmodel,ECM)来研究移动商务的持续使用行为,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移动商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相关的交易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其交易过程虚拟化,存在着较大的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用户信任对移动商务采纳具有重要影响。用户采纳移动商务后,会重新评价移动商务,形成新的信任以决策是否持续使用。用户信任对移动商务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作用不可忽略。但已有研究都未考虑到信任对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
为探索信任对移动商务用户的影响,全面考察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本文借鉴信任因素模型和ECM模型,结合移动商务的特点,提出TrustECM整合模型,并利用数据证明期望确认度对信任及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指出各因素对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作用机理。
1.研究理论与假设模型
在移动商务中,信任、期望确认度、感知有用性等因素都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先决条件,本文将结合ECM模型、信任因素模型及消费行为理论三方面的因素来建立移动商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模型,并考察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ECM模型是Bhattacherjee在2001年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期望确认理论和经典TAM模型,提出的一个解释信息技术(简称TT)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模型。模型包含4个因素:期望确认度、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并指出期望确认度积极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积极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同时感知有用性又积极影响满意度。当移动商务用户开始使用移动服务时,他们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新的信息技术,所以可以使用ECM模型来研究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a:移动商务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将积极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
H1b:移动商务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将积极影响用户的满意度;
H1c:移动商务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将积极影响用户的满意度;
H1d:移动商务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将积极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H1e:移动商务用户的满意度将积极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信任为用户对其使用的移动商务具体属性的感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信任的影响因素。MeKnight把信任分为信任信念和信任倾向。Siau把移动商务信任分为对移动技术的信任和对移动服务供应商的信任两方面,闵庆飞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信任因素模型,指出信任受到技术信任、制度信任和移动商务供应商信任的共同影响,其中技术信任和制度信任影响用户对供应商的信任。本文根据此信任因素模型研究用户持续使用移动商务的信任影响因素,其中供应商信任包含其能力、善意、诚实三方面,技术信任从WAP网站、无线通讯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三个侧面评价,制度信任则考虑结构保证和情景规范两方面。
H2a:用户对移动商务供应商的信任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移动商务的信任;
H2b:用户对移动技术的信任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移动商务的信任;
H2c:用户对移动技术的信任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移动商务供应商的信任;
H2d:用户对制度的信任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移动商务的信任;
H2e:用户对制度的信任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移动商务供应商的信任。
用户在采纳移动商务前,对供应商、技术和制度进行初步评价并形成初始信任。在采纳移动商务后,用户根据其期望确认度,重新评价移动商务的三个信任子因素。采纳后用户期望确认度越高,则其对WAP网站、无线通讯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等技术要素评价越高,认为其技术可靠性和稳定性越好,用户对技术信任也会提高;用户期望确认度越高,则对相关法律、规范、规则等更加了解,更容易依据使用经验和形势产生预期成功的信念,对制度因素的信任也会增加;用户期望确认度越高,其对供应商的能力、信誉和善意评价也会提高,对供应商的信任也会增加。同时,邓朝华等指出信任对用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闵庆飞等则发现信任对用户采纳移动商务的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采纳后的信任也将会继续影响移动商务用户的满意度和持续使用行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a:移动商务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移动技术的信任;
H3b:移动商务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将积极影响用户对制度的信任;
H3c:移动商务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移动商务供应商的信任;
H3d:用户对移动商务的信任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移动商务的持续使用意向;
H3e:用户对移动商务的信任将积极影响用户满意度。
同时,用户使用移动商务是一种消费行为,其使用行为受到感知成本的影响。用户采纳移动商务后,当其感知成本合理且可继续承担时,便会产生对该项服务的满意度,并形成持续使用意向。而在用户判断感知成本时,会依赖于其期望确认度,即用户的期望确认度会对感知成本产生正向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a:移动商务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将积极影响用户的感知成本;
H4b:移动商务用户的感知成本将积极影响用户的满意度;
H4c:移动商务用户的感知成本将积极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综上所述,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研究模型及其假设如图1所示:
2.模型变量的测度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大部分变量的测度题项都依据现有文献进行移动商务情境适应性改进。其中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度、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借鉴文献[5],信任借鉴文献[7]、技术信任借鉴文献[7]、供应商信任借鉴文献[7]、制度信任借鉴文献[9],感知成本借鉴文献[10]。题项以李克特五级量表来衡量,要求答题者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情况来回答,依次选择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5项,分别给予1-5分。为避免问卷内容存在语义方面的问题,导致使用者误解题目表达的意思而答错问卷,影响问卷的效度,研究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邀请5名移动商务研究专家针对问卷题项的用词与语法表达提供意见,然后根据回复意见修正问卷。
问卷回答者主要为长春各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MBA班学生以及中国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的用户。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27份,由于有些发放对象未曾使用过移动商务,只回收了24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反馈率为39.3%。表2为回收样本的基本特征。样本者中男女比例接近3:1;76.81%的回答者使用移动商务的时间在半年之上,这说明样本用户都比较熟悉移动商务,能够做出准确评价;30岁以下年轻人占62.32%,教育程度大学本科以上的占到80.68%,学生比例为43.96%,样本中年轻人占大多数,且学生比例较高,这可能会造成样本的代表性问题。CNNIC 2010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手机WAP服务用户中,30岁以下用户比例超出了70%,学生的比例也非常高。艾瑞移动商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移动商务用户中青年占85.3%,学历在本科以上的有半数以上。另外,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新技术、新生活方式总是在这些人群中首先被接受、被实践。目前我国的移动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它的消费主体仍是那些有一定新技术、新思想的人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样本抽样是合理的,对于移动商务具有较好的说服力。
3.数据分析
3.1主成分分析
本文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样本适当性检验系数KMO值为0.852,比Kaiser提出的临界值0.5高,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381.938(自由度为496),比较显著,表明样本相关矩阵有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1为样本旋转后因子载荷阵的结果,32个指标共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9个因子,方差解释率为68.48%,各个测度项在相应的单一因子上的负载值都大于0.5,在其他因子上负载值都小于0.5,样本数据具有良好效度。
3.2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对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以进一步检验变量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中的CR值(变量的组合信度)和Cronbach’sa值都大于临界值0.7,表明数据具有较好信度;AVE为各因子的抽取平均方差,均大于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效度。
3.3模型假设检验
本文利用AMOS软件验证研究模型及似设,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除假设3a外,其余假设都得到数据支持。期望确认度对供应商信任、制度信任和感知成本的影响显著,移动商务信任、感知成本对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作用也都比较显著。因变量移动商务信任被解释的方差为34.2%,满意度被解释的方差为51.3%,持续使用意向被解释的方差为61.5%。AMOS软件也给出了模型拟合指标值,比较临界值和该模型的模拟值,可知整合模型拟合度较好。如表4所示:
4.结果讨论
在数据基础上运行结构方程模型,除假设3a外,其余假设都得到了较好支持。
・本研究验证了ECM模型中的对应假设,模型中假设全部成立,进一步证明ECM模型对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解释力。在模型中,期望确认度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但对于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而言,满意度的路径系数大于感知有用性(0.34>0.21),这也证明了用户满意是实现用户持续使用驱动力的ECM论点。
・本研究验证了信任因素模型中的对应假设,模型中假设全部成立,表明该模型对采纳后用户移动商务信任的适用性。在影响移动商务用户信任的各因素中,供应商信任的路径系数最大,其影响作用最强。而闵庆飞等则指出影响用户采纳移动商务的信任因素中,制度信任的作用最大。本文认为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时间差异,闵庆飞等的研究处于移动商务发展初期,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和交易规范非常不成熟,用户缺乏制度信任,而今各种相关规则不断完善,制度信任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同时移动商务服务供应商的数量不断增加,各供应商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对供应商的选择更加困难,因此,供应商信任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的是已采纳移动商务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这些用户在使用移动商务的过程中已建立起较高的制度信任和技术信任,而供应商信任已成为影响用户移动商务信任和持续使用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本研究提出的第三组假设中,移动商务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对供应商信任、制度信任的影响显著,移动商务信任对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也显著,这表明用户期望确认度通过供应商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移动商务信任,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而对于假设3a,期望确认度对技术信任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技术信任是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及各种终端设备的服务评价,它更大程度地受通信技术环境的客观影响,因此,用户体验服务的主观感受对其影响并不明显。
・本研究提出的第四组的三个假设全部成立,期单确认度对感知成本的影响显著,感知成本对满意度和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也显著。这表明用户的感知成本越合理,其对移动商务的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越高;此外,期望确认度也通过用户感知成本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移动商务各相关服务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对于移动商务用户而言,期望确认度非常重要,它通过影响用户满意度、感知有用性、信任、感知成本等因素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移动商务用户初始使用期望是确定的,感知有用性、信任、满意度等其他因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移动商务服务供应商要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服务体验,并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以提高用户的期望确认度,从而积极影响各相关因素,以提高用户持续使用意向。
・对于移动商务信任而言,供应商信任的影响作用最大。因此我国在发展移动商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通讯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等硬环境和各种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等软环境,以提高技术信任和制度信任,更要努力发展各种移动商务服务供应商、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督促其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使用户形成较高的供应商信任,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
・用户感知成本也影响其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因此移动商务服务供应商要努力改进现有的服务系统,制定合理的服务价格,提高用户感知成本的合理性,并最终实现用户满意和持续使用。
1.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成本的研究
一般大家都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降低生产者、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并且可以提高流通效率。朱永健(2006)、彭会萍(2008)等把农产品交易成本分为信息成本、订约成本、流通成本与监督成本等,认为电子商务下农产品交易成本低于传统交易成本。杨军、王厚俊(2014)基于理论基础,分析了电子商务交易与传统农产品交易背景下供应链条上的交易费用,认为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费用要远低于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交易费用。但是,张忠根等(2005)把农产品交易分为寻找、比较、检查、谈判、购买与支付、运送、购后等环节,分析了在这些交易环节的成本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与传统环境下的差异,得出的结论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交易成本要高于传统交易模式。
2.基于消费者购买意愿与信任角度的研究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信任程度关系着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否快速发展,因此近年来基于消费者购买意愿与信任的研究展开。林家宝、张蓓(2012)从中间商的角度出发,选择卖家信誉度、口碑推荐、网络商盟和社区物流服务质量和第三方认证等因素构建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这些因素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为,口碑推荐、第三方认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显著且影响是正向的。而其余的四项卖家信誉度、物流服务质量和网络商盟和社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何德华、韩晓宇等(2013)对消费者意愿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产品安全、质量预期和网站信息丰富程度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价格折扣、包装及物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不大。林家宝(2015)以水果为例,从产品特性、服务质量和消费者特征三个方面考虑,构建了水果电子商务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模型。其中,产品特性包含水果质量与感知的价值两项因素,服务质量包含物流服务质量与网站设计质量这两项因素,消费者特征主要是指沟通和信任倾向对消费者信任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这六项因素都对消费者信任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产品特性即水果质量和感知的价值队消费者信任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
3.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将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以将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为G2B模式、G2C模式、B2B模式、B2C模式、B2B+C模式及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等(孙百鸣,2009);(2)根据交易对象、交易主体和交易活动的不同,可以将农产品电子商务分为P2B2C、垂直型B2B模式和P2G2B三种较为成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牟静,2011);(3)从生鲜农产品角度看,生鲜电商最基本的是B2C模式,后来发展衍生出来F2C(农场直供)模式、C2B(消费者定制)模式、C2F(订单农业)模式、O2O模式和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等(洪涛,2013)。此外,还有学者根据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特点,将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为遂昌模式、成县模式与通榆模式。
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比较,主要目的有三种:(1)比较不同交易模式各种模式的特点、作用,分析其能可以发展得范围,做出预测。郭娜、刘东英(2009)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B2B模式、B2C模式、C2C模式以及C2B模式等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其中B2B模式包括买方集中模式、中立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与卖方集中模式。在文章中对这些模式进行了分析,分别指出了这些模式的特点与作用,并界定了这些模式可以在什么范围内发挥其最大效能,此外,还对各种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初步预测。(2)分析比较现有的交易模式,找出适合中国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商务模式。关海玲等(2010)等将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特征分为目标顾客和市场、定价、收益来源、优势及农产品的经营特色六个特征,基于这六个特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B2B模式、B2C模式与C2C模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为,第三方网上交易市场模式面向的是企业和用户,可以形成综合性的公共平台,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生产及其交易的特征,是现阶段最实用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3)分析比较现有的模式,提出新的适合发展的交易模式。刘士辉等(2013)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与供应链理论等理论角度,对比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模式与平台模式,探索符合上海市地产农产品流通特点的F-B-C模式,该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市民广泛参与其中,进而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述评
将于2015年1月在全国书店及电商平台上发售。
作者简介
费琦丽,资深品牌营销专家,专业电子商务研究人士,沃土教育特聘专家,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导师,网络创业培训(TSPS)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引爆网上创业》教材副主编。在传统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领域均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先后服务过珀莱雅、吉利汽车、苏宁电器、网盛科技等大型品牌企业,擅长电商品牌化运营策略、整合营销规划、网店推广计划等,对于新技术、新趋势、新模式等在电商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吕继仁,创业的实践者和分享者。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创业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国际劳工组织和人社部授权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师,宁夏西部创业管理学院创始人,网络创业培训(TSPS)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
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咨询服务工作。曾参与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创业咨询师》教材、《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大学生版》教材、《残疾人创业指导手册》以及《引爆网上创业》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网络创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从创业的角度解读电商,又从电商的角度诠释创业,娓娓道出电商创业的“道”“形”“术”,引领读者领略电商风云变幻,一览跨境电商新蓝海、移动电商新契机、农村电商新趋势、社交电商新版图、O2O电商新征途,再从项目选择到市场分析,从团队组建到资源整合,指导创业者一步步迈出电商创业的征程。全书内容迎合了当前最新的网络创业趋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
目录
上篇:电商创业之“道”
第一章 走向电子商务创业
1.1 什么是创业和网络创业
1.1.1 创业的概念、本质及类型
1.1.2 网络创业的概念、本质及类型
1.2 电子商务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系统
1.2.1 电子商务的概念
1.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1.2.3 电子商务的模式分类
1.3 电子商务创业要素评估
1.3.1 创业意识与心理准备
1.3.2 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第二章 揭启电子商务新纪元
2.1 新商业文明:电商时代的崛起
2.1.1 电子商务是生活方式的变革
2.1.2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
2.2 电子商务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2.1 全球电子商务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2.2.2 全球电子商务的鼻祖:亚马逊和eBay
2.2.3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3 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略读
中篇:电商创业之“形”
第三章 描绘跨境电商新蓝海
3.1 跨境电商的概念、特征及平台概览
3.1.1 跨境电商的概念及特征
3.1.2 跨境电商出口平台简介
3.1.3 跨境电商进口平台简介
3.2 数字化解读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
3.2.1 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概况
3.2.2 全球主要跨境电商市场掠影
3.2.3 跨境电商的物流与支付
3.3 跨境电商的政策扶持和发展趋势
3.3.1 政策红利:跨境电商提速快跑
3.3.2 解析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
3.4 跨境电商:风起云涌的“创业蓝海”
第四章 发现移动电商新契机
4.1 移动电商的概念、特征及发展之由
4.1.1 移动电商的概念及特征
4.1.2 移动电商迅速发展之由
4.2 指尖上的商机:移动电商风生水起
4.2.1 电商巨头间的“移动资源争夺战”
4.2.2 移动购物市场份额:手机淘宝依旧是老大
4.2.3 移动支付的两大阵营
4.3 移动电商的商务模式和发展趋势
4.3.1 移动电商的商务模式
4.3.2 移动电商的发展趋势
4.4 撬动“拇指经济”:移动电商创业机会
第五章 发掘农村电商新趋势
5.1 农村电商的概念、特征及兴起条件
5.1.1 农村电商的概念及特征
5.1.2 农村电商的兴起条件
5.2 “菜篮子触电”工程:农村电商掘金潮
5.2.1 电商巨头间的“菜篮子争夺战”
5.2.2 在竞合中升级:多种地域模式并存
5.3 农村电商的商务模式及发展趋势
5.3.1 农村电商的商务模式
5.3.2 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
5.4 乡野商机:下一站电商金矿
第六章 解析社交电商新版图
6.1 社交电商的概念、特征及兴起之由
6.1.1 社交电商的概念及特征
6.1.2 社交电商的兴起之由
6.2 社交电商的分类、平台及资源争夺战
6.2.1 社交电商的分类及主流平台简介
6.2.2 阿里、腾讯、京东的社交电商“博弈”
6.3 社交电商的运营关键点及发展趋势
6.3.1 拿捏社交电商的两大运营“穴位”
6.3.2 解读社交电商的发展趋势
6.4 社交电商的创业机会
第七章 布局O2O电商新征途
7.1 O2O电商的概念、特征及与B2B、B2C的比较
7.1.1 从团购到O2O电子商务
7.1.2 O2O电子商务的特征
7.1.3 O2O电商与B2C、C2C的比较
7.2 大型电商平台O2O布局概览
7.2.1 阿里系:携“UC+高德”布局O2O大前锋
7.2.2 腾讯系:借“微信”打造O2O生态
7.2.3 百度系:技术为王,开放协作
7.3 O2O电商的主流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
7.3.1 O2O电商的四种主流应用场景
7.3.2 O2O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7.4 O2O电商模式中的创业机会
下篇:电商创业之“术”
第八章 选择电商创业项目
8.1 电商创业项目的内涵和特征
8.2 电商创业项目选择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8.2.1 电商项目选择的基本思路
8.2.2 电商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
8.3 电商创业项目的风险评估
8.3.1 电商创业项目的风险类别
8.3.2 电商创业项目的风险规避方法
8.4 电商创业项目的综合评估体系
第九章 评估电商市场环境
9.1 选择电商平台:电商创业平台为王
9.1.1 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分类
9.1.2 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选择思路
9.2 定位目标客群:视客户如生命
9.2.1 目标客户的概念及特征
9.2.2 目标客户定位基础——客户需求理论
9.2.3 目标客户的定位与分析方法
9.3 解析竞争对手:扬长避短以变应变
9.3.1 竞争对手的概念、界定指标及分类
9.3.2 如何与竞争对手较量
9.4 电商创业项目的营销战略
9.4.1 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9.4.2 有高度接地气: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第十章 组建电商创业团队
10.1 创业团队的概念、特征及人员构成
10.1.1 创业团队的概念及特征
10.1.2 创业团队的人员构成
10.2 电商创业团队的类型及组建流程
10.2.1 电商创业团队的类型
10.2.2 电商创业团队的组建流程
10.3 电商创业团队架构策略
10.3.1 电商创业团队的架构类型
10.3.2 确定电商团队架构的流程
10.3.3 电商团队核心岗位职能
10.4 电商创业团队招聘、培训与管理
10.4.1 招聘员工的流程与渠道
10.4.2 重视新员工培训
10.4.3 有效管理员工
第十一章 整合电商创业资源
11.1 创业资源整合概述
11.1.1 什么是资源及创业资源
11.1.2 创业资源整合的概念、特征及类别
11.2 创业资金整合—预测电商创业投资与效益
11.2.1 电商创业投资预测
11.2.2 电商创业的融资渠道
11.2.3 电商创业的融资原则
11.2.4 电商创业投资回收与利润预测
11.2.5 预测网店销售与利润——以淘宝开店为例
11.3 人力资源整合——电商创业培训及人才服务
11.3.1 整合电商创业培训:创业者孵化的利器
11.3.2 整合电商人才服务:提升员工整理素质
11.4 信息资源整合—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技术信息
11.4.1 初创型电商企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11.4.2 电商信息资源的整合原则
附录一:本书提及的主要网站
附录二:网络创业培训(TSPS)项目简介
附录三:杭州沃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