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发展态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3.4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农业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的需求,生态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并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强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武汉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是指在保护、改善武汉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武汉的生态农业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有因地制宜性、综合性、稳定性、社会性这4个特点。
第一,因地制宜性。农业种植的作物、畜牧业饲养的牲畜等都是生物,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并受到武汉自然条件的一定限制。生态农业系统正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综合性。综合性具有2层含义。首先,生产的发展绝不能建立在对武汉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之上,反之,也不能片面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联系武汉当地的加工工业、运输条件、市场需要与竞争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综合考虑到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第三,稳定性。武汉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除表示系统的生产力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动而频繁变化以外,还包含营养物质与能量平衡的动态稳定和系统产出经济效益稳定增长2层含义。一般说来,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生产结构越复杂,食物链越多,则系统越稳定。第四,社会性。生态农业系统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这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变化频繁,能量和物质均有大量的输入与输出,如果经营管理不当,系统就会崩溃。
2武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1以旅游、科学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我国旅游业由以往对著名景点的追逐,开始向生活体验转变,武汉作为历史名城,也吸引到很多旅游爱好者的目光。而武汉市旅游主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也正在积极开辟本地市场,并提出以农业为核心的旅游策略,具体在于:一是通过木兰文化、红色文化吸引旅游者,提升地方性旅游收入,并由此向民众传达生态旅游。二是直接以生态旅游作为出发点,例如,武湖生态园等,另外,一些景点临近的村落,也根据政府的号召纷纷开展农家乐等活动。同时武汉市政府的农业部门也力求从根本上帮助农业转变,使农业由“靠天吃饭”中所解脱,例如,高新聘请农业专家,改善地域产业结构,丰富农业种植种类,提升地方性农产优势,进而以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目前,武汉市开设了芦笋、茶叶等新种植项目,效果颇丰。
2.1.2发展态势从封闭低效向开放高效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市积极展开了“开放富强”的发展道路,这也消除了以往封闭所造成了的各类问题。仅从发展上来看,武汉市首先转变产业链,以鸭肉产品,特别是“周黑鸭”作为武汉市旅游食品的标签,并得到了全国的广泛认可,这也促进了本地活鸭养殖、羽绒产业的发展。另外,蔬菜和乳业也随着鸭肉产业链而突飞猛进。随着经济的活跃,武汉市政府财政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并将大量收入再次投放到农产中,包括以政府补贴促进农户种茶等,该行为在商业方面开创了政商合作的创举,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之中。
2.2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2.1生态农业意识不强。虽然生态农业已经改善了武汉市的经济状况,但是,不得不吸取内蒙古畜牧扩大化导致沙化的教训。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过度化的趋势,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武汉地区正面临着水土流失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的农业行为,其终究要考虑到生态性,否则即使农业行为拥有了生态,却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做法也有悖于生态农业的初衷。
2.2.2生态农业缺乏完善体系。整体来看体系问题在于:一是人才资源的不足,武汉市地处内陆,人才竞争力低于东部沿海城市。二是资金匮乏,短短10余年的发展,并不足以支撑武汉全境实现生态农业。三是产业缺乏关联性,武汉的农业产业各自独立,难以实现互相带动发展。
2.2.3政府激励措施不足。生态农业是一种原始的农业形式,在如今也是特殊的农业发展方向。所谓生态农业,主要在于非转基因、无公害2方面,甚至一些地区为了真实还原产品的绿色性,不使用任何的农药和化肥,这也让农产量急剧下降。若此时政府仍旧是以鼓励大型企业发展为主,而忽视普通农业种植户,促使农户对生态农业产生抵制情绪,导致武汉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遭到阻滞。
3武汉市生态农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对策探讨
3.1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态农业宣传
很多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清晰,也不了解农业市场需求,所以,并不敢于以牺牲产量的方式转变耕种方式,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多层面的宣传,不仅要帮助农户认识到生态农业的种植方法,也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农民的市场认识,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使其主动选择生态农业耕种,由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3.2以科技提升农业
科学技术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升生产效率的唯一方式,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农业技术型人才,帮其巩固地方生态农业的基础建设,加强区域教育,结合本地农业优势,高效率的培养农科人才,使武汉市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注入。
3.3建设生态农业补偿制度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333.33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333.33hm2,年产值4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600hm2,年产值5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333.33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333.33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954人,帮助2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