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篇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但受区位地缘、历史基础和社会人文诸多因素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亦是不争的事实。

对我国区域经济总态势可概括为:三大阶梯、四大板块、三驾马车、三类病灶。和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相反,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看是东高、西低、中部居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是鹤立鸡群的三大经济高地,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前行的“三驾马车”,据2003年工业增加贡献率分析,粤、苏、浙、鲁、沪5省(市)占6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亦存在一些病灶。西部地区重点表现在“欠发达”上;东北三省突出表现在体制和结构的双重矛盾;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不足,资源和环境难负其重,双重约束已显端倪;中部地区则兼有上述杂症。需要说明的是,三类病灶在不同地区重点有所不同,但不排除其它病灶,如广东、福建属发达省份,但粤北、闽西、闽北一些地区至今还处于相当欠发达的状态。

从区域经济现状与问题出发,经过怎样的路径,才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实现各地区间的共同繁荣。国内外经验表明,这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又需要宏观调控与政策扶持。为有效运用两种手段,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空间组织架构。

首先是大范围的“区域政策覆盖区”,现在是4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关内沿海10省(市)。

其次是,“区域政策点击区”,上述政策覆盖区,广义地说,亦是按发展阶段和存在问题相同或类似的原则划分,但面积大,小则近百万平方公里,大则数百万平方公里。了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有必要在发展不同阶将一些问题突出的地区单独划出。例如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矿竭城衰的城市;产业严重衰退、就业问题非常突出的某些老工业基地;再如入口严重超载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等。以上两类区域,都有相应配套的区域政策,是直接为区域政策服务的。例如针对四大板块的宏观区域政策是: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另一类区域体系是为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区域(城市)合作服务的。它按照自愿参与原则,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要素整合、集成优势,实现合作各方互利共赢。根据合作的地域范围和性质,大体有如下类型:

篇2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策略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它是统筹规划、均衡发展的必然举措;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它又是人才储备、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能够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分属于不同的领域,要想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此提出了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供大家参考。所谓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有以下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互动”是指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互动”是指高职教育内部和区域经济各自内部的互动。对于前者而言,它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宏观上的互动;对于后者而言,它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之为微观上的互动了。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实体经济,在湖南省各地也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区域经济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则需要发展不平衡的高职教育与之互动。否则,两者之间就无法实现彼此的协调。例如,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紧密度还有欠缺目前没有打造出一批与地方产业密切关联的特色专业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发展和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快速发展急需与之相符合的人才。[1]在这段引文里,通过其对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发展不协调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发现互动性协调发展策略的重要性。因为,在这段引文里,作者描述的不协调现象正是互动性策略所强调的、宏观上的互动性研究的具体内容。互动性策略的另一个内容是微观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内部的适应性调整。对于两者的协调而言,可以有两条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第一条途径是通过宏观层面上的两者互调来实现;第二条途径是通过高职教育或区域经济内部的相互适应性调整来实现。例如,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它可以调整办学规模、调整课程设置、补充专业来完成。湘南地区包括郴州、衡阳和娄底三市,经济发展居全省中等水平。三市矿产资源存量丰富,娄底的冷水江是著名的锑都,而郴州则是有色金属之乡,加之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各地区既要保持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还可考虑丰富专业设置,如在娄底市增加矿产加工类专业、在郴州设立旅游类专业等。[2]这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的调整都要依托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因此,在分析清楚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上,高职教育也好,区域经济发展也罢,它们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实现彼此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互动性策略而言,辩证的理解尤为重要。互动式协调发展策略的内涵还应该有第三个层面上的分析,即针对特定区域而言,本地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应该与其它省份或其他地域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进行互动。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互动,才又诞生了后边的另一个借鉴与创新策略。所以,在此虽然有提及,但对其第三个层面上的互动不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二、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

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是另一个能够促进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对于合作式协调发展策略而言,它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不同于其它形式的教育,因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最为明显。它需要毕业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后者,它更是高职教育研究者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以高职教育为中心任务的高职教育院校与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学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因为,高职院校与作为区域经济主体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是最能提升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关于这一点,有研究者这样说: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涵盖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校企之间搭建的良好平台。[3]因此,校企合作是合作式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校校合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还可以通过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进行解决。在湖南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之间也存在彼此的差异,而消除这些差异也可以在某种程度缓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例如,虽然针对张家界而言,虽然它本地缺少相应的、以旅游为核心的职业院校,但在其他各地却还有许多旅游专业很好的职业学院。因此,如果能够实现校与校之间的合作培养,那么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还是非常有利的。

三、补短板式协调发展策略

补短板式的协调发展策略是针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状中那些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种补短板式的协调策略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的调整、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整、人才培养途径的改革、以及招生规模的缩减与扩大等;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区域经济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结构性设计、生态性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改革等具体的途径来完成。补短板式协调发展策略与上边的互动式策略有明显的不同,它主要侧重于从高职教育自身或区域经济发展一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此,这个策略的运用更侧重于微观上的、某一方面的内部改革。在运用补短板策略的时候,一定要从多维的层面上,对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短板”进行详细地分析:首先,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短板及其表现。例如,办学规模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之所以不能及时就业,在一定程度就是两者不能相互匹配造成。因此,保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无疑是最能保证及时就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对于这样的短板应该辩证地分析,也正是这样的不匹配,才使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优先获取了工作,从而在一定的层面上改变了入学就能毕业的局面。这为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无疑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的短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在表面上看是两者之间的事情。但这种不协调事实的产生还与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短板密切相关。例如,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院校间的发展不平衡等。特别是后者,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院校与其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上,也表现在院校内部的不平衡上。再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第一个层面上,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可以分为多种多样的表现。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以及区域经济种类的不平衡等。在第二个层面上,这种不平衡是指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不平衡,它都会在与高职教育相互联系中表现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四、借鉴创新式协调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存在于各个省份之内,它并非只是湖南省发展现状中的独有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创作协调策略进行改革现状的实践。在具体的操作中,借鉴创新式策略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第一点,从借鉴的地域上分析,借鉴的对象可以是湖南省内相关经验,也可以是湖南省外的相关经验。这也就是说,凡是可以借鉴的经验,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的,都值得研究借鉴。第二点,从借鉴的内容上讲,既可以借鉴省内高职院校之间合作办学的经验,也可以借鉴省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创作培养人才方式的改革。凡是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都可作为相互参考的内容。例如,在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这样的事实:首先,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根据所具备的耗散结构特点,在分析其基础之上,总结和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广东省地区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外在联系;其次,结合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作用和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区的不同发展,决断的差异性作用等层面,分析和探究区域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4]在这段引文里,作者针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提出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相互对照的协调研究。而这正是上边提及的借鉴地域、借鉴内容等方面所分析的关键性内容。第三点,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由于借鉴地域、借鉴内容的差异,势必会导致这些借鉴的经验不能直接运用本地的协调实践。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管理者进行有创新式的改革后才能运用于本地的高职教育或区域经济发展之中。第四点,借鉴的效果上分析,不同的借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借鉴效果。对于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与不发达地域的区域经济而言,它们产生的原因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他们改革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策略,一定不会适用于解决其它地区所面对的类似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借鉴的过程中,创新式地应用。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了以上四种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供大家参考、指正。

参考文献:

[1][2]汪华丽,田双喜,田艳媚.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5(03).

篇3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先进技术、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驱动力。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成为企业迅速崛起的主导力量,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本文基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并提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 增长极 技术创新

伴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斯坦福大学塑造了硅谷的神奇,MIT和哈佛大学谱写了美国波士顿地区“128号公路”沿线的繁荣,它们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而且也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旨在为政府提供有益的借鉴。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梳理

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畴内,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是均衡的,市场竞争条件充分,资本和劳动力能够自由流通,就会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均衡发展。但是,这种静态分析的方法无从解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常这些地区并不具有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源禀赋,而市场力量的最终作用结果通常是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规模效应的影响,并非完全充分竞争中的市场供求关系能决定资本收益。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极理论,试图从另一角度解释当代社会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和新经济的崛起。他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均衡推进,总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殊的产业和领域,这些产业和领域就被称为“增长诱导单元”,也称为“增长极”。例如,斯坦福大学塑造了硅谷的神奇,MIT和哈佛大学谱写了美国波士顿地区“128号公路”沿线的繁荣,它们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并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该理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熊彼特片面注重私人厂商的作用,特别是大型私营厂商的作用。但是当局和他们的首创精神以及较小的、为适用于当地情况所作的创新也同样重要,不容忽视”。增长极既是创新的发源地,又是扩散源,当这种产业增加资本或者购买服务时,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最终从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到区域的均衡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自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引来质疑之声不断。例如,1957-1966年期间,意大利为了解决南贫北富的地区二元结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南部选取4个增长极典型区,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金融加工、电机等“推进型”产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理论有待完善。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发展理论,该理论没有就怎样来确定推动型产业和适宜发展增长极的地点,推动型产业的支配效应即集聚经济的正负效应表现如何,增长极理论自身的数量、规模、内部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进行理论推演。第二,理论的可操作性不强。在该理论中经济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无从考察任何空间中两个地方的各种物质流、资本流、劳动力流、技术流、信息流,从而也就无法找到增长极的支配效应、联系效应以及分配效应。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劳动力、技术和制度,这些因素是独立的,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作用,但其交互作用和渗透作用则是复杂的。无论是从范围经济还是范畴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体,而制度、技术和劳动力则是保障因素,以保证实现生产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是经济增长的载体,各种企业之间形成了强大的以地缘为基础的关系网络,包含忠诚信任、互惠双赢、竞争与合作的内在依存性,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通过知识渗透和传递、人力资本流通、资本流通,形成区域优势与特质。基于上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新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于1944年11月提出“将科学对战争胜利所起巨大作用的经验用于和平时期,使科学服务于美国战后的国富民强”的新经济政策,并且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塑造了硅谷的传奇和辉煌;成为各国纷纷效仿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在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也应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辐射作用和渗透作用,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升级进行差别化竞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