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企业经营之道

企业经营之道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企业经营之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企业经营之道

篇1

在设定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几个点:其一,核心目标应该是上下贯通的,所有的人、物、事都应该直接瞄准这个目标。其二,避免只有销售部有目标,而非销售部门没有对应目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容易犯也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目标即业绩目标,业绩目标最后变成仅仅是销售部门的目标,似乎与非销售部门的关系不大,或者说非销售部门的目标没有与业绩目标相挂钩,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在为业绩目标服务。这是非常危险的,目标的脱节最终会造成业绩目标难以达成。其三,核心目标是否够简单,简单到白痴都能明白?检验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否足够简单足够靠谱,就要做到任何人都能听得懂,甚至白痴都能听懂。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强调工作目标要量化,并且给予每个工作岗位以简单明了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白痴”都能明白团队的目标,同时也让目标更具有可控性。

把握行动关键节点,找到最直接的行动路径

当企业确定了核心的目标之后,就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行动,布局好行动的路径。如何把握好行动关键节点呢?

其一,遵循二八定律。在我们的企业里,20%关键岗位的人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80%的销售额来源于20%的高质量客户……同样,在为核心目标行动的路径中,我们要找出那决定性的20%的关键节点,并把握好这些关键点。

其二,找到事物的本源。分析问题需要由表及里,才能找到事物的本源,从本源发力。在家居行业,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如此之高,企业之间很容易出现盲目的效仿,不仅产品外形高度相似,就连宣传手法甚至广告语都能如出一辙。而产品的本源是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可惜,很少有品牌能够沉下心来去认真分析用户的需求,去想方设法改进用户的体验,而未来,这一点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

其三,在一个点上找突破,比全面突破要容易得多。最近常被人们用来举例的小米公司又很好地佐证这一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发展之初的小米定义为一个“聊天室”,通过论坛、微博等方式广泛与用户互动,了解用户需求,听取用户建议,从而创造出更懂用户的手机,也开创了互联网手机新品类。这一极大的成功背后有着“聊天室”这一个点的突破,目前,小米依然在充分做好这一点,不断稳固和拓展其粉丝群。而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连锁餐饮巨头,做得也极为专注,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就像一个“培训室”,复制出全球各地的门店。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寻求单点的突破,最后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集中尽可能多的资源服务关键问题

资源总是有限的,大公司如此,又何况中小企业呢?要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企业的核心发展目标,无疑需要集中公司尽可能多的资源为关键问题服务。

篇2

结合近几年中小民营企业的现状(参考笔者发表的《危机下的中小民营企业路在何方》一文相关阐述),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都想基业长青,但最终是红火几年就倒下了,很多企业出现了大起大落,很多企业遇到了成长的瓶颈,更有很多企业出现了失控甚至倒闭等等。这一切的本源大多都在于企业老板对企业运营,即“经营”与“管理”基本概念的不理解(笔者一直以来信奉一个观点:建立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应先把概念搞清楚,明白了是什么、为什么,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之后再围绕此不断的发现是什么原因导致问题的存在,最后针对原因有针对性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地探讨一下“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及辩证关系等相关问题,以为企业困境寻找解决办法。

“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及关系

什么“经营”,什么是“管理”。一般来说,“经营”关注的是如何把业务做起来,通过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来服务于哪些市场、客户、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等等相关问题。而“管理”关注的是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如何使企业更稳健、更持久,其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如: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管理、产品创新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

简言之:“经营”是指企业进行市场活动的行为,而“管理”是指企业理顺工作流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管理”必须为“经营”服务。企业要做大作强,必须首先关注“经营”,研究市场和客户,并为目标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基础“管理”必须跟上,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前进后,又会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发展的规律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就象人的左脚与右脚。如果撇开“管理”光抓“经营”是行不通的,“管理”扯后腿,“经营”就前进不了。相反的,撇开“经营”,光抓“管理”,企业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用人来打比喻的话,“经营”的好坏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有钱,而“管理”的好坏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健康。“钱”与“健康”两者缺一不可的,没有人愿意为了有钱而牺牲掉健康,甚至生命?反过来,在现代社会里也没有多少人认为我只要健康,没钱也行。大家骨子里都是想要富裕的,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企业也是如此,需要赚钱也需要健康。所以“经营”与“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只顾一个方面,必须同步前进。

“经营”靠模式

如果说“经营”在于赚钱,那么企业就要必须先想出如何来赚钱,用什么方式来赚钱,这就需要考虑好企业的销售方式,即赢利模式问题。

赢利模式基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企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二是企业的业务范围;三是企业如何来实现价值,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举例说明赢利模式式问题:

张先生创新了一款很棒的产品:为就餐人数超过1000人的餐厅设计了一款洗涤机。这款洗涤机能洗碗、洗菜,还能去除农药残留。一般1000人用餐的餐厅洗菜、洗碗需要5个人才够,用了他的洗碗机只要一个人工就够。不仅节省人工,由于有科学的洗涤程序,还能节水30%以上。

针对此产品,他这样来进行营销:一台洗涤机售价为5万块左右,直接针对1000人以上的餐厅进行销售,大部分是先收款后安装,少部分是先付一部分,一两个月之后再支付其余部分。用户对这款产品的性能、品质等方面评价都很高,只要买了的都非常喜欢,时间越长,感觉越划算。

但就是这么好的产品,最终的销售却很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究其原因:产品没有问题,市场也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销售方式,即赢利模式上。

为什么?我们来分析:对一个1000人的餐厅而言,一次投入5万多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在没有使用之前,能节省多少人工、省多少水,自己心里没数,何况,还可能因为机器的不稳定,而影响营业。所以,是赢利模式,也就是一次性支付的销售结算方式,让餐厅的老板望而生畏。

篇3

其实,太宗也并不就是完人,但他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他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上谏的气氛,把大臣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到“国家兴旺,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并深知基层民众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为百姓做事,在太宗和他的贤臣集团的努力下,唐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君臣相得,人民安居乐业,不仅国家的统治力和影响力空前强大,而且社会经济也发展迅速。史家称为“贞观之治”

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通用电气第八任总裁杰克.韦尔齐,他认为:一个成功的CEO,他本人不一定是天才,因为天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因此身为一个天才的CEO,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他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人才,发现一大批人才!他们比大多数的CEO都要优秀。”通用之所以成功,杰克.韦尔齐认为与通用的用人之道和纳谏制度大有关联。

涉及到用人之道,就联想到现在的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他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口口声声在强调,企业的用人理念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在将人员招聘到企业以后,实际情况又是这样吗??权利没有下放;管理没有达到承诺的标准;连做事都会受到其他部门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限制。就是有些企业在刚到企业是,的确将权利及时下放了,但是,在你短时间没有做出业绩,他们会认为能力欠佳,从没有考虑到业绩也需要时间,调整市场也需要时间的问题;就是你把业绩做起来来了,他们又会考虑,此人会在企业待多久,在辞职的时候是否会给企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呢??

谈到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就联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道,对人才的重视是太宗成功的最大因素,包括他广开的纳谏之路,并对纳谏之人采取用、引、责、激、誉、赏、评、正、制、戒、罚等十一字,特别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在奖罚之外另外开辟的一条新的途径,引用前人知识,吸取竞争对手之精华,采取对臣子的责、激、誉、赏、评、正、制、戒、罚等方式激励和奖罚并存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用人之道也在于:

1、用有才之士:只有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会、发展、赢利的才是企业最需要、最适合的人才,而不是一味引进高级人才,往往许多的知名企业的高管或者MBA他们的能力需要的发展平台,一般的企业不一定可以提供,相反的还会让企业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2、引追求上进的人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可以更好的工作,否者最终将被社会淘汰。

3、挖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断的创新是为了满足市场的不断需要,同样的思路是不可能长期有效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