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监理

地质灾害防治监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质灾害防治监理

篇1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最早的史书上就记载有“山崩堵江,移山湮谷,地移掩村”等,而在我国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曾经发生过许多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对当时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仅延误工期,而且还增加了投资成本,后来许多部门通过成立专业的机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了山体滑坡地质灾害[1]。但是随着西部开发的战略实施,机械化施工的速度加快,在一段时期内又出现了较多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

1.地质灾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

基于地质灾害山体滑坡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存活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分析非常有必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1地形原因

地形原因是引发地质灾害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的地形主要有斜坡和洼地地段,在这样的地形地段下,地表水和地下水很容易就会汇聚壮大;河流的凹岸与缓坡地段,在这样地形下由于水流的长期侵蚀和雨水的冲刷对坡体造成很大的冲击,容易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另外还包括上陡下缓的堆积体地段和黄土高原地区阶梯山坡的前段等,这些特征的地形地段都比较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地质灾害。

1.2地层地质原因

除了地形原因之外,地层地质的原因也是引发地质灾害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地层主要包括有易风化和遇水易软化的软质岩层、含有软弱夹层的硬质岩、松密不一的黏土,以及其他膨胀土层和堆积而成的黏土层等,这些土层一旦具备贮水功能和聚水条件,或者出现隔水软弱面时就会形成滑坡现象;其次地质主要表现为地质结构脆弱而造成滑坡现象,一般情况下是由断层交接面、不整合面、岩层层理层、连通节理面以及褶曲两翼的倾斜面等软弱结构层组成的地质条件比较容易引发滑坡地质灾害[2]。

1.3外在环境原因

外在环境原因主要包括人为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天气自然灾害,如山洪的冲击,地震导致的地裂等都会引起滑坡地质灾害,这些人为因素或是自然环境因素也是间接引起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质灾害滑坡的判断特征

由于引发地质灾害滑坡的原因很多,因此在发生滑坡灾害时人们如何通过其特征来判断和提前预知滑坡灾害的发生,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理的作用非常关键。2.1形态特征通常情况下滑坡灾害呈现的是一种圈椅状或马蹄状的环形谷,一般是上部经常可见到裂缝,中部则是起伏不定的坑洼,而前缘则有鼓丘还伴随有扇形的裂缝,后缘部分则是陡壁和擦痕,同时两侧会有羽状的裂缝,形成一种双沟谷现象,当山体滑坡时一般情况下会形成鼻状凸丘和多级平台,严重者还会造成地面凹陷积水,房屋倾斜倒塌以及路面开裂等现象[3]。

2.2土层特征

一般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时地层都会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而且岩层的层位与构造与会发生错位,连接断裂,严重者岩层还会出现重叠或顺序颠倒的现象,同时地表会出现很大的张性裂缝,对交通的运行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2.3水文特征

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时地下含水层就会出现断裂的情况,地下土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对于这些含水土层的滑坡山体来说,其水文特征在此时也变得没有任何规律,无论是水位变化,还是水流方向等都会变得混乱不堪,同时由于滑坡引起的滑动带前缘位置也会出现泉水溢出的现象。

3.地质灾害滑坡防治的关键技术与处理方法

由于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非常大,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建造在山腰或山顶上的房屋和山底下的道路,若是发生山体滑坡将对其造成极为严重的恶劣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进行预防和治理。

3.1设置抗滑桩

(1)建造抗滑桩抗滑桩是常见的山体滑坡的防治技术之一。在抗滑桩的设计上要确定桩体在平面设置时的桩距和桩位,一般都是通过规定的测量计算得出,而桩位则要利用悬臂梁法、地基梁法以及有限单元法等方法确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桩位将直接影响到滑坡地质灾害的安全稳定系数和滑动面的形状。对抗滑桩体的型号和长度等参数的选择和确定,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和相关规范进行选择。分析抗滑桩所要承受的力,通常抗滑桩所承受的力主要来自桩上部的滑坡推力和桩体周围地层对桩体的挤压力,这时可采用地基梁法来具体测定出桩体周围的挤压力,以确定在此处的桩体是否会产生变形,而对桩体上部的滑坡推力,则需要根据桩背上的作用点和具体分布情况以及滑坡类型,部位以及变形情况等详细参数进行具体分析计算。

(2)抗滑桩的具体施工设置①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测量放样,并且还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反复测验。②要根据测定出的桩位中心进行桩孔的开挖,需要注意的是在开挖桩孔进行孔口护壁施工时要采用孔口钢护筒,防止孔口塌陷;同时在开挖桩孔时要采用隔桩施工法,也就是先要对固定数量的桩基施工完后才能进行其他桩基的施工,确保每个桩基之间的土体的稳固性。③抗滑桩的灌浆施工,在桩孔开挖施工完成后施工技术人员需对桩孔进行钢护筒的固定;其次就是灌浆施工,通过科学的灌浆施工方法可以使得钢护筒的桩孔具有较高的刚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抗滑坡作用。

3.2快速锚固技术

快速锚固施工技术主要指的是快速钻探成孔施工技术,快速下锚与快速注浆工艺的组合施工技术。针对较为复杂的地层条件都是通过快速下锚以及快速安装锚索技术作为工程的施工基础,特别是在地形特殊的救灾现场,锚索的快速准确的安装到位非常关键,为了提高锚索施工的效率,通常通过机械化辅助下锚装置技术方案来进行施工,即锚索安装系统,通过孔内装置和孔外装置共同合作从而达到辅助下锚的效果。同时为了保证锚索的安装质量,先要将桩孔底部的装置送到桩孔内的底部位置,通过机械设备使其进行固定,再将锚索和送绳装置进行连接,使锚索有效安装到桩孔内指定位置,最后就是取出送绳装置,进行锚索的下一步施工。

3.3锚索加格构梁系统

锚索加格构梁系统主要是利用锚索的外端和格构梁,一端连接在坡面上并固定牢靠,另一端则锚固在稳定岩体中,然后穿过边坡滑动面形成预应力钢绞线,在滑面上直接形成一种抗滑阻力,一旦发生坡体滑动就会由于摩擦而形成强大的阻力,就会对结构面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其处于压紧状态,从而有效防止边坡岩体发生滑坡现象,这种系统是通过摩擦阻力来改善山体的力学性能,从而有效避免山体发生位移滑坡,达到整治顺层,滑坡以及危岩或危石的最终目的。这种锚索加固格构梁系统在实际的抗滑治理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施工顺序依次为:确定孔位钻机就位钻孔清孔与锚索安装注浆制作框架梁锚索张拉封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质灾害滑坡的判断特征进行概况分析,探讨地质灾害滑坡防治的关键技术和处理方法。首先分析地质灾害滑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即地形原因,地层地质原因以及外在环境原因,其次分析地质灾害滑坡的判断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态特征,土层特征以及水文特征,最后探讨地质灾害滑坡防治的关键技术与处理方法主要有设置抗滑桩,快速锚固施工技术以及锚索加格构梁系统的运用等,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万杰.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彭勃,李华.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处理分析[J].低碳世界,2014(4x):117-119.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无安全事故

按照要求,我局立即召开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要求务必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靠前指挥,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强化地质灾害防控责任,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明确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地灾防治责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突发险情处置机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二、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排查巡查

我局及时将上级的文件精神贯彻传达到局属各科室,要求各科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排查、巡查,重点核查,不留死角。按照局领导的要求,独木水库发电站站长带领全站职工,对一、二级电站机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暂未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对一、二级电站之间输水渠道进一步加强了地灾隐患巡查、排查,输水渠道虽沿山修建,但山体植被良好,暂未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大坝安全是水库管理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加强大坝安全管理,我局工作人员每日观测大坝水位,依次计算出库容、入库流量、出库流量等数据,通过量筒读出降雨量,在第一时间把水情、雨情数据汇报给防汛调度科,同时在记录表上做好书面记录。与此同时,对大坝周边进行巡查。携带水库移动巡查大坝APP先检查坝顶排水沟是否通畅;沿着溢洪道观察河道泄水情况;观察坝体渗流情况,比如三角堰的渗流忽然变得浑浊,应立即向防汛调度科汇报;沿着马道检查大坝坝坡是否出现裂缝,纵向和横向排水沟是否堵塞。巡查结束后用巡查APP上传水情、雨情和巡查相关照片。经巡查库区内暂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情况。我局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通过再排查,及时掌握了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为监测防治工作开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基础。

三、落实预防措施,全面加强防控

一是进一步完善预测、预报、预警、速报以及日报、周报、旬报和月报工作制度,健全群测群防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二是把已经建立的汛期值班制度常态化、规范化,实行24小时监测值守,并做好值班记录。切实抓好地灾防治值班工作,确保信息通畅。三是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避险、救灾意识。积极开展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普及防灾避灾意识,增强了群众避灾应急能力。

四、深入基层一线,狠抓督查落实

篇3

摘 要:紫叶稠李在我国北方地区园林、风景区、小区绿化、城市道路行道树、庭院、广场等处,作为彩化、美化的优良树种。文章对其播种、嫁接和扦插繁殖的方法作了简要描述,并拟定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建议,为紫叶稠李栽培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紫叶稠李: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2-16

作者简介:张漓湘(1975-).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助理研究员.

紫叶稠李经多年改良繁殖,在我国北方地区已突显其彩叶树种的优良特性。从生长季节到落叶之前一直都是紫色,也是我国园林中最难得的彩叶树树种。紫叶稠李嫩叶鲜绿,老叶紫红,与其他树种搭配,红绿相映。花色白,叶片大且富于变色,顶叶红色,落叶晚,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抗性强,他是低温带彩化、美化的优良树种和非常好的观赏树种。在风景区可单独栽植,也可成片栽植,还可作为行道树、庭院绿化树以及小区绿化树种等。也适植于大门广场等处。

紫叶稠李属蔷薇科稠李属,是高大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30m左右。短枝开花,果实紫红色光亮,果核褐色。喜光,在半阴的生长环境下,可以播种、嫁接和扦插繁殖。

1 栽培技术

可在我国黄河以北地区生长,喜光、耐寒,在半阴的生长环境下可以播种、嫁接和扦插繁殖。

1.1 播种繁殖

紫叶稠李喜光、耐寒,在微酸性和中性、石灰性的土壤中都能生长。宜选择疏松、排水方便的土地做圃地。整地时,每公顷施腐殖有机肥21000kg,磷肥600kg,尿素1500kg。垄播,垄间距21~24cm,每公顷播种120kg。

1.2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是目前繁殖紫叶稠李的最好方法。砧木可用桃、李、杏、山桃、山杏、毛桃和紫叶李的实生苗。如果采用稠李的种子进行播种,当年或第二年即可芽接或枝接,成活率可达90%以上。

1.2.1 “T”字形芽接

于7月末至8月初进行。接穗要去掉叶片,少留点叶柄,最好随采随接。此法成活率较高,能达95%以上。

1.2.2 削芽接

最好在春季进行,因此时树液刚开始流动,皮层不易剥离。可于当年的1月份采集接穗,然后将接穗放人地窖中,并用湿砂埋好。4月初待树液开始流动时,将接穗取出,用清水浸泡2d后,即可嫁接。此法成活率可达90%以上。

1.2.3 嫁接苗管理

嫁接后一定要加强管理。及时抹除砧木伤口周围的萌蘖:待接穗长到一定粗度时,应及时解膜;并且要适时摘心,加强水肥管理。嫁接成活的幼苗,需培育2~3a,才能作为绿化的苗木使用。

1.3 扦插繁殖

可采用紫叶稠李的半成熟枝于6~7月进行扦插,枝条用促根素或生根粉处理后进行扦插,生根率可达50%~60%。

1.3.1 选择插条

插条可从3~4a生,长势健壮的树木上选取。秋天树木落叶后,剪取粗壮无病虫的当年生枝条作为插条。然后将插条剪成40cm左右的枝段,100段捆成一捆,放人地窖中用湿沙埋好贮藏。

1.3.2 选择圃地

圃地要求土壤肥沃、土质疏松的沙壤土。整地前,每公顷撒施15~22.5t腐熟的农家肥,并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辛硫磷颗粒剂处理土壤,以杀死地下病虫。然后整地做畦,并清除杂草等杂物。畦长可依圃地而定,畦宽1m,畦与畦之间留宽0.3m,深0.2m的沟。稍加镇压,将畦面耙平即可。

1.3.3 扦插方法

先将贮藏在湿沙中的插条,剪成长10~12cm,并带有3~5个芽的插穗。再把插穗下端剪成光滑斜面,上端剪成平面。然后将剪好的插穗下端斜面放人清水中浸泡15~20h,再用生根粉浸插穗。插穗斜面向下插入土中,株行距5x5 (cm),上端的芽应露出地面1cm。扦插后,立即放水浇灌,使插穗与土壤密接。地面稍干后,可覆盖地膜保墒、御寒。

1.3.4 扦插苗管理

苗床有地膜的可保持长时间不必灌水,如地膜下土壤干燥,再沿畦沟灌水一次。最低温度降至零下5℃时,应加草帘防冻保温;最低气温升至0℃后,白天揭开草帘,夜晚再覆盖草帘;春季当幼苗高3~5cm时,白天揭开地膜通风练苗,随幼苗生长逐渐加大通风量,注意保持苗床湿润。气温稳定升高后,及时揭去地膜,并施肥、除草、浇水。

2 常见病虫害防治

2.1 常见害虫

有蚜虫、红蜘蛛、尺蛾等。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蚜虫,用15%达螨灵乳油15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喷杀红蜘蛛,用10%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BT乳剂1000倍液喷杀尺蛾等。

2.2 常见病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