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技术培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技术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技术培训

篇1

(一)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客观的看,目前农民的素质是非常低的,以都善县为例,全县现有农业人口14万人,农村劳动力5.8万人,劳动力中初、高中毕业人数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72%,中专以上约2000人,占3.4%,其中绝大部分为县农广校毕业的学员。这个数字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这种劳动力素质状况严重制约了都善县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善县是一个传统的经济作物区,以种植葡萄、棉花、哈密瓜为主。近年来,随着石油开发,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得很快,但是农业的科技含量很低,产量和品质都不尽人意。比如大部分瓜农哈密瓜种植前土壤不消毒,温室蔬菜只能种植油白菜、菠菜等耐寒品种,畜牧业大都是传统的养殖方式,棉花的模式栽培技术还不能大面积推广,葡萄的新技术运用得很少。以上等等说明,农民对科技的掌握和应用在认识和实践上距离农业的发展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农业的发展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而农民作为生产者其掌握科技的水平和能力又是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应该是农业发展的原动力,而农民目前的整体素质又不能掌握过多、过深的科技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因此根据农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是一条切实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途径,农业实用技术有着实际、实用、实效的特点,易被农民接受,深受农民欢迎,容易取得成效,是现阶段农民技术培训和推广的最好方式。因此,农业的发展关键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二)农村实用技术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农业农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民致富手段有多种途径,但大农业是最有效的,也是农民增收最可靠的保证。都善作为农业大县,大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的很大比例要依靠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关键所在。目前,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情况较差,农民的科技水平比较低,大多是凭着经验进行生产,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辩证的分析,这既是差距,也是潜力,都善县三大经济作物平均单产棉花85公斤,哈密瓜1.25吨,葡萄2.1吨,这种单产水平上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如果农民能掌握相关的实用技术并加以应用,能在原有的收入水平上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近几年,农民开辟了许多致富的渠道,如蔬菜、庭院经济、园艺、特种养殖,作为新的产业,农民缺乏的是技术,而又有许多农民因为没有技术而望而生畏,许多好的致富项目没有人去生产经营,如果大部分农民能掌握1一2门实用技术。他们增收的渠道会越来越多,那么农民致富奔小康就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致富的迫切需求。

二、都善县目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现状、经验及成效

都善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由科委牵头,科协、农科所、农广校联合实施,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负责此项工作,科委、科协主要是以“科技之冬”的形式利用冬天农闲时间进行培训,而农科所培训任务较少,主要是抽调人员进行讲课。农广校担负着较高层次的农民教育工作,是院校教育方式与农村实际的有效结合点,负责培养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新型农民。从近几年的农民培训工作来看,基本上是采取各种层次相结合围绕主要产业,进行培训的方式,效果比较明显,全县60%以上的农民参加过技术培训,涌现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农民,比如东巴扎乡的杨占才,93年搞了一个蔬菜温室,但由于技术缺乏,一直没见效益,94年,县科委请八一农学院的技术专家在都善县开设了数期蔬菜技术培训班,并多次现场进行指导,使杨占才掌握了温室的构造、保温及多种蔬菜的种植技术,当年就盈利15000元,95年他又贷款5万元,修建了5个温室,当年盈利达6万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户和技术能手,多次获得地县、乡各级奖励。自治区领导也到他的温室参观过,杨占才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深感到科技的巨大效益。又出资送两个儿子到县农广校学习,象杨占才这样通过掌握实用技术而致富的在都善县还有不少,他们遍布蔬菜、棉花、哈密瓜、畜牧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从近几年培训效果看,大部分真正掌握实用技术的农民都能通过所学的实用技术致富,农民将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连他们自己都吃惊的经济效益,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与农民致富是成正比关系,工作开展得越好,范围越广,农民受教育面就越大,掌握的技术越多,依靠科技致富的农民也越多。由于实用技术培训J二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培训的内容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棉花、葡萄、哈密瓜培训得多,其他项目少,满足不了农民开辟新的致富渠道的要求;二是培幼l}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存在着脱离实际,不能针对性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培训时间安排上冬闲时间培训多,农忙时田间地头培训少,其实在田间地头的现场培训效果更好:四是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少,不能很好的将培训效果加以巩固;五是各级党政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重视不够,这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不易出成绩。因此,得不到重视。

三、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在农业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此项工作,结合都善县实际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这项工作。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力量,改变由一名科技乡镇长抓培训_I二作的局面,从组织上保证工作的落实。同时要保证经费,县委、政府保证科普经费(年人均0.2元)的落实,并能切实将培训经费应用到位,乡镇要保证统筹费中科技培训费用的落实,做到领导和经费的两个到位。

(二)要大力开展科技致富典型的树立和宣传,让广大农民切实看到实用技术的实用性、实际性和实效性,提高农民学习实用技术的热情。

(三)要围绕都善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切合实际的年度培训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四)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多征求农民的意见,根据农民的要求选题。

篇2

一、农业技术培训现状

(一)镇上集中办大班

如果范围较广的话,一般先通知到各个村,然后再由村通知到各社,由社长组织一些关系较好的人来凑个数,这些人一般都是敷衍了事,走个过程而已,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即使学到一点东西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往往造成真正想学知识的人根本不知道培训这件事,未能及时参与到学习中,造成了资源大大浪费。

(二)村社办小班

如果范围比较小的话,培训条件也相对比较差,真正想参与培训的人员大多数还是能参与的,培训出来的效果比大班要好。

(三)上门指导

参与学习的人员基本上能够学习到培训内容,但出于技术人员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所以真正接受培训指导的人员不多,不利于新技术的普及。

二、农业技术培训的优点

农业技术培训可以把小班培训和入户指导相结合,突出二者的优点,将高深的理论知识转换成简单的实践,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参加培训的人员很快理解知识,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农业技术培训的开设,使参加培训人员得到了非常大的收益。例如某镇一个培训班50名学员,全是水稻种植大户。在培训即将开始时,正好赶上了水稻育苗,此课程由当地的某水稻专家主讲,从水稻的生长期应注意的栽培、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问题入手,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还解答了农民朋友困扰多年的问题,农民朋友对这次培训非常认可,下课后大家到一名学员家里进行了水稻育苗的操作,专家亲自指导操作,学员提出的问题也得到了专家的及时解答。

三、农业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农业培训只走形式

目前各个级别的农业部门都有自己的培训任务,导致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差事而做的培训,根本不重视效果,解决不了生产实际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陈旧

目前农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而从事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员多数年龄偏大,而且这些培训人员的工资福利比较差,人员流动快,培训也缺少必要的经费,使得技术人员无法得到知识的更新,以至于农业生产和技术指导的脱节,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不能被技术指导所满足。

(三)农民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当前,农业生产人员的年龄普遍都在40岁以上,其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差。而培训的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接受培训的人员如果要理解这些内容比较困难,很难掌握全部培训的内容。

四、当前农业培训所面临的困境

(一)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

培训中,教课的基本都是由部分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担任,或是一些农广校的老师。这些老师了解技术更新的途径与机会不是很多,授课的方式也普遍老化。然而,那些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他们虽然已经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但他们欠缺授课的经验,授课的方式不是很合理,很难被农民朋友所接受,农业培训的成果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失衡的培训对象

农民及在职的农业技术人员主要作为农业技术的培训对象,而当下却只面向农民,在职的农业技术人员被忽视,以至于这些人员的知识不断落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的作用。截至目前,农村务农的人员基本都是一些妇女或者老弱病残,而这些人员是主要的培训主体,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培训效果差。

(三)农业技术培训缺乏充足的经费

在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农业的支出投入不多。农业技术培训依赖项目经费的根本原因就是财政经费不足。以至于农业技术培训的培训设备严重老化,非常落后。还有就是严重不齐全的辅助培训教学工具,培训材料的印刷与发放也有一定的限制,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四)学习的理论没有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部分单位在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时实践时间非常少,往往许多农民还没有搞明白新技术的真正含义,培训就结束了。授课的农技人员也还未来得及对农民进行深入讲解,对农技知识的普及增加了难度,导致忽视了技术实施条件。参加培训的人员不仅没有学习到新的技术,还出现了许多问题。

(五)调查的跟进力度不足

当前,培训人员只重视培训中的内容,培训后的跟踪调查被忽视,没有真正了解与掌握参加培训人员对培训内容的看法,新技术是否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有没有解决农民实际遇到的问题,结果是否被农民朋友认可等。所以,没有进行后续跟踪调查,就没有办法及时完善培训内容,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得不到及时的改变,过去落后的培训方式被不停地重复使用。

五、改善措施

(一)加强师资力量

保证农业推广、推动农业发展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各级政府应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农业技术培训的教学环境要继续改善,新生资源要及时补充,授课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要及时优化,授课人员的知识水平要及时提升。在农业技术培训中,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主导作用。

(二)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培训对象

在农业技术培训中,参加培训的人员尽量要求青壮年进行参加。培训时间应选择农闲季节,或在春节前后开设农业技术培训,让过年回家的农民工也能参加学习,这样可以让这些农民工有回家创业的想法,进而农村就有了新的生产力。

(三)培训项目互惠互助,增加经费的投入

农业技术培训的经费往往由多个部门提供,常常会出现经费不足问题。所以,把各种经费结合在一起,培训时和当地项目相结合,在项目实施时农业技术培训即可完成,这样使得培训的完成保质又保量。如此不但可以促进项目的实施,也做到了点面相结合,使村社的发展得到了推进。

(四)建立实习示范基地

主动争取经费是每个农技培训机构应当做的,而且要争取建成多个实习示范基地,培训内容在基地的建成后可以得到实践,同时也可以使其他项目实施获得借鉴,启发农民的农业生产,边示范、边参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很快学到新技术的精华。

六、对农业技术培训的展望

(一)把农业技术培训的形式常态化

要巩固农业技术培训方式,让每一个技术人员在每个生产的季节都能进行一次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在技术人员的带动下掌握新技术,稳固实习示范基地的建设,使基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对于农业技术培训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农业技术培训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得以保障,财政预算也要把培训的所需经费纳入进来。

(三)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每年都要对技术人员进行素质教育,使其业务能力得以提高,服务意识得以加强,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四)建立考评机制

把技术指导效果、农业技术培训结果与年终考评结合起来,如果给其安排的培训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年终不可给其评为优秀,本年度晋升更高一级职称的资格予以取消。

七、结语

我国的先进科技在不断更新,农业技术培训也应当不断更新,培训的范围与质量也应不断提高,要适应目前广大农民朋友对新型农业技术的需求,让广大农民朋友的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作者:赵瑛 单位: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滨州市滨城区分校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3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116-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17

在理论界,Schultz[1]在回答如何改造传统农业这一问题时,强调了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在我国,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强可操作性的措施可能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政策界,自2004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升到战略性高度,农民培训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便日益突出。回顾十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文件中多次对农民培训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农民开展实用的技术培训已成为政策界的共识。从国内实践看,近年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涌现,日益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革却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政府对农民培训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供给将会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愈加普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在加速。那么租入土地和加入合作社,是否会作为异质性的重要来源,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产生重要影响呢?或者说,租入土地的农户与自耕农这两类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参与行为有没有显著差异?基于此,本文构建ZINB模型,考察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与农户参与技术培训之间的关系,判断当前的农业技术培训是否偏离了政策设计的目标,从而给出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技术培训的政策重点,对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大现实意义。

1文献回顾及简评

很多经验分析文献讨论了农户参加培训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又可分为农户的内在因素或称为农民的禀赋[2]和外在因素。曹建民等[3]认为农户参加技术培训的行为决定于农户掌握的信息、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发现中年人、村干部、水稻种植比例较高的农户和非农就业比例较高的农户更愿意参加技术培训。高升[4]则将农户对培训实用性的评价、农户获取培训信息渠道数纳入了Logit模型。但大部分文献纳入计量模型的影响因素有很强的趋同性,这些因素包括农户户主的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对培训实用性的评价、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所处的地理环境等[5-7]。现有文献用以识别显著影响农户农业技术培训参与的因素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文献以农户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为因变量,再以上述影响因素的全部或部分为解释变量,构建Logit或Probit单方程模型,进行ML估计,如刘芳等[5]、高升[4]等人的研究。这类文献的缺陷是只能识别出影响农户是否参加培训的因素,却忽略了既影响农户是否参加培训又影响农户参加培训次数的因素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另一类文献是以农户参加培训次数为因变量,应用Tobit模型进行估计,如于敏[6]的研究。这类文献虽然考虑了影响因素对农户培训次数的影响,但Tobit模型本身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该模型估计要求两部分模型的解释变量不完全相同,并且系统模型假设随机变量服从联合正态分布,违背这两个假设的模型可能不可估计[8]。另外,Tobit模型尽管容许有大量的零,但仍将因变量y在正值上的分布看成连续分布,假定y=max(0,y*),其中y*呈正态分布与农户参加培训次数在y>0时的离散性完全不相称。因此,要想无偏地识别出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需要新的方法。

何安华等: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技术培训参与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2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模型2的缺陷是无法直接对比租入/不租入土地农户的差异,也无法直接对比加入/不加入合作社农户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各组农户数量占农户总数的比重为权重,近似计算出各组间的差异,然后再分别与模型1中leasedumi和coopdumi的估计系数相比较,并由此判断模型2的稳健性。

2.2计数数据中对零膨胀现象的处理

在实际问题中,计数数据普遍存在零膨胀特征,即获得的数据很大一部分是零值。具有零膨胀特征的计数数据超出了一般泊松模型或负二项模型的预测能力。幸运的是,解决零膨胀现象的Hurdle模型于1986年被提出并应用于经济学研究领域[9],继而Lambert[10]于1992年提出零膨胀泊松模型(ZIP),Greene[11]在1994年又将ZIP模型扩展到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使得对具有零膨胀特征的计数数据的估计变得更为有效和无偏。零膨胀模型假设数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应零事件的发生,个体取值只能为零,这一部分的零值解释了数据中可能存在过多零的原因;第二部分个体符合泊松/负二项分布,取值可以为零或正整数。因此,零膨胀模型将数据中的零分成“过多的零”和“真实的零”,并从零分段,对零部分和非零部分分别建立二项选择模型和一般计数模型,其中二项选择模型主要回答变量影响事件是否发生的问题,一般计数模型主要回答变量影响事件发生次数的问题。

本文对农户2008年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进行考察,发现未参加技术培训的比重较大,占到农户总数的5558%。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次数为零的情况可分为两组,一组是2008年期间没有技术培训可获性的农户(组A1),另一组是有技术培训可获性但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户(组A2),这两组农户的技术培训次数都为零,但造成零值的原因不同。当符合组A1的样本较多或组A2样本中零值过多时,计数出现零膨胀现象。因此,可将原始数据集看作一个全零数据集和一个服从泊松/负二项分布的数据集组成的混合数据集,再以一些特征变量采用二项选择模型对农户是否属于组A1进行预测并排除掉属于组A1的样本,对余下的属于组A2的样本进行泊松/负二项模型估计。

2.3模型选择:ZIP模型还是ZINB模型?

为了考察土地流转和加入农民合作社对农户参加技术培训的影响,以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次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农户的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和省份虚拟变量。根据文献回顾和经济理论选取进入模型的解释变量。

Hurdle模型、ZIP模型和ZINB模型是处理零膨胀计数数据的常用模型,但因Hurdle 模型在经济学中有着特殊性和争议性[12],本文将根据数据集的分布情况在ZIP模型和ZINB模型中选择较为适宜的模型进行估计。借鉴王存同[13]选择零膨胀模型的思路:第一,观察数据是否存在零膨胀现象。参加技术培训次数为零值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55.58%,零值的比例很大,数据存在零膨胀现象。第二,判断计数数据是否存在过度离散。可以通过考察计数变量的均值和方差是否相等,以及alpha检验是否显著,来判断是否存在过度离散。当均值和方差基本相等且alpha检验不显著(P>005)时,数据服从泊松分布,应采用ZIP模型;当均值明显小于方差且alpha检验显著(P

3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3.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的一手调查数据。课题组于2009年7月至9月,共组织40余名调研员分成三个调研组赴山东、山西、宁夏3省调查。原则上,每一省份选取4个县,每个县再选择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1至3个村庄不等,每个村庄再随机抽取20个农户。实际获得山东、山西、宁夏3省11个县、市、区(分别为:高平市、高唐县、冠县、贺兰县、利通区、宁津县、平原县、沁县、武乡县、泽州县、中宁县)的1 039户农户数据。结合研究目标,在数据预处理时,先后剔除了不再从事农业、家庭主业为养殖业、纯租出土地的农户,形成目标样本户,接着剔除有缺失数据、异常值的样本。最终得到有效样本761个。

3.2描述性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2008年种植户总体的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为11.40亩,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为2.78亩,其中人均承包地面积为2.43亩。在2008年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有338户,占44.42%,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有423户,占55.58%。统计发现,参加培训和未参加培训农户在家庭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指标上均有显著的统计差异。

从家庭平均耕地总面积看,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耕地总面积平均为12.45亩,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耕地总面积平均为10.56亩,两者在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未参加技术培训农户的耕地总面积虽然较小,但是其统计分布较参加技术培训农户的耕地总面积要集中。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看,参加技术培训和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比后者高出036亩。从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看,参加技术培训农户的人均承包地面积为254亩,而未参加技术培训农户的人均承包地面积为234亩,二者相差02亩,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是因为承包地在二轮承包之初仍然坚持按人头调整,虽然经过几年的人口变动,各村的人均承包地面积变化也不太大。

表2给出了租入/未租入土地和加入/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参加技术培训的情况。一方面,租入土地农户组的技术培训参加率为52.87%,较未租入土地农户组高出10.6个百分点,而且从均值差异来看,技术培训次数有显著差异,租入土地农户组的技术培训参加次数平均为232次,较未租入土地农户组高出083次,并且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表明农户租入土地与其参加技术培训可能有正相关关系。

4计量结果及分析

4.1培训的ZINB模型结果及其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考察解释变量的共线性问题。对所有解释变量做相关分析后,发现部分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农户租入土地同时加入合作社虚拟变量与多个控制变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幸运的是,该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最高的仅为0.277,仍然可以进行计量分析。为了考察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本文利用方差膨胀因子和容忍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解释变量的平均方差膨胀因子为1.36,最大的仅为1.78,其容忍度最低也达到了0.562,模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数据不可能具有正态分布,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所有标准计数数据的分布都表现出异方差性,进行参数估计时还需对标准误做稳健性调整。

通常来说,研究者根据自己是关注计数变量的期望值还是计数分布去选择计数模型的解释方式。本文重点关注农户参加培训次数的期望值。而解释变量的变化所带来计数变量期望值的变化,可以用期望值的倍数变化、百分比变化、边际变化等方式来表达[14]。在本案例中,ZINB模型回归系数的解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负二项回归系数(表4),另一部分是logit回归系数。ZINB模型中负二项回归系数的解释和一般负二项模型一样,即回归系数βi是平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次数的对数(Lograte),一般以发生率比(IRR)即eβi来解释。若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eβi表示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某一组别的期望计数是参照组期望计数的倍数。

4.1.3四组农户回归系数差异的T检验估计结果直接给出了各组农户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对应的发生率比,可以直观看出各组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期望次数的多少,但这种关系仍需要检验。通过T检验发现,租入土地并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和不租入土地但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2稳健性分析:改变ZINB模型的设定

为了确保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从以下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在表4所采用的ZINB模型中,样本农户按是否租入土地、是否加入合作社两个虚拟变量的组合分成了四组,估计结果直接给出了四组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期望次数的倍数关系,但没有直接给出租入土地农户与不租入土地农户在参加技术培训方面的差异,也没有直接给出加入合作社农户与不加入合作社农户的差异。改变ZINB模型的设定,只引入是否租入土地、是否加入合作社两个虚拟变量,采用MLE方法能够直接得到这种差异(见表5)。表5中的估计结果显示

5进一步分析

通过ZINB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一方面,租入土地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行为无显著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技术培训的实用性和及时性不够,技术培训一般围绕大众化问题展开,无法吸引种植规模较大农户参加培训。实际生活中,即使培训供给充足,农业也未必参加培训,需求因素对农户参加

但这种需求在租地农户和不租地农户之间有没有明显差异呢?显然,当培训主体没有采取差异化策略对受训农户进行细分,仍以卖方主导的思维提供培训时,租地农户和不租地农户参加培训的需求差异就非常小了。因此,租入土地的农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见得比其他农户更高。另一方面,合作社成员身份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点不难理解,因为合作社对社员提供技术培训是免费或仅收取非常低的服务费[15]。样本农户所在村庄至少有一个合作社,大部分合作社都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只有个别合作社为非社员提供服务。样本数据也显示,社员中63.64%的农户参加过技术培训,而非社员的这一比例仅为24.73%。由于非社员对合作社没有归属感,享用这份“免费的午餐”可能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所以较少参加合作社提供的农业技术培训。

接下来,把视角转向控制变量。说明农业对家庭的重要性下降之后,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因为兼业农户更需要的是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有村干部、外出务工等特殊经历的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期望次数是无类似经历农户的1.350 3倍,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此外,户主年龄及受教育年数、家庭劳均耕地面积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期望次数的影响均不显著。笔者的解释是当前存在一些农业技术培训对象仅仅是“农户”,没有根据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规模将农户细分,即没有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差异化策略去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一套培训方案应付各类农户,因此,参加培训农户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规模就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6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采用2009年山东、山西、宁夏三省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ZINB模型重点考察租入土地、合作社成员身份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租入土地并没有显著影响农户参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行为,而合作社成员身份则明显提高了农户参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积极性。此外,本文还发现,户主有其他职业的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期望次数较低;有过特殊经历的农户,参加培训次数显著高于参照组农户;户主年龄及受教育年数、家庭劳均耕地面积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行为无显著影响。

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第一,随着现役农户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是租入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中青年农户。但租地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对当前大众化的农业技术培训没有表现出更强的需求。这有可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其自己的农业新技术获取途径,也可能是当前的技术培训供给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即培训供需对接错位。这两种可能无疑都意味着当前的农业技术培训政策需要作出调整:一是纠正过去将所用农户都视作相同的培训对象并沿用单一培训模式的工作思路,结合农户的差异化培训需求对农户实行分层定位,增强不同培训目标人群的瞄准度,分别提供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技术培训服务;二是对以其他方式获取新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贴,分担他们的新技术获取成本。第二,进一步加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开展技术培训的合作社给予专项补贴资金。对于由合作社提供更有效率的技术培训,可以以项目方式委托给合作社。这既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又可以避免政府供给“劳而无功”,同时还可以灵活有效地满足农户的技术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56-71.

[2]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 2004,(12):85-95. [Kong Xiangzhi, Fang Songhai, Peng Xiaopeng, et al. The Nature of Institutional Systems and Its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J]. Economic Research,2004, (12), 85-95.]

[3]曹建民,胡瑞法,黄季.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60-66. [Cao Jianmin, Hu Ruifa, Huang Jiku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Farmers’ Modif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in Farmers’Participating in Technologies Training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Adopt[J]. China Soft Science, 2005, (6):60-66.]

[4]高升.农户参加培训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湖南1 040户农户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1-26. [Gao Sheng. Factor Influencing Farmer’s Decision of Attend Technical Training: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1040 Households in Hunan Province[J]. 2011, (4): 21-26.]

[5]刘芳,王琛,何忠伟.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0,(6):61-66. [Liu Fang, Wang Chen, He Zhongwei.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Beijing New Technology Training Farmers Needs and Influence Factor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0, (6): 61-66.]

[6]于敏.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意愿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宁波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J].经济问题探索, 2010,(2):61-67. [Yu Min. The Demand Will and Its Restrict Factor Analysis of Farmers Production Skills Training Based on 511 Planting and Raising Farmers’ Investigation[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0, (2): 61-67.]

[7]李恩,张志坚,李飞.影响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行为因素的分析:基于长春市郊区的调查数据[J].管理学刊,2012,(3):66-72. [Li En, Zhang Zhijian, Li Fei.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raining Farmers with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the View of Survey Data of Suburb of Changchun C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 66-72.]

[8]周华林,李雪松.Tobit模型估计方法与应用[J].经济学动态,2012,(5):105-119. [Zhou Hualin, Li Xuesong. Tobit Model’s Estim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J].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2, (5): 105-119.]

[9]Mullahy J. Specification and Testing of Some Modified Count Data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 33(3):341-365.

[10]Lambert D. Zeroinflated Poisson Regress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Defects in Manufacturing[J]. Technometrics, 1992, 34(1):1-14.

[11]Greene W. Accounting for Excess Zeros and Sample Selection in Poisson and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s[C]. Working Paper (EC-94-10),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New York University, 1994.

[12]Dalrymple M L, Hudson I L, Ford R P K. Finite Mixture, Zeroinflated Poisson and Hurdle Models with Application to SIDS[J].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 2003, 41(3-4):491-504.

[13]王存同.零膨胀模型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例[J].社会学研究, 2010,(5):130-148. [Wang Cuntong. Zeroinflated Poisson /Negative Binomial Modeling for Sociologis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0, (5): 130-1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