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提升城市发展能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篮球活动 高职院校 终身体育 意识能力
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体育教育一样,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塑造终身体育的意识,强化其终身体育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运动是广受大家欢迎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它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刺激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精神,可以让学生通过篮球活动掌握获取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机会。
一、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对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优势
(一)具有稳定的群众基础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篮球占在比较重要的位置,篮球运动是风靡国内外备受年轻人欢迎,吸引最多年轻人参与的体育活动。高职院校中选修篮球课的学生最多,学校所组织的赛事中也属篮球赛规模最大,所以说高职院校是篮球爱好者的聚集地。再有一般学生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对篮球的基本知识和技术都有所了解,所以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篮球群众基础。
()二学校场地设备齐全
一般高职院校的运动场地和设备都比较齐全,特别是学校中最受欢迎的篮球活动的场地、场馆和设备更是最为齐备的。现代化科技教学设备的应用也激发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篮球运动。
(三)师资力量充裕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中篮球教师是最主要的体育师资力量。一般篮球教师都高大挺拔、帅气阳光、技术娴熟,这些都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另外篮球教师丰富的篮球知识储备,扎实的教学功力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让其喜欢篮球,这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主要基础。
(四)活动形式风度
篮球活动有多种形式,可以进行多种组合的比赛。这种丰富性的内容形式,和比赛类别的多样化都是吸引更多爱好篮球的学生参与进来的原因,这也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参考。
(五)融趣味性和竞争性于一体
篮球具有很强的组织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年龄的特点。因为这种多种性质于一体的属性,篮球活动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高职院校开展篮球活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相关思想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的时候,要有计划的融入一些体育理论的相关常识,可以向学生介绍体育健身的理论,体育运动的规律内容,正确实施健康锻炼的思想和对策,体质评定,医务监督和身体保健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主要的体育锻炼的知识理论的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让其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充分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可以长久坚持的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结合成功体育教学法,引导学生产生终身体育的兴趣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融入成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成功的西园,让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面对体育能力较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这部分学生体验成功。在带领学生进行篮球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能力较低的学生的特点降低篮筐的高度,提高这部分学生投篮的命中率,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另外在一些篮球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掌握水平,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降低学生因为比赛失败产生挫败感的可能,让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结合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终身体育锻炼的技术和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篮球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要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性的学习,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总结出篮球运动的相关技术,并且通过技术总结创编出一些新的防守或者进攻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开展,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练习的水平,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体育锻炼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主练习的水平,引导学生可以独立获取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和途径,让其能够在离开校园之后真正应用起来,并且应用的更为顺手。
(四)组织欣赏并举办篮球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篮球运动不仅展示了形态和力量美,还体现了一定的动作美,在观看篮球比赛的时候能够给予人们别样的刺激,可以让人的神经倍感兴奋,在实际参与篮球运动之后能够放松身体、愉悦心情。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不同类别的篮球比赛,包括CBA或者NBA,带领学生观赏精彩的篮球动作,漂亮的扣篮,经典的传球和灵活的运球,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篮球之美,刺激学生的终身体育的积极性,再有,竞争的赛制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方法,学校和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的篮球比赛,引导学生产生足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思想,通过集体荣誉感的引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结论
文章细致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及其篮球运动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具体方法,为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屈方方强调,各级审计机关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认真落实我省2012至2014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部署,着眼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促进科学决策管理,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完善金审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五大体系”(电子审计体系、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审计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安全保密体系)、“五大系统”(OA系统、AO系统、审计分析系统、移动办公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到2014年底,使陕西的审计走在西部省份的前列,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全省审计人员尤其是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群策群力,努力完成好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一是要正确认识形势任务。清醒认识我省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短缺、部署进展慢、应用水平低、经验成果少、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审计机关审计执法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有力切入点。坚定信心和决心,认真总结审计信息化建设边部署、边应用,已完成“金审二期”工程部署并通过审计署验收,计算机审计方法、经验和应用实例逐年提高,在审计实践尤其是去年的政府性债务审计和今年的社保资金审计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等成绩和经验,克服畏难情绪,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使审计信息化工作尽快取得更大的起色。二是要切实抓好人才建设。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才问题。立足现有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尽早培养出骨干人才队伍。着眼应用,采取下达任务指标、进行考核评比、健全评价奖惩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计算机中级和中级后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效果。充分发挥核心骨干的先锋和引领示范作用。设法选调或聘用人才,建立外部专家库,充实现有专业人员力量。三是要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争取党委政府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充分认识到,思想真正重视之后,审计信息化建设投入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要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倾向,在立足本级财政解决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做出成绩,搞出特色,争取中省财政的支持和奖励。坚持统筹规划,处理好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规划与分类实施、安全性与方便性、适用性与创新性、规范性与灵活性、集中统一与纵横交互、行业性与全面性、团队与个人、行政管理与项目管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和走回头路,少花或不花“冤枉钱”,切实提高投入成效。省厅要集中搞一些全省层面的项目,供市县审计机关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各市县也应加强借鉴,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和总结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
根据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图1。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可划分为四个能级:第Ⅰ能级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共4个城市;第Ⅱ能级包括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宁波和厦门共8个城市;第Ⅲ能级包括重庆、大连、沈阳、长沙、西安、郑州、济南共7个城市;第Ⅳ能级包括太原、长春、昆明、合肥、哈尔滨、福州、海口、南昌、石家庄、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宁、兰州、贵阳、银川和西宁共16个城市(图1)。
总体来看,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2010年,北京、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分别为88.19和85.84,连续六年位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两名(表3)。从各分项指标看,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六个分项发展均衡,优势突出。如北京的基础条件、研发能力、专业服务优势显著,均排在第一位;上海的商务设施、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3个分项均排在首位,基础条件、专业服务仅次于北京排在第二位。
北京、上海已成为国内外各类总部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北京市依托独特的科技、人才资源和首都功能优势,聚集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总部经济在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8年底,北京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在京企业集团总部共784家,其中入选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总部30家,占我国入选企业总数的55.6%,所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仅次于东京。总部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在区域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上海市较早制定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政策,颁布了全市总部经济地图,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0年11月底,上海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1家,批准设立外资投资性公司210家,外资研发中心317家。
2. 广州、深圳各具特色,齐头并进
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和能力较强。2010年,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76.05分,排在第三位;深圳紧随其后,得分75.64分,排名第四。从各分项指标看,广州、深圳两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各具优势和特色,广州在商务设施、专业服务方面优势较为突出,均排在全国35个城市的第三名;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排名第二,金融服务业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从近几年广州、深圳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看,两个城市总部经济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广州、深圳在总部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深圳与广州综合能力得分的差距由2006年5.15分缩小到2010年的仅0.41分。
3. 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明显,一批潜力城市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