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提升环境卫生质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渗透,卫生学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⑴服务对象的扩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传播方式趋向网络化,读者服务突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服务对象不再仅局限于校内师生,逐步延伸到社会大众。⑵服务时间和地点的无限制化:传统服务方式下,读者要获取信息资源,必须到学校图书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比较大。而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存在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即时、同步。⑶服务文献资源的多元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图书馆服务的媒介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信息资源,光盘、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文献、电子函件(E-Mail)、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等也被逐渐应用,读者可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1]。⑷服务方式的变化:网络环境下读者对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真实读者与虚拟读者同时存在,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可在馆内实现,也可通过网络自助服务,如读者通过网络进入到学校图书馆主页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查询,而且可实现同一服务产品的多人使用同步化,服务速度更加快捷。⑸服务内容的高层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以现代化技术设备为支撑,服务内容不断拓宽,如定题跟踪服务、信息产品开发服务、查新服务、科研背景分析服务、专业文献述评服务等越来越多的被开展。⑹工作人员的高素质化:网络环境下,不仅要求图书馆员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筛选、整理,而且要求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英语水平,才能实现对读者的优质化服务。
二、卫生学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理念陈旧,服务对象单一
片面重视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忽视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发展的要求。另外服务对象较为局限,主要面向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没有向广大群众提供服务,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2.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偏低
相关研究发现,部分学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水平满足不了新时期工作的需要。而且部分馆员服务意识不强,创新精神缺乏,服务方式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
3.对本图书馆信息资源及读者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不够
学校仅仅通过图书馆主页、校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受众面小,社会大众在遇到医学难题时,大多选择通过百度等浏览器获取信息,却不知道一些卫生学校或者医学院校就有校外访问权,可为其提供更为丰富且权威的信息。另外,读者的信息素养不高、自身知识水平低、无法熟练使用数据库和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途径等因素也会间接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4.服务方式僵化
目前,卫生学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僵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多缺乏主动进行信息服务的意识,服务方式大多趋于被动,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进行广泛的调研活动,无法全面了解读者的需求。二是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内容以满足读者图书借阅、信息查询等为主,而针对于医药专业特色服务及深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还存在很多欠缺。三是缺乏个性化的服务,未能实现多媒体资源检索这一特殊服务,无法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
1.更新服务理念,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
转变服务理念是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应重视信息资源建设,首先,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搜集、筛选、加工,丰富馆藏,重视图书馆馆藏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优化图书馆网站主页,以为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一个合理的网络平台。其次,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图书馆馆藏的图书资料转化为电子信息资源,构建各类书库,并借助远程进入和超文本链接技术,建设本馆的虚拟馆藏。再次,结合本校专业设置,有效整合校内信息资源,建立特色馆藏数据库、专题文献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2]。另外,对信息用户需求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为读者提供全面、个性化信息服务。
2.开展个性化和深层次服务。
图书馆应着眼于读者需求,创新服务手段、内容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促进图书馆网页服务平台的多样化,实现图书馆网站网上咨询、文献传递、书目查询、定题服务、网上联机检索、数据库远程访问服务等服务内容。第二,大力推进web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为读者提供多层次、人性化、高水平的医药学专业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和查收查引服务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三,由传统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如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推动。第四,促进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如可开展定题服务和市场调研服务;借助馆藏报刊按专题将其分类整理,开展剪报服务;提供免费电子邮箱、代借、代印等服务,拓展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空间;利用论坛、QQ聊天、网络留言板(BBS)等方式加强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的交流,为其提供一个数字参考咨询平台。
3.扩展服务对象,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对象除了在校师生外,还应逐渐向社会大众扩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内容,即培养其获取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为提高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第一,开设新生入馆信息素质教育课,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新生全面掌握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进行培训,网站主页可设置“读者指南”、“专题培训”等内容,培养读者有效借助网络平台检索各种载体文献信息能力。第三,举办专题培训和专题讲座,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读者直观演示电子资源、网上文献的检索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等,如中国知网数据库使用与检索、CALIS简介及文献传递流程、远程访问VPN技术链接的使用等内容都是需要重点培训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2-03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已是当今研究最活跃、取得成果最辉煌、对其他学科影响最大、应用前景最广阔、对人类和环境最重要的生命学科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工程学于一体的交叉型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既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有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对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等知识。不仅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性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者根据五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心得。
一、上好绪论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绪论课是最轻松也是关键的一堂课,它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逻辑,但它却是该门课程的一个缩影,是对课程进行了总体上的高度概括。在具体介绍绪论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例,强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具有息息相关的特性。尤其是目前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利用、友好材料、清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热点、难点,指出近期科学工作者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贡献,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发现,好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应具有目的性、诱导性、趣味性,成功的课堂教学导语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1]。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思维,引其渐入佳境。导语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的同时,迅速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轨道。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在抓住教材关键的基础上,才能精心设计出合理的富有艺术性的导语。比如在讲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从利害角度介绍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哪几种,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导出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类似关系,以便让学生豁然开朗。通过此类问答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利用的合理化
与其他生物相比,微生物有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如果教学方法不好,常常会造成很多错觉。按传统的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频繁的板书,不但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得讲课思路的连贯性被破坏。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讲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影片等,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再加上生动的描述和启发式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良好。例如,在讲解病毒繁殖过程中,如果结合课件中的动画过程,就能够把握每一个步骤进行的具体程度和状态,加深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污泥膨胀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比较膨胀污泥与正常污泥的形态结构,增加认识。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的信息,向学生们介绍微生物在某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们对环境微生物的兴趣。在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中,还应适当补充当前工程微生物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阐述其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深入钻研的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功能要求:课件应具有美观、和谐、色彩丰富、屏幕设计简洁明快、屏幕布局合理的用户界面;具有清晰的导航栏;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及较强的互动性[3]。
三、教学内容传授的生动化
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在阐述性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通俗生活常识,既可以调节课堂的严肃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对课程产生近距离感。例如在讲解重金属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时可引用环境公害化事件如水俣病和骨痛病事件产生的作用机理;在讲解嗜冷微生物时,通过解释为什么冷藏在冰箱中的食物依然会变质的现象向学生强化嗜冷微生物的生理特征;以腌肉和蜜饯为例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高渗溶液,什么是低渗溶液,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力求将教学语言生活化、通俗化、形象化。如在讲授酵母菌时可以这样说“天才的酿酒师和面包师”,这么一句通俗的话,学生就可以知道酵母菌的两个主要应用:酿酒和面包发酵,这个时候如果再把酵母菌可以酿酒和制造面包的原理讲一下,学生必定很感兴趣;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可运用比喻的地方也不少,比如讲微生物的影印接种法的时候,用“盖印章”来比喻就比较形象[4]。另外,微生物的世界本身是一个微观世界,那么如果用“小人国”来比喻微生物世界,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再比如讲解微生物的大小,可以以大肠杆菌为例:大肠杆菌直径0.5μm,长度为2μm,光这样说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印象,如果拿实际生活中的东西来和它作一下比较,效果就会好得多,如把大肠杆菌的大小跟芝麻粒和人的头发丝比,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此外,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对部分章节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中的专业名词,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促进师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例如:在讲解“荚膜”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回忆英文单词“capsule”的汉语释义,为胶囊;太空舱等。引导学生概括胶囊、太空舱的特点,结合教材中“荚膜”的定义,让他们形象地认识荚膜是细菌分泌出的,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物质。以上这些教学实例证明,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5]。
四、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教与学互动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正在飞速发展的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不断被开拓,教材的更新不可能完全跟上研究进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方法获取最新信息。例如,在第三章“原生动物与微型后生动物”章节的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下查阅同学们感兴趣的相关原生动物或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资料,并用他们熟练的计算机能力做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内学生也可以当一回老师,通过多媒体讲授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这样的课堂讨论和演讲使学生们不但掌握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而且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授课的参考内容。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和学生获得的信息量都增加了。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任何教师决不能脱离科学研究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6]。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结构时,可以补充讲和人类密切相关的病毒,如SARS病毒、艾滋病毒及疯牛病病毒及其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科学研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用教师的研究实践巧妙结合理论知识。例如在讲内生真菌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时,就应结合新疆草地资源实际情况,着重介绍本教研室研究项目: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内容。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例进行讲解,这样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师生关系亲近化
加强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是一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决于很多方面,除了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技能和课堂控制能力之外,还与教师自身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学之外的素质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了平时努力加强教学技能和提高自身素养外,还应充分注重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关爱,成为学生的朋友。例如在课间时间,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在网络上下载的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性或娱乐性的视频,通过采取这一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了,上课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建立起一个易于知识交流、信息共享、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5-119.
[2]许喜林,杨汝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初探[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1):l13-114.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4]罗明,顾爱星,周刚.优化《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110-113.
[5]黄金林,藩志明,焦新安.“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5,22(5):46-47.
[6]崔恒林.《微生物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4):78-8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对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层随机、对照试验,将120例患者分成G1、G2、G3、G4组。G1每2周透析6次,G2每2周透析5次,G3每2周透析4次,G4每2周透析3次。G2、G3、G4配合中医整体排毒疗法进行治疗,包括口服中药制剂尿毒康和大黄胶囊、中药药浴疗法、中药结肠透析及静滴黄芪注射液。使用WHOQOL-BREF生存量表分析病人的生存质量,比较各组医疗费用。结果 与G1比较,G2、G3电解质差异无显著性,而G4存在高钾、高磷倾向。G2在生活质量各项中,自我评分、生理项目、心理/精神及总生活质量明显高于G1和G4(P<0.05或P<0.01),而社会家庭诸项差别不大;G3与G2差异无显著性。G4生活质量严重低于G1。医疗费用方面,G2的透析费用较G1下降11.1%,G3较G1下降20.6%,G4则下降39.1%。结论 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透析次数减少所造成的透析不充分,并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以每2周透析5次配合中医整体排毒治疗者生活质量最高。而过低频度的透析,即使配合中医治疗,由于许多病例因各种原因脱落,透析不充分而严重影响了生存质量。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慢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整体排毒疗法 血液透析 生存质量 卫生经济学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终末期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由于许多患者难以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不能做到充分透析,甚至不得不放弃透析。同时由于透析的非生理性,在透析过程中或透析后均可产生各种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差。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中医药介入血液透析以求达到减少透析并发症或减少透析次数等目的 [1] 。我们采用中医整体排毒疗法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探讨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并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1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血液透析病人共120例为研究对象,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6±10)岁,病程6个月~23年,平均病程为8年。各组在年龄、原发病、肾功能、血红蛋白等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疾病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1992年6月中国肾脏病学会肾病专题会议通过的“慢性肾衰的分期诊断标准”。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及肾衰终末期。(2)中医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南》拟订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主证、次证并结合舌、脉,制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肾衰终末期诊断及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4)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心脏血管、肺部、肝部和造血系统疾病者;④不适宜用此临床试验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如患痔疮患者;⑤精神病患者;⑥有可能无法完成本研究全过程的患者(如近期进行肾移植的患者)及研究人员认为不宜纳入试验者。
1.3 分组及治疗 为避免年龄、透析前的患者状态等因素对研究的影响,采取分层随机方法,即根据透析前的贫血状态进行分层,在进入临床试验之前,按患者的血红蛋白分成2组,血红蛋白<60g/L为一组,血红蛋白>60g/L的分成另一组。再按随机化原则(采用计算器随机数字表),分成不同透析次数组别,共4组(G1、G2、G3及G4),每组30例。G1按常规每2周透析6次;G3每2周透析5次;G2每2周透析4次;G4每2周透析3次。G2、G3、G4配合中医整体排毒疗法治疗,具体包括(1)口服中药制剂:尿毒康,每次1包,每日3次;大黄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2)中药辨证灌肠:如属脾肾气虚者,给予灌肠液Ⅰ号;如属脾肾阳虚者,给予灌肠液Ⅱ号,每次50ml,加生理盐水100ml,每次保留1h,隔天1次;(3)药浴疗法:采用中药药浴液加入37℃~40℃温水中,每3天浸泡1次,每次20~30min,达到发汗的目的;(4)静脉滴注:在血液透析时静滴黄芪注射液。每疗程为3个月。每组采取相同的对症措施,如有高血压者,予以降压治疗等;所用的透析器、血流量、透析液流量、透析液种类均相同,每次透析均为4h。
1.4 观察指标 检测血清电解质以了解病人的安全性情况,在透析器复用第1~2次期间采血。(2)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QOL-BREF)生存量表。该量表分成29个问题,主要涉及心理/精神(1~9,26)、生理健康(10、11,15~18,附加102)、社会/家庭方面(12~14,19~25,附加101),自我评分(附加103)每个问题有5个选项,根据不同的程度,积分从1分到5分。(3)医疗费用:统计每月医疗费用,包括透析费用(含紧急透析),西药费用(如使用促红素、降压治疗、对症治疗及抗炎治疗),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含服用中药、药浴疗法、结肠透析、静脉给药)费用,观察期间住院费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Window Me Excel中的TTEST检验(Tails=2,Type=2),检测各组生存质量的差异。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电解质的比较 G1、G2、G3组其透析前的电解质差异无显著性,G4血钠(130.2±10.3)mmol/L,明显低于G1(137.1±7.60mmol/L),表明G4组存在明显的低钠倾向;G4血钾(5.32±0.80)mmol/L明显高于G1(4.62±0.67) mmol/L,表明G4存在高钾倾向;G4组血钙(1.63±0.15)mmol/L明显低于G1组(1.87±0.24)mmol/L,表明G4组存在明显的低钙倾向;G4组血磷(2.85±0.42)mmol/L明显高于G1组(2.26±0.28)mmol/L,表明G4组存在明显的高磷倾向。上述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每2周透析4~5次,配合中医整体排毒疗法,能维持与常规透析相同的电解质平衡。过低频度的透析存在明显的高磷、低钙、低钠现象和高血钾倾向。
2.2 生存质量分析 试验观察开始时,正常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总分(111.2±15.9)明显高于透析患者(P<0.01)。而透析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G1组为70.8±15.2,G2组为68.3±14.2,G3为68.9±15.5,G4为69.5±16.4。观察结束时各组生存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所有透析病人的生存质量仍低于正常对照组,低频度透析组其生存质量不同程度地低于常规透析和每2周透析5次并配合中医整体排毒治疗者,与临床试验前比较,G2组配合中医整体疗法治疗后其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原先的常规治疗(P<0.05)。见表1。
表1 接受整体排毒疗法后各组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x±s)(略)注:与正常组比较 ˇ P<0.01;与G2组比较 P<0.05, P<0.01
2.3 每月医疗费用分析 每2周透析5次配合中医整体排毒治疗者,其总医疗费用与每周透析3次者,在病人相对稳定的情况,月平均下降医疗费用约11.1%;对于每2周透析4次者,医疗费用下降20.6%。而每2周透析3次者,医疗费用下降为38.1%。见表2。
表2 每月医疗费用情况 (千元)(略)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由于费用昂贵,大多数慢性肾衰患者无法接受长期透析,接受早期透析的患者更少;部分患者由于透析费用昂贵而达不到足够的透析剂量,无法作到充分透析。有的病人谋求单纯采用保守治疗,由于保守治疗的局限性,病人亦难获得理想的效果。而各种症状和并发症是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减少透析并发症和提高透析充分性是提高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