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篇1

二、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自从2000年以来,许多的年轻艺术家将他们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引入到第三世界贫民区及已衰落的欧洲老村庄。这些当代的艺术品与博物馆中收藏的艺术品有很多的区别,它们结合了摄影、绘画和大地艺术并处于行为艺术与新媒介的中间,通过运用现代媒体中蕴含的力量充分挖掘农村社区中存在的价值,同时提升居民自我意识。相比较于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全面的改造,引入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改造自建的社区,能让村庄更加的开放,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村庄平衡和均质状态的打破增加了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村庄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时能让当地村民更加认同自建社区并提高他们的自组织能力,促进乡村可持续的发展。一是增强村庄开放,增加信息交换。引入村庄自建系统的公共艺术是比传统的艺术更具有张力的表现形式,通过加强与乡村空间环境的互动而形成。同时这种形式的艺术传播性更强,能很好的加强与外界之间信息和文化等的交流,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大众关注该地区的发展,使得信息和资金等流通更加快速,提高地区的发展潜力。二是破坏乡村均衡、均质的状态。当前乡村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外来文化侵入和缺失的传统文化等的影响表现出均质化的现象,乡村已经不再具备特色的社会文化。而这种创新性的当代公共艺术参与到乡村公共建设能打破这种均质化的农村发展倾向,保持农村人居内部环境的非均衡性,使村庄保持动态、可持续和具有特色的发展空间。总之,在村庄空间建设中介入公共空间艺术能创造出一种“无中生有”的村庄文化特征,增加新的空间基点,发展地区文化[2]。三是增加居民对地方的认同感和乡村自治能力。当代农村的乡土意识受到土地制度的改革、生产技术进步、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婚姻家庭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转型的国家基层治理方法等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淡薄,而农村社区逐渐消失的传统意识现象也不利于农村自组织的治理。另外传统农村在自建时所重视的血缘和地缘等关系也正在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急需寻求新组织形式来建设和演化乡村的人居环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公共艺术,对提高地区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居民自治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能有效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自组织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体现、尊重并关注当地人民平常生活的艺术作品,能极大的引起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四是当代乡村建设中引入公共艺术形式,不但能促使乡村不均衡发展状态的形成,同时有效改善乡村公共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乡土观念和社区意识;另外还能让乡村环境更加的开放,打破均衡状态,改变村庄周边已有的环境关系,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向新的演化路径发展;再者,在乡村建设中实施公共艺术需求村民的大力参与,并且农户通过培训能掌握新的技能获得非农业的收入。公共艺术这种外部的干扰因素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乡村公共环境的影响是直接作用,而对农村居民建设自住房的影响是间接性的,并且能全面的影响村庄整个人居环境的演化。

篇2

2.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

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与环境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3.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等。看看城市的公共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

3.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2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篇3

Abstract: In this paper,“Village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are analyzed, the“urban village”of the existing public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nd other problems, from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healthy environment,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etc. proposed human requirements to reflect the“people-oriented”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Keywords: village; daily behavior; planning and design; people-oriented

一、前言

“城中村”是指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位于城市边缘的村庄及耕地被扩张的城市所占用,农田已基本被城市建设征为国有,而原有村民的住宅用地或者返还给农民的居住用地等则维持以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在这些用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休闲娱乐、购物与闲暇、工作与家务等功能为辅而形成的社区。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昆明市主城已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288个,涉及村民约7.70万户、21.90万人,村庄占地面积约27.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2276万O。其中二环路以内共有村庄66个,共1.42万户,人口约3.45万人,总用地面积4.25平方千米,占二环内城市总面积的9.4%,总建筑面积600万O,平均容积率1.43,户均建筑面积429O。

由此可见,昆明“城中村”改造任务艰巨,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昆明白龙村的调查研究分析,提出白龙村规划设计时的人性化原则,以此可以为昆明其他的“城中村”规划提供借鉴意义。

三、案例分析

1.白龙村基本情况介绍

白龙寺村所属昆明市区青云街道办事处管辖,周围有三所所本科院校,四所中小学,附属“99世界园艺博览园”国家级景区,其人流量大、交通拥挤,在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白龙寺村现存的主要问题

笔者针对白龙寺村居民的日常行为对设计的要求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经过研究发现白龙村现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违法建筑泛滥。白龙村村内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空间结构与城市容貌严重冲突。此外白龙村的建筑还存在间距过小,采光、通风不足,质量较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2)布局混乱,用地功能矛盾。白龙村用地布局混乱,功能相互冲突。目前白龙村公共活动空间(包括绿地、公共设施、休息娱乐空间)缺乏,交通用地不足,房屋高度无序,排水雨污不分,电力、电讯线路杂乱,煤气管道不通,排水容量不足,且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供外来人口使用的设施缺乏。

(3)防灾救护能力弱,安全隐患多。白龙村的建设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乏规划控制,没有火灾消防、救援通道,防灾救护能力极度脆弱。房屋建设中没有达到标准的防震抗震要求,这也给居民的生活安全埋下了隐患。

3.白龙寺村居民的行为对设计的要求

(1)增加休息娱乐空间。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60%的居民在家游手好闲,基本上只有早晚外出。根据生活习惯和方式,应设置一些小型的广场、娱乐休闲、交流中心等,这样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满足这些居民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往的需求。

(2)增设老人和少年活动空间,应该设有老年人活动场所。

(3)道路规划设计的要求。在道路规划中既要便利畅通,又能满足消防的功能。

(4)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4.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城中村”改造应该以“乡村乡情”为主题,容纳居住、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等功能,使之成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城市综合性的社区。社区的环境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在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努力塑造富于乡村亲和力的社区模式,避免单纯而乏味的居住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

(1)整体布局设计

调查数据分析,90%的居民反应,白龙寺村缺少娱乐广场、休息设施、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场所,而且交通阻塞,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活动。

社区的整体布局设计应充分的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行为,提供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安静的工作空间,满足休闲娱乐和购物等行为,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创造出田园风情的环境空间。

(2)建筑的规划设计

调查显示,白龙寺村的建筑规划设计,没有秩序。基于85%的居民无法满足其外出娱乐的意愿,75%的居民反映存在“乱改造、乱拆建”的现象,提出:

建筑楼房应富于变化,错落有致,通风通光,营造亲切、温馨充满人情味的小区环境。建筑的外观色彩、材质方面,适宜搭配,也可带来视觉的愉悦,体现“城中村”和少数民族建筑的特色。出入口设置应与建筑呼应,进入社区就如同回到心灵的港湾,透过干净明丽的建筑体验到一种浓浓的温情。

(3)景观绿化设计

调查显示,白龙寺村的景观绿化率仅有15%-17%,所以在规划设计中,中心广场、集中绿地、组团绿地与居民楼间绿地应有机结合,形成巨大的生态绿化空间,在宜人的尺度下精心构筑,引入各种乔木以及各种植物花卉,形成物种丰富的生态群落,同时也富有乡村的田园风味。

(4)交通规划

数据分析显示:87%居民认为应以“方便、使用”为首选,92%的居民认为目前并未作到做到人车分流,出入车辆没有秩序。在规划中应以“蜿蜒流畅的环形车行道路”为骨架,其余均为连续、系统的步行体系,并结合绿化渗透到各个单元,并且完善道路照明设备,进行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这样既有益于居民的外出休闲娱乐,也可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本文结合城市地理学、区域规划学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在实际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之上,对昆明市白龙寺村居民的日常行为的方式,对现有的公共空间中设备及其道路绿化做出了相应探讨,为以后昆明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田莉.“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兼论乡村―城市转型期

的矛盾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8,(5):54~56.

[2]谢志岿.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J].特区理论

与实践,2003,(8):35~37.

[3]汪丽,王兴中.社会阶层化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及其与城

市娱乐业的(空间)关系[J].人文地理,2008,23(2):44-

47.

[4]刘吉,张沛等.“城中村”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学报.2003.9

[5]幻王子新.“城中村”的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师范

大学学报.2004.7

作者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