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乡规划与土木工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77-03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概况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领域分布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表1 与建筑学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
■
注:表中所列本科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为例。
(二)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
图1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知识模块构成分析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中的引入
(一)知识模块的构成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
图2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构成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二)对非建筑学专业进行建筑学课程知识模块构成分析的目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三、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选型
(一)知识模块的角度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二)知识模块的层次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层次定位各有不同(见表2)。
表2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层次选型
■
注:―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
(三)知识模块的深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其深度定位亦各有不同(表3)。
表3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深度选型
■
注:―知;―会;―融;■―践
(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的建筑类课程模块选型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四、结论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截止2018年4月,南昌工程学院共开设51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
包括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测绘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地质工程、 风景园林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测量技术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建筑学、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审计学环境设计、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产品设计、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翻译、法语商务英语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会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学校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0余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6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300余人。学校拥有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录选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跨世纪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二三层次人选和吉林省勘察设计大师等40余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学校在北方寒地建筑节能、先进建筑结构材料和绿色建筑材料、先进工程装备制造、热能回收与利用、流域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工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并获得国家住建部授予的“全国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2项,省部级以上勘察设计奖励20余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科技论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重要检索机构刊物收录6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