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0年来,按照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关于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从2003年开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连续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县(重点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村(林场)和农户(职工家庭)进行定点跟踪监测,利用布局广泛和入村入户入企业的独特优势,及时、准确跟踪林业重点工程进展和政策落实情况,深入反映林业重点工程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惠及民生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为准确把握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挥了特殊作用。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约为13.7亿,人口基数较大导致我国对能源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电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能源,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社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能的支持。根据国家能源部的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全社会用电总量在5.9万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用量为67.3%。由此可见,火力发电是我国电能生产的重要来源,火力发电成本较高,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加快能源枯竭的速度。坚强智能电网够实现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强化智能电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
1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社会经济效益的内容以及策略
1.1我国智能电网的内容
由于智能电网具有较强的社会经济效益,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智能电网的发展,并且将其纳入到国家战略之中。例如:在电力系统建设的中,美国一直致力于东西海岸电能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建设,并且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欧洲各国更是成立了欧盟智能电网委员会,并且制定出了发展智能电网的计划。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起步较晚,针对智能电网的社会经济效益确立了以下内容:(1)社会效益。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我国发电环保性、将供电可靠性、用电节能性列入到智能电网社会效益之中。(2)经济效益。智能电网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效率,将智能化的设备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中,让电能在运输过程的损耗降低到最小化,保证每户居民享有安全、便利低廉的用电服务。
1.2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策略
根据我国基本国家以及特高压发展的现状,我国将“建设特高压电网为主要网架”确定为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突破口。实现各级政府配电网络的协调发展,将电力系统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作为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根本目标。为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进程,我国制定了完善的建设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即规划试点阶段。我国将2009到2010年开展规划试点工作,对建设智能电网所需的技术、设备进行确立,制定出完善的发展方案,之后在技术、设备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开展试点工作。(2)第二阶段即全面建设阶段。2011到2015年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全面建设阶段,在该阶段要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的配电网控制体系,并且对在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及设备不断的进行完善,以来确保核心技术及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3)第三阶段即引领提升阶段。2016到2020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基本实现普及,在建设技术与应用设备方面要在世界上确立领先地位。并且实现对我国电能生产方式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清洁能源机的比例,增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年产量。
2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电力系统基础建设薄弱
我国电力系统基础相对薄如,严重阻碍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进程,具体内容如下:(1)配电网规划不够完善。为了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我国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配电网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配电网老化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政府财政力量不足,无法承当智能配电网规划的费用,对老化的导线和配电设备来无法进行维修更新。(2)城乡配电网没有实现统筹发展。城市依托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配电网规划日益完善,智能变电站、智能监控系统被应用到配电网建设之中,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配电网建设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所占比例较低,这样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城乡之间没有实现统筹发展,严重制约智能电网建设的进程。
2.2法律政策方面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对建设智能电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将智能电网建设细分为:规划试点、全面建设以及引领提升这三个阶段。但是目前智能电网建设研发主体相对单一,依然处于企业行为的低层面,针对坚强智能网的建设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在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也不太明显。在供电方面,政府过于注重社会用电的稳定性、安全性,没有从电能生产的节能性以及生态保护方面出发,对电网节能减排的研究不够重视,这和坚强智能社会效益的目标相违背、与当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思想相违背。而美国则在2007年就颁布了《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智能电网建设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3电力市场制度有待改善
目前电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能源,在意识形态方面我国始终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发展战略思想,因此在电能生产以及电力市场制度的制定方面,政府都有绝对的话语权,在建国处于经济发展落后,资源严重匮乏,政府对电力市场的主导权可以实现的资源优化配置,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基本国情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电力市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不再适应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并且已经严重阻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此外,在电力市场中,国家电网公司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尽管属于国有控股公司,但是电力市场寡头模式已经确立,因此居民用电选择过程只有接受权没有选择权,这与智能电网中保障居民用电廉价性相突兀。
3保证坚强智能电网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3.1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的国家制度
制度政策是国家支持电网建设的一种表现,我国在保障智能电网正常效益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优化电价政策和产业政策。遵循国家政策与制度,促使电网效益的产生。根据智能电网现代的状态,主要完善两方面的制度,第一是跨区输电制度,我国预计在2020年,达到高效益的跨区输电,避免我国地区用电的差距,采取相互补助的方式,平衡地区用电;第二,优化用电制度,提出制度方案,规划电网运行,利用制度,约束国家用电的发展,确保效益产生。
3.2完善智能电网的用电政策
智能电网的电价政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坚强智能电网必须要有合理、灵活、多样的电价结构。首先,要广泛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靠性电价等电价制度,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其次,推进阶梯电价的实施。阶梯电价是指将用户用电量设置为若干个阶梯,不同阶梯设置不同的电价,一般阶梯内电量越少,电价就约低。阶梯电价可以有效地抑制电力浪费现象,引导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第三,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销售电价。从目前我国销售电价结构上看,东部高西部低是比较合理的,但在用户分类定价上不尽合理。从反应成本消耗角度出发,应该是居民电价最高,然后是商业电价和工业电价。但在我国实际上居民电价最低,有必要调整这种不合理的价格结构,逐步降低用户电价的交叉补贴。
3.3完善智能电网应用技术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类。特高压技术。目前我国特高压技术已经应用到电网建设之中,例如,在西北电网建设中已经对特高压技术进行了试点,特高压技术将电压调至到千伏以上进行传输,由于电能损耗与电压数值成反比关系,因此采用特高压技术进行电能运输的损耗也就越小,比传统的输电方式相比,经济效益达到5倍之多。实现了智能电网的社会经济效益性。第二类是清洁能源,其在智能电网上被称为新技术,可保障智能电网产生巨大的效益,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更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利用水力、潮汐等自然能量,推动电网发展,还可降低发电污染。
参考文献:
[1]吴俊勇.中国智能电网的效益评估和政策机制研究[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04).
智能电网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保障我国各个行业对电力的需要,又要避免能源供需关系出现矛盾,所以我国规划电网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将效益充分结合到智能电网中。智能电网主要是以成本节约、发开效益为原则,确保我国智能电网中多项因素的综合进展,提升智能电网在社会上的效益地位,保障高效益的运行姿态。
一、智能电网运行的基本现状
我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方面,虽然利用先进的技术,但是实质在经济效益方面,仍旧存在一部分问题,对我国智能电网的运行现状做基本的分析。
(一)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干预力度不足
智能电网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政府只是存在于表面化的管理,实质并未涉及较为深入的研究,导致智能电网,无法在运行或维护方面,达到可观的效果,进而无法保障智能电网,发挥经济优势或效益能力。
(二)智能电网不到位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约束智能电网市场行为的途径,不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更是存在强制性,能够正确引导智能电网,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的产生。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发挥主动性,大致是以框架制度的形式存在。例如:部分制度与电网效益不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不仅无法推动电网的经济发展,相反会给予一定的阻碍力,冲击智能电网的效益。
(三)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
技术是提升电网效益的基础保障,既可以适应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又可以为电网效益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基于多项技术的共同要求,我国在智能电网的技术方面,表面出一定的缺陷性,各项技术有待提高,无法利用技术推进电网效益的产生。
二、评价智能电网中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供电稳定
供电稳定,能够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时刻保持电网的正常运行状态,避免电网运行中,出现突然停电事件,造成电网资源与能耗的浪费。保持供电稳定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其可实质性的发挥电网的效益,满足智能电网的社会服务。
(二)能源节约
能源节约是评价智能电网效益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整体电网涉及电力的多项环节,如:供电、配电、输电等,都需要保障最小化的能源消耗,保障电网与社会、环境、用电用户的和谐关系,在保障能源节约的同时,推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三)效益优先
效益优先,属于智能电网最核心的评价因素,以智能电网的产能为主。分析产能,可以用电用户的实际供应为主,用电需求量增加,必须保障智能电网的供应度,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考虑效益问题,权衡效益与供电的关系,保持效益优先的原则。
三、提升智能电网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
提升智能电网的效益,必须依靠真实的社会背景,结合经济发展的状态,提出效益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国家对智能电网经济建设的力度
智能电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必须保障智能电网发挥社会效益,以层次发展为途径。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十年发展历史进行统计,可得:用电客户年均断电时间为每年13小时,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基本控制在1小时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智能电网在社会效益上的差距,所以,需加强电网经济建设。将智能化作为建设标准,引进新技术,更新电网设备,提升电网运行的速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网效益的产生,另一方面监测电网系统,排除电网故障的干扰,根据电网的实际,制定运行方案,提高电网智能运行、调度和配电能力。
(二)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的国家制度
制度政策是国家支持电网建设的一种表现,我国在保障智能电网正常效益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优化电价政策和产业政策。遵循国家政策与制度,促使电网效益的产生。根据智能电网现代的状态,主要完善两方面的制度,第一是跨区输电制度,我国预计在2020年,达到高效益的跨区输电,避免我国地区用电的差距,采取相互补助的方式,平衡地区用电;第二,优化用电制度,提出制度方案,规划电网运行,利用制度,约束国家用电的发展,确保效益产生。
(三)深入研究智能电网的运行技术
推进智能电网效益的产生,需借助先进的运行技术,主要的发展技术包含两类。第一类是特高压,目前,我国特高压正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代表为西北电网,着实创造社会效益,我国需重点提升特高压技术的推行,优化设备建设,推进技术成熟,例如:我国可终点发展千伏代表的特高压,据有关数据显示,特高压相比传统输电,效益高达6倍,而且拉长送电距离,发挥更大效益;第二类是清洁能源,其在智能电网上被称为新技术,可保障智能电网产生巨大的效益,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更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利用水力、潮汐等自然能量,推动电网发展,还可降低发电污染。
四、结束语
分析智能电网的效益产生,采用有效的考量方式,提升智能电网的经济效益,促使我国智能电网能够有效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智能电网直接产生的效益,还是智能电网间接产生的效益。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智能电网运行的实际价值,一方面构建效益型的智能电网,另一方面保障智能电网效益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智能电网社会效益评价[J].生态经济,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