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绩观决定了平时的工作取向,对整个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在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交流过程中,发现少数同志在为谁创造政绩、如何树立政绩等观念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
20*年,各级财政共投入我省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贴资金3442.6万元。其中:中央补贴1732.7万元,省级补贴689万元,市级配套651.6万元,县级配套369.3万元。全省农村放映公益性电影344261场次,实际放映公益性电影334061场次。其中:数字电影125493场次,胶片电影2*568场次。电影公益性放映覆盖全省4259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89%;公益性电影放映计划、放映员姓名向当地群众公布的有36387个行政村,覆盖面85%;各县(市、区)均实行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和“先映后补”的管理制度;做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有22494个行政村,覆盖面达53%。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20*〕38号)精神,按照省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31号)要求,不断深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较好的执行了公示制度、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和“先映后补”制度;保证了电影放映的质量和进度。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贴工程的实施,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巩固农村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调查中也发现,个别省辖市、县(市、区)电影补贴资金配套不到位,未全面执行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管理制度等问题。
二、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少配套农村电影放映补贴资金45.3万元
驻马店、南阳市财政局未足额落实农村电影补贴配套资金26.9万元,商水县、郸城县等9个县(市、区)财政局未足额落实农村电影补贴配套资金18.4万元。
(二)个别县(市、区)农村公益性电影实际放映场次未达到计划放映数
调查发现,有7个县(市、区)农村电影放映场次任务未完成。如,商丘某县20*年应放映7836场,实际放映7265场,少放映571场。
(三)部分县(市、区)放映员的补贴标准偏低
按照政策规定,数字电影放映员补贴每场次不低于70元;胶片电影放映员补贴每场次不低于80元。20*年度济源市新农村数字电影公司按照每场次60元的标准发放;新乡市放映员补助标准从40至85元不等,共有八个标准。补贴标准低,影响了放映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管理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个别县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贴未实行专户管理。部分县(市、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未做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通过对行政村的审计调查发现,由于天气、资金下达晚等因素,存在第四季度集中放映,未能完全执行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规定。有的放映员未按时或按场次到村放映电影。有的一个行政村几个地点几台放映机同时放映。部分行政村放映场次、放映计划、放映员姓名未向当地群众公布;有的未严格执行电影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
(五)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实施中存在资金拨付较晚,为完成全年下达放映场次,普遍存在集中放映现象;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对部分支出难以界定其合规性;放映设备、胶片老化,放映效果不佳;电影拷贝少,影片单一,针对农村需求科技致富的片子较少;个别村干部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配合不力;安排电影放映时间存在问题,冬季放映电影时天气已冷,观看群众少,影响放映效果;个别放映队存在用节庆婚嫁包场放映的经济场来抵顶政府购买的公益场次问题。
三、审计调查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电影放映补贴资金的具体用途和放映员场次补贴标准;加强对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公示制度、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和“先映后补”管理制度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以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生产,完善片源保障机制,在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电影需求的同时,重点播放农民科技致富片、红色教育影片和农村题材故事片,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影在帮助农民科学致富、思想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逐步改进“先映后补”制度,资金提前拨付,提前安排放映补贴,以充分调动放映单位和放映员的积极性,保证电影有序放映。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05-03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如何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目标、关注的焦点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发展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与结构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突出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如何把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村,解决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农务应运而生。
1 电子农务的概念
电子农务(Electronic Agriculture)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时、便携的特点,通过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技术工具建设的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改造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向农户提供准确、及时、权威、专业的农业科技信息和专家咨询服务,对农民的技能和素质进行培训,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促进经验农业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的信息平台[1]。电子农务是适应我国对“三农”问题建设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包括三个部分,即电子农村、电子农民、电子农业。
1.1 电子农村
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学习型的农村、信息高速加工和传播利用的农村。
1.2 电子农民
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让拿锄头的农民也能拿起鼠标,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来对接现代社会,转变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和市场观念,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1.3 电子农业
电子农业是指农业生产、销售、运输以及其他配套体系都要信息化,要跟全球市场同步对接,在农业产业中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在农产品包装和运销中逐步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并且要有效降低和规避市场风险。总之一句话,电子农业就是要“一化带动四化”,即用信息化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2]。
2 电子农务的建设
电子农务是一种资源重组的观念[3],即针对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3S技术、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将各种涉农技术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将这些资源反映在信息化平台上。目前我国电子农务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电子农务网
电子农务网是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建立的一个综合性网站。网站中包括了农业新闻、农业技术、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农务信息等多个板块。农民可以通过访问相应的板块来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学习各种农业技术。电子农务网中还提供了农业专家系统,此系统可以为农技工作者和农民提供方便、全面、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咨询和决策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2 农务通
农业掌上电脑或智能手机是集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农业专家技术于一体的便携式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帮助农民快捷、简易地获取有关生产、气象、市场等相关资讯,快速、科学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是用户随时随地与农业专家保持联系、成功逾越信息孤岛的便携式信息工具。但是,目前我国农务通主要的发展是利用短信与声讯技术来为农民提供服务,这一技术主要是针对那些无法上网或不会上网的农民,他们可以通过发送短信订制、点播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或拨打声讯电话来获取所需信息[4]。
2.3 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的一种农业应用系统。可以对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生物等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及判断,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信息和相关参数,并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指导。智能控制系统与前两种不同,它可以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时信息,帮助农民了解生产中的各项参数,并为下一步的生产做准备。这种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温室控制、灌溉控制、育苗等不同的农业领域。
3 发展电子农务的意义
3.1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