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多年,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会计学基础是整个职业教育会计课程的基础,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造假行为被曝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代呼吁诚信,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制的结构。职业教育的会计学基础有很多的教材如《会计学原理》、《会计学概论》、《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等,但总体结构基本都是围绕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即会计的初级阶段――簿记展开。这些教材无一例外地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账户的分类,凭证、账簿、报表,会计核算形式等内容。这种教材结构在历史上对培养会计人才的作用是显著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会计已不再仅仅只包含会计核算,会计的基础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会计的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已更加清楚,会计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会计教材的编写不能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上,必须立足于会计学发展才能符合当今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2.传统的授课形式。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会计学基础的授课形式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从第一章总论开始到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结束,重点精力放在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上,大量的灌输,使得学生从头到尾都陷入了会计技术方法的“大海”,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仅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会计产生了恐惧感,同时更忽略了让学生学会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39-01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但是人们也许只看到它的优点,而忽略了它的不足之处。它有些不利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网上的一些垃圾和不健康的新闻或者消息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这就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挑战,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他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个信息社会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正确方向。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是网络深入生活,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都比过去简单和快捷,那么很有可能就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那么如何让学生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必须把信息技术教学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
1.1 把信息道德融入到任务设计中去
在信息技术课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是最常用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任务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效率。所以,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充分发挥导语的激趣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只要好好设计各种任务,就能起到各种不同的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把信息道德融入到作品中去
学生们自己的作品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因为它们往往更能反映出学生们的信息道德素养。所以我在教学中都会将学生作品渗透到信息道德教育中去。一般我在布置任务时都是有选择性和有目的性的,都是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完成的。例如,我在教学《运用Word制作电脑小报》时,给学生一个主题,如爱护环境、热爱家乡等,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来制作。这样,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小报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的知识,熟练运用了Word的各种功能,还培养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1.3 把注重传统教育渗透到信息课中去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民有着良好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把这些美德都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去。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首先进行对话了解。先讲述我国是“礼仪之邦”的历史,然后询问同学们对我国的礼仪历史了解多少,对我们身边的礼仪知识又了解多少,让学生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礼仪知识。②布置任务。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搜索感兴趣的礼仪知识,学生之间彼此交流,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③规划设计。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向身边的人宣传礼仪知识呢?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大家一起感受礼仪的文化气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机械式的操作,而是通过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
2 开展信息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一种途径。
2.1 在课堂上建立BBS讨论
可以在网站上设立BBS主题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2.2 用E-mail交流
E-mail方便迅速,可以节省时间和花费,而且和学生交流时,可以保护他们的隐私。所以用E-mail交流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2.3 用QQ、MSN即时交流
既然学生喜欢聊天,那么教师也可以和他们即时聊天,QQ表情比较丰富,这样也可以和学生比较平等地交流,比较容易接近学生,从而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
2.4 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2.5 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中已经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若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接下来笔者从两方面来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素养教育及德育渗透。
一、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不良或不道德行为往往表现在对计算机硬件的破坏,文件操作中的恶作剧、网络道德意识淡薄等。
1.对硬件的损坏。通常表现在随意推拉键盘托板,导致抽屉前挡板轨道脱落、键盘摔坏;故意大力敲打键盘或弹钢琴式的滑拨键盘按钮;故意旋转、调节显示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改变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模式,四五十个学生使用机器。教师很难同时顾及,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疏漏。
2.对软件的破坏。学生在认识计算机后,就直接接触Windows XP所附带的画图板,学习建立文件、文件夹、文件的保存、重命名、移动和删除等命令的操作。有的学生会利用这些知识搞一些恶作剧。把一位同学的文件搬到另一位同学的文件夹中,或被更改了文件名,甚至被同学恶意删除了。还有一些学生,甚至通过网络搜索,把互联网的作品复制过来,署上自己的姓名。这种行为在开始大都是耍小聪明”,但若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不加以约束,后果将是比较严重的。
3.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里面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如果这些不良信息被缺乏辨别力和自制力的学生接触,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如,进入缺乏管理的论坛发表一些不文明的,甚至是侮辱性的语言;沉溺于不良倾向的网络游戏。其后果是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浪费了,而且还在网上接触了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东西,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以上不良现象只发生在部分小学生的身上或者说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防患于未然。
1.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轻则破坏计算机中安装的应用程序,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重则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met瘫痪。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从小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同时,要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