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治理规范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30
资料与方法
2002年9月~2009年3月本院内科门诊或住院部已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CHF)的复诊或再次入院患者,共110例,其中男60例、女50例,年龄63.1±21.6岁,病程4.2±2.7年。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2007年版中国心衰指南的标准。
方法:采用自制的表格式问卷,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和特殊情况,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程、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家庭经济等;特殊情况包括:患病后的诊疗过程、对心衰的认知程度、对自身病情状况的了解程度、对药物的了解程度、医务人员给予健康指导的情况、院外执行医嘱情况、不执行医嘱的原因等。根据问卷内容与患者进行交谈,如实记录并妥善保存,最后对问卷进行统一处理,统计分析两组间差异。按照是否规范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A组)和未规范治疗组(B组),所有入选的110例病例中,A组44例,B组66例。规范化治疗方案为2007年版中国心衰指南建议的联合用药方案。分组标准:A组,按医嘱服药,定期复诊,接受医务人员健康教育,能较好遵守心衰日常生活行为要求;B组,有漏、忘服药及私自减量、擅自停药、换药现象,不定时复诊和检查,拒绝接受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不能遵守心衰日常生活行为要求。
结 果
入选病例110例,其中有44例能进行规范化治疗,占40%,有66例不能进行规范化治疗,占60%。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A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B组(P
两组患者的特殊情况的比较:在A组,接受过健康教育、对心衰有了解、知晓心衰的危害、了解自身病情状况、了解药物的作用、了解规范治疗的好处和未按时服药对治疗的影响这些方面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B组(P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表现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分为左侧、右侧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任何年龄可发生,一般可控制症状,常有反复发作,有部分病人可获痊愈。
左心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①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主要由于急性或慢性肺瘀血和肺活量减低所引起。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一种表现,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咳嗽频繁,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②咳嗽、咳痰、咯血,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若支气管黏膜下形成的扩张的血管破裂,则可引起大咯血;③其他:可有疲乏无力、失眠、心悸、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等。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①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上腹部胀痛;②颈静脉怒张:是右心衰竭的一个较明显征象;③水肿:心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症者可波及全身,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④紫绀: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⑤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⑥心脏体征:主要为原有心脏病表现。全心衰竭是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而形成,当右心衰竭出现之后,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瘀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扩张型心肌病等表现为左右心室同时衰竭者,肺瘀血征往往不很严重,左心衰竭的表现主要为心排血量减少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救治成功率升高,心衰发病数量逐年增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并且病情易反复加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7年我国CHF专家组发表了中国心衰指南,其中提出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被广泛用于CHF的治疗,使CHF的再住院率、死亡率明显下降。CHF患者在急性加重期需要住院治疗,但更多的时间是在社区维持治疗。社区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能更好地对心衰患者作随防指导治疗,但CHF患者在社区治疗的规范化程度还不甚理想。本文以询问门诊和住院的CHF患者的方式,分析影响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因素。
据统计,我国CHF发病率为0.23%~0.37%,在心衰确诊后的8年内,80%的男性和70%的女性将死于心衰,且患病期间大量心衰患者会因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而住院,使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根据CHF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对患者的治疗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适合在社区医院治疗。把CHF管理重点放在社区,有利于贯彻预防为主,及早干预的方针,不要等“疾重难返”时再进大医院;也有利于个体化落实有证据的治疗药物与手段。已有评估试验显示以社区-病人-家庭为中心的新模式可比大医院传统模式明显降低死亡率20%,有利于显著减少住院率及降低医疗成本。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社区医院以ACEI(或ARB)、β阻断剂、利尿剂、洋地黄类等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些效价比合理,卓有成效的干预手段在实践中的应用还很不足。90%的心衰病人应该使用β阻断剂,但实际用药者仅占10%~15%,并且所用的剂量过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指南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从我们的资料可以看出,产生这种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情况、文化低、职业以外,年龄大、病程长、对疾病本身、本人病情、药物的作用、未按时服药对治疗影响、规范治疗的好处的了解程度、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情况等也是影响患者规范化治疗的因素,尤其是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时。预防主要有三方面:①积极防治各种器质性心脏病;②避免各种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③积极防治影响心功能的合并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及肾功能不全等。
造成CHF患者不能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原因,在患者方面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不能正确对待疾病,一是长期造成悲观情绪,对治疗前景失去信心,二是过分自信和乐观,自我感觉良好;对疾病和药物的知识缺乏,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过分担心,不能合理权衡利弊,特别是多种疾病并存时,多个脏器已有损害,每日还要大量服用多种药物,使患者顾虑重重;老年人和低文化程度者接受新事物能力差;部分新药价格较贵,治疗费用偏高,经济承受能力不足等。同时,医护人员也是造成CHF患者不能进行规范化治疗的重要原因,主要有:没有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及危害;没有主动向患者做健康教育,如药物使用方面的知识及主动了解患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规范化治疗的好处等;门诊随访不够,缺少对病情的动态观察;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等。
因此,要想改善CHF患者规范化治疗的现状,必须大力提高患者对心衰的认知度,引导患者正确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加强心理疏导,坚定病程较长、病情重、多病并存的患者的治疗信心;实行医保制度,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大力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社区管理与治疗;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2 胡大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现代观点与最新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6-8.
3 郭衡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区管理与治疗.新医学,2006,37(9):13-15.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35-02
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 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改善生活行为;药物治疗;确定血压控制目标值和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1)。本研究是通过干预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使患者接受综合性规范化管理,提高血压制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常住本镇各社区的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2)诊断标准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00例,将其中自愿接受规范化管理的100例作为管理组,不愿接受规范化管理的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体质指数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表的设定
根据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3)的内容制定调查表,调查表内容涵盖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受教育程度、运动习惯、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吸烟、饮酒及日食盐量等。
1.2.2 生理指标的测定
两组患者均于管理前进行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身高、体重、腰围等生理指标的测量,计算体质指数。
1.2.3 管理组规范化管理方法
对100例高血压患者集中进行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的教育讲座,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讲座内容包括:高血压定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肥胖、长期饮食过咸、吸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适当蛋白质和钙、适当运动和锻炼、注意劳逸结合、禁烟限酒、情绪稳定、保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定期监测血压的重要性,高血压的并发症:心、脑、肾损害,高血压危险分层的概念和意义,药物治疗: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坚持长期规律用药选择每日最佳用药时间、注意降压药的不良反应,高血压作为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性质特点等。并按照《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要求建立随访档案:一级管理者每3月随访1次,二级管理者每2月随访1次,3级管理者每1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生活习惯和身高、体重、腰围、日食盐量、吸烟、饮酒量及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每3月组织1次座谈并进行评价,对不能及时到医院的患者,电话咨询、随访。另外,还对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观察和疏导,加强管理,指导用药、控制血压,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1.2.4 对照组管理方法
对100例高血压患者只作常规分级管理和身高、体重、腰围、日食盐量、吸烟、饮酒量及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的测定不进行干预措施,个别患者要求除外;对血压波动较大的,调整药物的剂量,仍不进行其他方面的指导。
1.2.5 调查方法
管理组和对照组于进行规范化管理前及管理1年后分别按1.2.3项的随访档案内容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体重、体质指数、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及血压控制效果等指标是否有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独立t检验进行比较;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比较
对照组和管理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各项生理指标在规范化管理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随访管理后,管理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变化(P
3 讨论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4-5),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而严重,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社区规范化管理是通过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达到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目的(6)。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受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内外环境的影响,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7),因此除要求患者规范服药外,还必须督导患者的生活行为习惯,调适病人的心理状态,运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随访,方可使患者形成良好的服药及遵医习惯,使高血压病患者得到综合的治疗与照顾,提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延缓高血压患者病情的进展,减少心脑肾的损害,使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健康教育是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定期给予相关保健知识及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知晓率及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患者通过参与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改变行为生活中的危险因素(8)。
本文结果显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多种形式、多项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改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为,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懂得影响血压因素及怎样通过自我感觉判断病情控制情况,这将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值,提高血压控制率,减轻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医疗行为,除了恰当的医疗措施外还涉及良好的医患沟通,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使患者感知到社区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并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使患者增强了防治疾病的依从性,培养了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提高了患者的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同时也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减少了危险因素,减少了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同样使他们能享受到美好的品质生活。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1-266.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42-93。
[3] 陈博文,曾学军.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89.
[4] 刘晓飞,抗高血压新药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2969.
[5] He J,Gu D,Wu X,et al,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J),N Engl J Med,2005,353(11):1124-1134.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系列平安创建覆盖率达100%,深化基层基础建设,综治工作各项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下降;治安重点地区得到有效整治,居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提升,确保群众安全感92%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提升维护稳定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严格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切实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实施重大决策、政策、项目和活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稳评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向村(场)、社区延伸,不断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三是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扎实推进镇调处中心平台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到位,强化调解员队伍建设。
四是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推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大调解与工会、妇联、劳动、法律援助、仲裁、民政等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五是着力解决进京非正常上访。积极参与依法治理进京非正常上访专项治理,大力推行“阳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案终结制,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依法做好劝返接回工作,依法规范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行为,坚决压降进京非正常上访。
(二)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一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居住区建设,按照“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和社区化管理模式,在工业园区高标准建立新市民服务管理站,落实新市民社会化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和“群租”现象的专项治理。建立对社区、企业、物业、中介、学校、旅馆等全覆盖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体系,切实掌握流动人口落脚点动态。
二是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深化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切实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吸毒人员社会化管控工作,配好禁毒社工,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80%以上,戒毒康复人员安置就业率达70%以上。建立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
三是构建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作,推进以“四个文明交通建设”为抓手的交通安全进社区工作,加强道路交通智能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今年要按照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对集镇交通秩序实行挂牌整治,突出抓好校园周边地区的整顿,完善安全隐患“群防、群控、群治”社会动员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提高监管水平,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创新鲜明正确舆论导向机制。抓好平安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禁毒、反、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等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平安建设成就和治安防范举措。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强化基础信息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深化“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三)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安全感目标,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一是开展专业化打击违法犯罪行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多发财犯罪和涉众涉稳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开展反专项工作,大力推进“无地区”创建活动。
二是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感知安保3.20”和家庭技防建设,60%以上的城市老小区和安置房小区达到城市安防标准,积极推进“平安E家”等安防项目,提高居民户、商铺等技防设施覆盖率。加强专业巡防队伍常态化巡防,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巡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
三是开展常态化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以治安复杂、案件高发的地区和部位为重点,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原则,发挥综治部门牵头作用,组织和动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排查整治,健全滚动排查整治、包干问责、巡防管控、联合整治等长效机制,落实长效管理。
四是深化系列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村(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平安工地、平安娱乐场所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四)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深化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统一指挥、集中办公、整合资源、处理实务的工作机制。加强村(场)、社区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各村(场)、社区落实1名主管综治工作的干部,实现综治办、治保会、警备室、调委会“运作一体化、运转实体化、流程规范化”,使之成为化解矛盾、畅通民意、治安服务、重点帮教的基层综治工作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严格履行综治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等办法,健全并严格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的责任机制,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负,确保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